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成为了中国人的中国?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书,书名《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是个老外,书中的观点纯粹是一个老外的视角,从语言方面论述,接下来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述这个问题。

乍一看,这个问题有点绕,再一想似乎有些莫名其妙,中国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中国,自古以来,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这里便是中国人的中国,中国人的祖先一直生活在这片大陆上,是这片大陆的主宰。


可是当我们将视野放眼到全球范围,似乎便能理解老外的这种疑惑了。

千年以前,统治欧洲大陆的是罗马人,今天占据欧洲大陆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还只是一个四处流浪的蛮族,罗马帝国崩溃后,才得以在欧洲立足,并且向世界扩张。

中东地界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巴比伦人、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等轮番着统治这片并不安定的土地,印度那更是在异族的一次次入侵蹂躏中学会了顺从,美洲大陆的历史则是近200年才真正开启,美洲大陆的原先的主人印第安人今何在?博物馆里的收藏品诉说着一段段悲惨的过往。

例外只有三个地方,非洲、东南亚和中国,非洲和东南亚在古代世界政治的舞台上从来都不是主角,也未曾掀起过任何的波浪。唯有中国,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到高楼林立的信息时代,生活在这一片大地上的人始终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人,至今他们仍骄傲地称呼自己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即使这片土地上有着多个民族,不同风俗习惯,唯一相同的是,对于国家的认同,对于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国的认同!


所以老外们问出,中国如何成为了中国人的中国,这一问题,在我们看来或许有着错愕不解,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是我们一脉相承的祖祖辈辈,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其他国家也应是如此,却忘记了中国的特殊性和唯一性!

那么中国如何成为了中国人的中国呢?

01 地域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自于西周初年铸造的何尊上的铭文,铭文上说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这段铭文大概的意思是,武王受上天大命攻灭商国,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这是一篇周武王向上天祭祀的祭文,在神权尚未退却光环的西周初年,向上天解释周王朝建立的合理性和正统性,名正则言顺,统治的权威便如此建立。


此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地理概念,国最初用于指代天子诸侯所居住的地方及周边近郊,此处的中国即为中央君王所在地,一般认为是洛阳京畿一带,与之相对的概念是野。

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各地诸侯的崛起,国野不分,国被用来指代某一地理区域的政权和人民,中国的概念也随之扩散。战国时期,有学者托言大禹,作出《禹贡》一书,明确将天下化为九州,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雏形出现,中国的地理概念终于在国人心中开始清晰起来。此时中国人分散居住在九州各地,虽然有着共同的民族称呼,华夏族,却对自身有着其他不一样的称呼,比如齐国人、秦国人、楚国人等等,完成将各地域整合一起的历史壮举的是秦始皇,秦灭六国,天下一统,伴随着秦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中国向着更远地区扩展。承袭秦制的大汉帝国,万邦来朝,天下景仰,成为所有人最自傲的回忆。

当中国的涵义由周的直接统治区扩展到诸夏时,中国也就发展成诸侯列国全境的称号,当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中国也成为了覆盖今天中国版图主体大陆的代名词。

随后而来的魏晋南北朝大乱世,人命贱如狗,被欺凌中人们抱团生存,也越发怀念那个扬眉吐气的大汉帝国,汉民族的概念初步形成。

伴随着主体民族汉族概念的形成,中国也被赋予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含义。

02 政治中国

古有逐鹿中原之说,中原之地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为何要争夺中原?因为这里最能代表中国,谁能占据中原之地,谁便能占据大义!

西晋遭遇五胡乱华,北方沦陷,中原板荡,南北对峙,东晋衣冠南渡,偏安一隅的东晋士大夫以中华正统自居,北方政权称之为胡虏。针锋相对的是,苻坚统一北方后,在与朝臣讨论出征东晋的时候,苻坚君臣将东晋蔑称为吴视为割据政权,以中国自居,将前秦视为天下正统。

本质上都是为了争夺中原的统治权和正统,中国一词在此时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含义,脱离了中原这一地理概念束缚,开始代表九州天下的正统政权。

大一统王朝时,对于中国一词尚且还不够敏感,但逢乱世,中国一词归属权的争夺,便成为各方势力在政治上争夺的制高点。

两宋时期,两宋、辽、金、蒙古南北对峙,视对方为南朝或北朝,各方势力纷纷以中国自居,根据《辽史》记载,辽朝皇帝也经常以中国人自居,一点不拿自己当外人看,当然他们也不是外人。

第一个把中国称为国号的是明朝,《明史》中记载,明朝对内对外常自称中国。明史外国传中,中国作为明朝的代名词,与朝鲜、日本等国并称。从这一时期,中国终于上升到国家名称这一最高政治含义。


03 民族中国

虽然,中国一词上升到国家概念上,但是中国真正具备民族含义,则是萌芽于晚清时期,觉醒于抗战时期。

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原有的九州体系崩溃,英国、法国、俄国、美国等列强纷至沓来,如何定位自身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单纯以清朝来称呼,则割裂了历史,中国成为最好的选择,我们开始以中国人自居,以替换所谓的秦人汉人明人等按照朝代名的称呼,国旗国歌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确立,中国被赋予了民族概念。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中国作为华夏大地的官方称谓,对外简称一律是中国,中国于是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法律和政治概念。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并且这种危机波及到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原生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此危难关头形成,不论身处抗战一线的满蒙汉等民族,还是身在大后方的藏壮苗等民族,无不是出人出力,精英子弟兵征战沙场,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民国政府之中出身少数民族坚持抗战者未曾断绝,新中国开国将领之中出身少数民族者亦有多位。

危难之际,存亡之秋,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携手并肩,形成牢不可破的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也在这时成为56个民族共有称呼,中国自此也被赋予了民族的含义,中国人成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都乐于接受的正式称谓。这种民族大团结的好处,不仅仅在于各民族的团结,扫除了内部矛盾的可能,还在于中国不再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原王朝单独的概念,而是涵盖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整体性概念,疆域和文化历史重叠。

最后一起来看看抗战时期,几大少数民族发布的抗战宣言,或许便能明白为何如何各民族能够和谐共处,这一份信任与付出,世界上没有几个民族能够拿的出。

奇俊峰将军代表蒙古族发表的《会盟誓约》:

吾辈蒙人,世受国恩,言辞通于汉界,文教类比中原。百千年以降,盖为一家矣。今倭寇诈计,唆吾反叛,不肖族人从之,以为后援。殊不知,诸夏一体,祖宗所承,兄弟相邻,血浓于水,倭寇岂可离焉?今吾等会盟与此,上慰祖宗,下告同胞,誓约:蒙、满、回疆,本源诸夏。典章制度,不异中华。有勾连外寇而裂土、分封、自立者,诸部共诛之!

庞汉桢将军代表壮族发表的《致宗族子弟书》,注下文中獞(音:zhuàng)人指的是壮族,1965年10月12日,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正式改名为壮族。

千年以降,獞人无有贪利惜身以害国事者。中原板荡,则响应中枢,削平变乱,鼎力一统;边疆有警,则引兵击寇,守土保民,战不旋踵。獞人近夷,文教比于汉统,彬彬循于中原,实无华夷界别,盖一家矣。今之倭寇侵陵,百姓罹难,山河色变,四海沸腾,正是效命国家之时。凡吾獞人,身健有力、足负刀兵者,皆有从军抗战之责。承吾祖宗忠义千秋之名,亦正告于天下者:獞人,不负国!


九世班禅额尔德尼仓珠嘉措代表藏族发表的《广布各域制书——抗倭谕》

汉家兴,则中原安;中原安,则天下定;天下定,则四海谧;四海谧,则吾族全。汉家盛衰荣辱,尤吾之盛衰荣辱者。今倭贼侵陵,坏汉家天下,亦坏吾人之安居也。中原枢要,奋起御辱,蛮荒以至腹心,无一地不鏖战,无一处不耀兵。吾人虽居边地,岂可坐视汉家振奋而碌碌者?诸信者、僧众、缘法、民及各部,凡身健、体固、无疾、无隙者,均有持兵列阵、守土御倭之责。汉家之患,亦吾人之患,汉家之辱,亦吾人之辱!今宣法度,广布各域知之,以为定制

限于篇幅,其他少数民族的抗战宣言,就不再摘录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04 终章

中国一词,从最初的仅限于京畿地区,扩展到中原地区,再扩展到中央王朝,最后形成涵盖56个民族的大一统国家,从地理概念升级到政治概念最后又赋予民族概念,这一演变历程历时数千年,这期间,有团结有合作,有对抗有战争,却始终处于融合的大趋势之中,这得益于以下四点:

第一. 文化同化能力。

文化的认同是各民族融合最大的催化剂,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次华夷之辩,血缘标准和地缘标准被摒弃,文化标准成为主流,这也是为何古人对于左衽右衽的衣饰那么执着,这背后是隐藏着的是文化的认同感。

而与文化同化能力,恰到好处配合的是,中华文化特别是占据主体的汉文化拥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善于学习,善于融合,文化在交流中繁荣,在学习中强大,幸运的是中华文化这种学习能力始终强悍!与此同时,中华文化没有强烈的排他性,你强任你强,时间一到,你的就是我的,万物可容,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种兼容并蓄才是文化强大的根源!

对比西方文明,血缘论一直占据社会主流,对应的则是民族冲突不断,国家时刻面临分裂危机,始终难以形成大一统国家。文化中的排他性也较为强烈,唯我独霸,难容其他强者存在。


第二点:大一统环境

长期的大一统环境为文化提供了强大的向心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战争对于一个文化的破坏性足以让一个文明自此了无痕迹,消泯于世。一个强大的大一统王朝,一方面促进文化的发展,另一面则会对周边文化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第三点: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西面高山雪原,南面丛林沼泽,东方汪洋大海,唯一的威胁来自于北方,却又被长城阻挡在外,相对封闭的环境,在王朝强盛时对外扩张显得困难重重,在王朝衰落时,却起着良好的保护作用,让生存其中的文化,得到喘息之机,等待时机从容发展。

第四点:主体民族的包容性

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汉文化,不论是民族人口还是文化始终占据着主体,这种主体性的保持,使得中国完整性和延续性可以保障。与此对应的是,主体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多民族得以和谐共处,优秀人才也能够得以在中央王朝出任高官。

这种主体民族的包容性,在西方社会并不多见,多少冲突来源于民族压迫,多少国家衰落起于民族分裂。

很多时候,我们视之为平常,那是因为我们一直身处其中,享受其红利,却忽视了中国的特殊性和唯一性,跳出儒家文化圈,才发现中国有多特殊,生活其中的人民有多幸福!

身处其中时,尚无多少感觉,出国方知自己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文化的印记早已深入骨髓!

最后推荐一下,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个老外对于人类社会命运的思考,有点意思,可以一观,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的。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782447555393462

作者:青衫弹史,软件工程师,历史领域爱好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