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吐槽的中考难题说起: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中考竟然整成了奥赛水平?

现在,各地的中考基本都结束了,已经到了陆续出分的阶段。

多数地方的中考题,都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别看现在中考科目很多,一考就是10门、8门,但因为题简单,你也会更经常性看到,动辄就有七八门满分的学生出现。

当然不是全国的中考生都这么幸运,有些地方的题,就能把考生难哭了。

就从我之前写中考的文章评论中,不全面总结一下,号称“难”的大概就有:北京、上海(数学)、河南、河北(都是个别人的评论,我也没有去看所有地方的中考原题)。

这其中,最夸张的应该是广东了吧?

反正一考完家长圈就一片哀嚎,各种说法都有,诸如:史上最难的一年,很多知识点都超纲了,中考为什么考成了奥赛水平,等等。

像上面这位,还怀疑起了50%的人能不能录够,这就想多了。

分数从高往低排就行了,题简单了分数线就高,题难了分数线就低了嘛,又不是还用去年的分数线来录取,怎么会连人都录取不够呢?

难不难?其实也是相对的

我向来反对偏听偏信,仅凭几个人片面的说法就确定一件事,所以我去看了一下广东的中考题。

前3题都还好,是基础题,送分的,很多网友说“从第4题就开始难哭了”,而且超纲,必须用高中的知识才能解。

第4题长这样:

已知9m=3,27n=4,则32m+3n=?

我一看,这题也是送分题啊,难在哪里?

9是3的平方,27是3的立方,如此把已知条件转换一下:

9m=(32)m=32m,27n=(33)n=33n

虽然初中毕业几十年了,但起码这道题并不觉得难,更和超纲不沾边。

所以我经常说,我们要独立思考,不能被学渣和学渣的家长绑架,动不动就是:教的不考、考的不学,题超纲了,都是竞赛题什么的。

中考,作为所有初中生都要参加的毕业考试,面向的对象是所有参加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是不可能超纲的,更不可能从第4题就超纲,更不可能是竞赛题的水平。

这只需要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如果你觉得“超纲”了,那肯定是你没想到“纲内”的解决方法。

难在哪?

把这套题整个看下来,相比起其他地市,难度还是大一些的,但也没有到哭天喊地的地步。

实际上,不是难度太大,而是时间稍有点短,如果考试时间再多半小时,这套题就是非常标准、非常好的一套中考题了。

有人说为什么这么难呢?是因为题型变化了,他们初中三年从来没刷过这种类型,所以不会是很正常的。

我们之前不止一次强调过,未来中高考的题型,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没见过的题型”,就是要让纯刷题、不思考的人败下阵去。

如果你只会做已经见过的、练过的题型,而不会主动思考,放在过去二十年,也就是台计算机,别人输入什么,你就储存什么。

放到现在,连配备AI算法的机器都会主动学习了,你告诉我没见过的题型你就不会做?那还要你干吗,论储存量,随便一台电脑的硬盘,搞不好都比世界上最强大脑的记忆量都大得多。

如果没有主动去思考,刷再多的题也没用,因为题型永远在变化,理论上是可以有无穷多种的,而且题目也会越来越复杂。

比如这样的中考题:

记得我那时候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说:千变万变,不离其宗,现在的孩子怎么反而没这个意识了,是太依赖辅导班灌输了吗?

应对

刷题是手段、是路径、是方法,但绝不是最终的目标,不能为了刷题而刷题,尤其是机械性、不思考的刷题,这是适应不了中高考的。

还是以前面的广东中考第4题为例,它使用的方法,其实就是把27转化成3的立方,9转化成3的平方,或者相反。

这就是在已知、未知之间建立联系,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建立联系,把已知条件通过各种手段,和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联系。

总结就是:把未知转化成已知,然后在已知的框架体系内解决问题。

这种思想,其实从小学一年级就有教了。

小学生刚开始学和超过10的加法时,就是靠学习“凑十法”。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他们只会10以内的加法,你给他们出“7 + 5 = ?”就完全属于“超纲”。

但如果,你把5拆分成3 + 2,7 + 3就是你学过的内容了。

可怜很多人早早学会了“凑十法”,但可能很多年都没去思考过这个方法蕴含的思想和原理。

基础都没搞明白,刷再多的题,有用吗?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140114908076050

作者:超人爸爸说教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