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教育太难了,随便哪个家长都能质疑教材、质疑学校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家长质疑教材

周末看了一个新闻,一位家长公开质疑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

他的意思是蚂蚁搬家和下雨是没关系的,可能有多重原因,蚂蚁根本没有这个智商,而且既然下雨了要搬家,那为啥不把家建到雨淹不到的地方呢?

这位家长质疑的内容,出自人教版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课本的“日积月累”栏目,在他截取的这一段里,集中了4应该算是民间的俗语,包括“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

家长质疑的是这句: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

家长质疑的理由是,蚂蚁搬家,不一定会下雨,可能有种群扩大等其他原因。

其实,说句抬杠的话,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天气预报说下雨,都不一定100%下雨,咱就别去苛求小蚂蚁了,更不要去苛求古人了。

别抠字眼

蚂蚁搬家蛇过道,这本就是民间的一句俗语,可以说是广大劳动群众在日常的生产、劳作、生活中观察到,或者是经验积累所得到的,你非要说它有什么科学依据,那肯定是没有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语文课本,不是数学、物理、科学教材,这个“日积月累”的栏目,就是专门罗列成语、谚语、歇后语、包括截图的民间俗语、诗词等等,用于让孩子们扩充眼界的,不是搞科普。

民间有没有这个说法?有就足够了,至于从科学角度看是否严谨,不是关注的重点。

不仅民间观察、总结不准确,天气预报也不是100%准确,抠这个字眼没意思。

如果真要杠,其实第一句更该杠,什么“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经过科学论证了吗,经过实地测量了吗,怎么证明它是千里,不是百里,不是万里?

真要按照这个逻辑来梳理,那“不靠谱”的东西还有很多。

再说个和蚂蚁相关的,《伊索寓言》里有个“蚂蚁和蝉”的故事。

大意是蚂蚁辛辛苦苦找食物,蝉整天在树上唱歌,还嘲笑蚂蚁是小傻瓜。等到了冬天,蚂蚁有了储备的食物,可以边吃边享乐,蝉只好去问蚂蚁借食物,但被蚂蚁无情地反嘲笑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但你要从科学角度来看,那就是纯扯淡了。

首先,蝉根本活不到冬天就死了,还借什么过冬食物?再次,现实中是蚂蚁会抢蝉的食物,蝉死了蚂蚁还要把蝉大卸八块储存起来吃,谁借谁,谁抢谁呢?

如果把它当寓言看,它有教育意义,如果把它当科学看,那简直可以说伊索这哥们闭门造车,啥也不懂,光凭在家拍脑袋就把寓言写出来了。

如果你非要把每一句话都要讲出个科学道理,那几乎可以肯定,你根本没几句能用的成语、俗语了,因为它们几乎都只是“部分经验”的总结。

就拿网上流传的段子说吧: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教育之难

新闻中说,人教出版社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已把这位家长的反映给了编辑室,老师们会对此内容进行研判。

其实要我说,真没啥可研判的,这就是个民间俗语,又不是要证明方程式,抠这个字眼没啥意思。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哪个家长都能公开质疑教材,这也是教材编写者难做的一个方面。

同样的,还有学校和老师,孩子一旦成绩不好了,家长就可能质疑老师教得不好,或者学校整体水平有问题,有的甚至跑到学校门口去聚集,给学校施加压力,这是学校和老师的难处。

但家长们有没有想一想,多数情况下,你一个门外汉,会不会比专业人士做得更好?

以前还曾经报道过,有网友指出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月儿弯弯挂蓝天”不合理,应该改成“挂星空”。

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本人回应称,这是诗歌文学性的表达,不能拿常理死抠。

我尤其还记得,有人把儿歌《一分钱》改成了《一元钱》,这就是典型的重形式不重实质了,你要真说与时俱进的话,现在都电子支付了,你还能捡到一元钱?应该改成《一部手机》。

对了,我一直觉得“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是个病句,要改应该改这个。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606103462041675

作者:超人爸爸说教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