有人建议:《小舍得》制造教育焦虑应停播,这个建议好不好呢?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有人建议停播《小舍得》

最近小系列的《小舍得》在热播,剧中妈妈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引发了众多家长的热议。

这部剧集,把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内卷以更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出来。

明面上,是孩子们在拼成绩,但同时,家长们也借由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绩,既拼面子、又拼里子。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比拼”,可能只是家长之间互怼、互拼的表面现象。

这可能才是很多家庭教育焦虑的真相,既担心孩子将来“滑落阶层”,又担心大人自己在与别人的比拼中落了下乘。

这其中,最可怜的可能就是孩子了,他们承载了本不应该承载的东西,变成了父母的工具人。

不过,这部剧的播出时间,正值各地陆续规范、整顿培训机构,中考大范围分配到校名额,时机有点微妙。

有人建议,结尾应该关闭校外培训机构,让所有的孩子回归校园,在基本平等的条件下比拼,要不然的话,应该赶紧停播。

因为它“营造了更深重的焦虑感和负面情绪”。

剧集有没有夸张?

我觉得肯定是有的。

文艺作品嘛,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它就是要把很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放在一起,然后再引爆它,从而达到更具冲击力的感官效果。

比如《小舍得》里,聚焦的是一个再婚家庭,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在单位也有冲突,教育孩子时,一个奉行鸡血教育,一个奉行素质教育。

再婚家庭、丈夫和前妻、亲父女和继父女、女性、职场、小升初、家庭教育、教育焦虑、亲子关系,普通人一辈子也见不到几个的东西,被集中在一起了。

矛盾、冲突当然更集中,戏剧效果也更好,也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当然,也免不了落入“为了冲突而冲突,为了焦虑而焦虑”的俗套。

但是,正如我在评论剧集中老师“课上不讲课下讲”的事时,有人就说了,这明显是极端个例,而且还是电视剧里编的,根本不是普遍现象:

在网络时代,编剧们也与时俱进了,网上说剧集的目标就是:争取每集必上热搜。

所以它们需要“带节奏”,需要制造焦虑,制造话题。

也因此,有观众就质疑:国剧怎么又是明撕B、暗窒息,再加上贩卖焦虑这种套路?

但从收视率来看,这种套路很管用。

该停播吗?

虽然我也认为,剧集夸大了一些矛盾和焦虑,但正像我在《取缔校外补习机构,所有孩子就在同一起跑线了吗?》里说的那样,不宜一关了之。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针对“剧中鸡娃教育该不该”话题时说:

我更想反问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推崇、追随鸡娃教育的父母?是谁在误导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糊涂的父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的无限放大,误导了太多人。

家长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到,你看到的这些极具冲击力的东西,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又有多少夸大的成分,距离你又有多遥远。

就像我在《你的带娃焦虑,就是这样批量编造出来的》中说的,家长们看到的很多“海淀XX爸”、“海淀XX妈”,其实背后都是一个公司。

他们给你贩卖完焦虑,再给你贩卖课程,一条龙服务,不可谓不周到。主笔们清华、北大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位不知道有没有,甚至连孩子有没有都不知道。

还有那种从不带娃的,一直在教你怎么把娃“鸡”进海淀6小强。

何其讽刺。

如果电视剧告诉你,养娃要顺其自然,不必那么鸡血,会不会有这么好的收视数字?所以,我们也不必对他们有过高要求,人家也要恰饭的。

结语

关于怎么鸡娃,剧集提供了一面镜子,但是它可能不会给出答案,即便给了,也未必会适合每个人。

实际上,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没人能给你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家庭不同,每个孩子不同。

家长们总是认为,自己可以给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但现实的结果可能会告诉家长们:未必。

如果回到剧集的名字,是不是想告诉家长,有舍,才会有得?

延伸阅读:

取缔校外补习机构,所有孩子就在同一起跑线了吗?

你的带娃焦虑,就是这样批量编造出来的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519616787638650

作者:超人爸爸说教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