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没有安全感的秦始皇,给了中国最有安全感的传承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公元前221年,齐国国都临淄被秦军攻破,齐王建出城投降,六国统一之战落下帷幕。同年,秦始皇在咸阳称帝,中华大地首次迎来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

然而,仅仅过去了14年时间,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抵达咸阳,秦王子婴献城而降,秦帝国宣告灭亡。

经过4年楚汉相争,汉帝国建立。汉帝国的高层精英们在秦宫的废墟上翻出秦法,拂拭掉表面的烟尘,擦了擦字迹,重新取了个名字,叫作汉律。

汉承秦制,可是为何秦帝国只有短短的十来年时间,而汉帝国却能持续数百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为何救了中国,却没能救得了自己辛苦创立的大秦帝国?

本期文章是《历史清弹:大秦帝国》的第4期,也是最后一期,算是一个总结性的文章,大秦帝国作为一个从一穷二白的草创公司到转型上市成为行业巨无霸,这段传奇经历,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所面临的困境与大秦帝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秦帝国身上汲取现代养分,为当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借鉴意义。大秦帝国的故事,在知识充过电后,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希望喜欢的小伙伴们能够继续支持~

01 秦始皇救了中国

一个家族的创始人往往能够决定一个家族的某些特质,秦始皇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皇帝,始皇帝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王朝特性。

始皇帝在位期间,书同文、车同轨,文字上的统一意味着文化上的大一统,度量衡的统一意味着经济上的大一统,确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大一统,正是秦始皇留给后人第一份民族遗产,深深刻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不论统一王朝时期还是战火纷飞的乱世,每一方势力无不是为着统一做努力,这既是一方势力壮大发展的必须,也是融入到华夏血脉中的自觉,任何试图安逸地过起分裂的小日子,其对应的势力必然是走向灭亡之路。

还有长城和灵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候,真的挺感慨,中国的底蕴塑造,恰恰是两个最为短命的王朝完成的,秦朝留下了中央集权和长城,隋朝留下了科举制和京杭大运河,每一项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每一个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对秦朝体制的评价说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天下为公,正是始皇帝留给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民族财富。家即是国,家国一体,王朝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长治久安,不得不减少对底层民众的压迫,整合内部资源,兴修水利工程,促进社会的发展。

02 秦始皇救不了的大秦

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虽然不太认同杜牧的在阿房宫赋中的整体观点,但是这句话,却是认同的。

亡秦者,并非六国,恰恰是在大秦帝国的缔造者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灭亡的种子。秦始皇心中装着天下,装着整个民族的未来,恰恰忽视自己的帝国。

秦灭六国之战,仅仅持续了15年时间,帝国的疆域急速扩张,但是熟悉秦法并且能够治理地方的官员却并没能跟上秦朝军队的扩张速度,为了保持对地方的控制,始皇帝只能将豪门大族强行迁徙到咸阳,任命当地官吏出任,为了养活这么一大批养尊处优的贵族,又不得不建造规模庞大的阿房宫,为了中央能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直道的修建又必须提上日程,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长城的修建也是必须的,多项庞大的工程接连上马实施,终于成了压垮百姓身上的最后一棵稻草,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庞大的秦帝国分崩离析。

秦法,在于法,而非人。商鞅制定的秦法,规定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成为耕种体系下的一颗螺丝钉,当秦国完成对六国的统一,庞大的疆域无法形成有效的整合,始皇帝只能将这种责任背负在自己身上,史记记载秦始皇每天要处理的公文多达120斤,夙兴夜寐,不仅如此,为了监督官吏,始皇帝还要不断出巡,视察地方,强行压制地方的复辟反叛势力,终于病死在出巡的路上,可以说,始皇帝是累死的。

始皇帝的做法,实际上可以说是对秦法的破坏,将秦法的权威性寄托在始皇帝的个人权威上,当这种个人权威不在,秦法也就瞬间崩溃,秦二世和赵高能够肆意滥杀宗亲大臣,无一人站出来反抗时,便是秦法权威彻底消失之时。

当刘邦进入关中,与百姓约法三章,为何能够得到关中百姓的一致拥护?正是因为刘邦的约法三章,表明了对于法治的态度,失去法治而陷入混乱的关中也因为刘邦维护法治的态度得到了暂时的平静。

秦帝国的灭亡,究其根本,亡于秦法,兴也秦法,败也秦法!

03 汉承秦制的汉帝国为何长治久安?

汉承秦制,不是仅仅最高领导者皇帝的称呼,还有对秦朝法律体系的完整继承、对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完整继承。

项羽戏下分封诸侯,刘邦被分配到巴蜀汉中一带,趁着项羽集团内乱,暗度陈仓的刘邦率军而出,占据关中,有过约法三章的刘邦在关中顺利实行其秦法,而秦法本身就是为着战时体制而设计,关中百姓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在刘邦的带领下击败了推行楚国旧制的项羽,完成天下的再次统一,楚汉之争,可以说是秦法再一次战胜了楚国旧体制。

新帝国建立,萧何等为首的汉帝国高层,在秦法的基础上增删修补,制定了新的律法,称之为汉律。信奉黄老之学的汉帝国高层,推行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律法,规定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官府不过多干涉民间正常行为,适当放权松绑,由此奠定汉帝国的盛世。

同样一套法律体系、政治体系,为何秦朝短命而亡,汉帝国却能长治久安?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统治疆域。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法要求覆盖到全国上下,然而实际上却办不到。汉帝国,实际有效归属中央的统治疆域其实只有实行郡县制的中原一带,正好能够被首都长安的影响力辐射到,原齐楚燕等国大片地区仍旧实行分封制,独立的行政体系,中央难以绝对掌控,而恰好中原地区是秦帝国集中经营的地区。

汉帝国的这种一国两制的治理模式,地方大片土地失去直接掌控,很快也出现问题,七国之乱的爆发,全国再次陷入战火,幸运的是,叛乱很快就平息,不然又是一个战国时代!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实行,分封制带来的权势在逐代分封的情况下大大削弱,变为了一个又一个难以联合的个体,终于纳入到中央的统治体系中来,可即使是如此情况,也只给汉帝国续命了百年不到的时间,东汉时期就彻底废弃分封制,改为虚封,近百年的融合统一下,民众对于郡县制早已熟悉,封国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第二:进三退二。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时期,进三步退两步,适当让渡一些权力对于矛盾的缓和有着莫大的帮助,用现代的话来说,打一棒子给个甜枣,恨意就没那么深了,真香定律永远适用!

适合战时体制的秦法,在全国统一后,外敌的压迫不在,那种严苛性就体现了出现。汉帝国正是汲取了这种教训,对秦法适当松绑,对政府职能弱化,该管的不该管的,通过律法制定出来,并且通过国家强力机关维护这种权威性,而非寄托在皇帝的个人权势上。正如汉惠帝想要插手政务,结果被曹参直接怼了回去,便是这个道理。

当汉武帝意图发起对匈奴的大决战之时,这种对地方薄弱控制的黄老之学便再也不适用了,秦法再度登场,这一次它学得聪明了,为了降低世人的警惕心理,披着一层儒家学说的皮,这就是所谓的儒皮法骨,并且在中华大地上持续了2000多年,直到近代法律体系的出现。

始皇帝在我看来,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年幼时在赵国周边人欺负他,登基后母亲外遇想害他,亲政后六国遗老多少人想刺杀他,看个地图都能冒出刀子,出门游玩都能天降大铁锤等等,这个当时世界上最没有安全感的人却给了中国最有安全感的传承。

一心为公,天下己任,制定了传承万世的制度,却没能守护住自己的国家,救了中国,亡了大秦帝国。

焚书坑儒,真的是秦始皇的锅吗?始皇帝的天下为公,几人真的懂?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831647212424122

作者:青衫弹史,软件工程师,历史领域爱好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