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中产家庭,正在大把花钱把自己的孩子养废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花钱就能养好娃吗?

看到一位作者描述了一个中产家庭的育儿情景。在我看来,这样的情景非常真实,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要给一些家长们敲响警钟。

该家庭的男女主人都是高学历、高收入,女主人是公司管理层,年收入几十万,男主人职位没有妻子高,但收入也相当,可以说组成了一个典型的白领、中产阶级家庭。

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出生在这样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两个孩子起点不低,衣食住行都不差,各种早教、培训班也没少上。

在外人眼中,他们是“完美家庭”,有车、有房、事业成功、夫妻和睦、家庭美满,但是,这只是表面,他们有一个重大缺陷,即孩子教育的缺失。

最主要的表现,是这对夫妻对孩子的溺爱和不管不顾。

溺爱的表现为,大儿子不吃爷爷奶奶做好的饭菜,只吃零食,尤其爱吃炸鸡,后来家里买了空气炸锅,自己在家里炸,儿子的主食就是炸鸡加零食,而且是无节制、不限量的零食。

在家里,手机和平板可以随意使用,没人限制,家人的观点是,不让他玩就会搞乱、吵闹,玩了就安静了。

按说现在这个年头,很少有人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这个家庭也一样,他们还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的。

“重视”的具体表现,就是给孩子上高价辅导班。家里条件也好,大儿子四五个辅导班,每个都是一年好几万。

夫妻俩在家什么表现呢?妻子回到家就一直接电话、打电话,业务很忙,慷慨激昂、指点江山,丈夫只要在家,就是一直玩手机。

在这种情况下,大儿子的脾气渐长,做事从不考虑他人感受,小儿子也有逐渐向他的哥哥靠拢的趋势。

学习方面,孩子虽然表现得聪明伶俐,但成绩很一般。

到底是重视,还是不重视

现在人人都说教育很重要,家长们也都强调自己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是个好现象。

但是,据我个人的观察,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所谓“重视”,更多地体现在嘴上。行动倒不是没有,而且可以说有很多,而且很一致——报各种班。

汉语还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不管是辅导班、还是叫补习班,光看名字就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的了。

辅导,含义是帮助、指导。补习,额外的才叫补习,正常的那叫学习。而这些,都是无法替代学校、家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

像例子中的中产家长,回到家就是各种打电话、干工作、玩手机,但凡和孩子教育相关的,都是掏钱让各类机构搞定,自己无事一身轻。

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见,或许每个人身边,都能多多少少找出几个例子来,否则,现在也不会流行“手机看娃”、“PAD看娃”等说法了。

但是这种做法,很可能是舍本逐末。

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接触到的词汇量,有着巨大的差别。

等到了孩子3岁的时候,从事脑力劳动家庭的孩子,和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词汇量相差约3200万个!

这个差别,又会体现在孩子的大脑发育上,词汇量越多,孩子大脑发育越好,学习能力越强。

还没入学,看似一样的孩子们,其实已经有了巨大的差距。这一现象,被称为“3000万词汇鸿沟”。

对应的解决方案,不是早教班、不是辅导班、不是补习班,就是让父母和孩子多说话,当然,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之所以父母是培养孩子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受父母的影响也最深。

不管家长掏多少钱,让孩子上多少各种班,这些班一周能有几次,每次能有多长时间?绝不会超过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所以,当不少家长不陪孩子,只是忙工作、忙玩手机,该尽的责任不尽,把孩子往各种班里一送,甚至花大价钱搞各种一对一的时候,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不是吗?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449728654338511

作者:超人爸爸说教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