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947年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这三年时间印度在干嘛?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并且获得到殖民者英国的承认,努力多年的印度终于获得民族独立,摆脱了近200多年的殖民统治。
此时的印度还不能称之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它还只是英国的自治领,尊奉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为国家元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50年1月26日,这一天印度宣告成立印度共和国,正式建国,开启印度现代政治的历史新纪元。
可是不禁让人想问从1947年独立到1950年建国,这3年时间印度在干嘛?为何不趁着独立的浪潮顺势建立起自己的独立国家?就比如美国一样在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的同时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从印度的独立过程说起。
01 印度独立
1599年9月,英国组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年的最后一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英国人经营印度的历史就此拉开帷幕。1757年以后整个印度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丧失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势力遭到急剧削减,大英帝国对于世界也失去了掌控力,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各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也开始风起云涌,印度自然也受到了这场思潮的冲击,早在1885年诞生的印度国大党便是推动印度独立的主要政治力量。
1920年8月,印度国父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制英国立法机构的选举,并且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向英国纳税的要求,1927年甘地开始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各种不合作和抵制活动就在全印度迅速开展。1929年印度最大政党国大党通过了争取印度独立的决定,并确定将1930年1月26日定为印度独立日。
此时的印度经济总量占英国经济总量的40%,有着英国殖民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之称,英国怎么甘心放任印度独立,失去对印度的控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英国殖民当局对于印度的独立呼声从一开始就遭到严厉镇压,先后逮捕尼赫鲁和甘地。
然而,二战的爆发,欧洲再次沦为主战场,英国也再次参加世界大战,为了集中力量赢得战争胜利,刚上台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对印度做出保证:“在战争结束的适当时刻,还给印度自由。”得到英国的承诺以后,印度开始全力配合英国,大量印度士兵在欧洲、北非、东南亚等地为英国而战。
1945年二战结束,此时英国军队的总兵力已然超过了510万。面对印度要求独立的呼声,丘吉尔准备悔诺,因为印度对于英国实在太重要了,失去印度的英国再也不是可以呼风唤雨的大英帝国了。
但是面对印度复杂的局势,英国想维持在印度的独立,需要维持大量的军队。经过二战的消耗,英国的国力遭到严重削弱,战争刚刚结束,英国就开始了大裁军,此时的英国根本无力阻挡印度的独立。继任首相艾德礼在此情况下执掌英国,出身工党的艾德礼主张对外战略收缩,因此在1947年,英国首相艾德礼便宣布英国政府将于1948年6月前把政权移交给印度人。
1947年4月10日,在英国末代总督蒙巴顿的主持下,印巴分治方案新鲜出炉,1947年8月14日,蒙巴顿在卡拉奇主持了巴基斯坦独立仪式,随后又于8月15日在新德里主持了印度独立仪式。原英属印度殖民地变为了印度自治领后,印度终于迎来独立。
02 过渡时期
印度独立后,到成立共和国这段时间,我称之为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印度发生了3件大事,每一件都与印度的建国历程息息相关。
第一件事:甘地遇刺
甘地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有两条路可以改变一个统治者:第一是砍掉他的头,第二是逼迫其让位,但我却有着第三条道路,那就是爱。
甘地最终成功了,他用爱“感化”了英国人,1947年印度和平独立,然而此时这位印度国父的生命也即将走入终点,用最低成本换来的独立,却逃不掉为此付出鲜血的代价。
南亚次大陆这片土地上教派林立,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期,最大的两个教派分别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初期,尚能团结一致,等到印度独立已成为大势之时,教派之间的矛盾凸显。
1937年在英国殖民当局主导下的省立法会议选举中,国大党胜选,却在胜选后组建各省政府时,将穆斯林联盟成员排除出权力圈子,深感不安的穆斯林联盟在1940年3月通过了单独建国的决议。
1947年8月16日印巴新边界的公布,成了各种仇恨爆发的导火线。印度出现了长达一个半月的疯狂厮杀,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新仇旧恨,成了解不开的仇敌。
甘地一直试图团结两大教派,使印度完整地继承英国在印势力,可是宗教矛盾哪有那么容易消除?满足了彼方,恶了此方,纵然甘地在印度拥有巨大的威望,也难挡狂热信徒的子弹。1948年1月30日下午,甘地在首都德里遇刺身亡,一生倡导非暴力的老人最终死在了暴力之中。甘地之死,只不过是印度内部宗教矛盾的一种外在表现,内部矛盾并未因为甘地的死亡而消散。
第二件事:武力吞并土邦
印度有很多土邦,印度独立时土邦数目多达500之数!何为土邦?简单来说就是印度的国中之国,听调不听宣,自古以来,印度便是这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人殖民印度之前,并没有印度的概念,是英国人用武力创造了印度,强行捏合各个土邦,避免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英国同意印度独立后,同时宣布由各个土邦自行决定是否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所以,印度刚刚独立就立足于消灭土邦,整合国内势力。
基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方力量对比,绝大部分土邦选择加入印度,只有克什米尔、海得拉巴、朱纳加德这三个土邦未决定归属。
在众多土邦中,海得拉巴土邦最大,面积高达21万平方公里,朱纳加德土邦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海得拉巴土邦和朱纳加德土邦问题一样,土邦国王和大部分老百姓,分属不同的宗教,信仰印度教的老百姓加入印度,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土邦国王却想加入巴基斯坦。
1948年9月19日印度政府以武力吞并海得拉巴土邦,在印度传承千年的土邦制度从此消失,由此印度消灭了最后一个土邦,完全控制全国,由此印度消灭了最后一个土邦,完全控制全国。
在此之前8月15日,印度在首都新德里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祝印度独立一周年,而印度也借此完成了军队的调度,为印度吞并土邦以及即将爆发的印巴战争做好了准备!
第三件事:第一次印巴战争
上文说到有三个土邦归属未定,海得拉巴、朱纳加德两个土邦被印度武力占据。而克什米尔地区相比较则有些复杂,土邦国王是印度教徒,大部分老百姓是穆斯林。
克什米尔统治者犹豫不决,后因内部动荡和印度的策动要求加入印度。1947年10月27日印度总督蒙巴顿接受此要求,当日凌晨印度政府军被空运至克什米尔。
10月30日巴基斯坦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拒绝承认克什米尔加入印度,印巴双方爆发不宣而战的武力冲突。1948年春季两国军队各发动新攻势,冲突日益激烈。
1949年元旦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同时停火,第一次印巴战争落下帷幕,7月29日划定停火线,印度控制克什米尔的面积3/5、人口约400万的地区,巴基斯坦控制其面积2/5、人口约100万的地区。克什米尔地区一分为二,延续至今,成为横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一道过不去的坎。
03 终章
从1947年开始,印度发生的3件大事来看,印度独立后之所以没有立即建立共和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统一土邦,调和国内矛盾。
这也是印度不流血建国方式的弊端,以最容易的方式获得胜利,也必将为此埋下隐患,印度独立迎来的第一隐患在于土邦势力,第二隐患在于印巴宗教矛盾。印度的土邦势力,犹如旧中国时期的军阀势力,盘根错节,敲骨食髓,印度想要建国,消灭土邦这种国中国,至少名义上归顺,就是一种当务之急。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蒋介石在北伐战争后期的状态,东北易帜,不管是否拥有控制权,至少在名义上统一全国,占据大义,占据名分!
第二隐患在于印巴宗教矛盾,这其中也是第一隐患的延伸,有着宗教、土地等等复杂的因素掺杂,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解决方式。
美国在建立共和国的时候,面临着英国大兵压境的威胁,战争的硝烟已然笼罩在新政府上空。中国在建立共和国的时候,内战尚未结束,西藏还未解放,南方还有着零星的战斗爆发。为什么中美敢于在战争尚未完全结束便建立共和国,印度和平的方式赢得了独立,成立共和国却要延后3年?
战争,固然带来了大量伤亡,但同时也是团结各方势力和调和矛盾的粘合剂,各方势力在战争中或被消灭或被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向心力强大的团体,能够迅速应对战争以及战后新政府建立后的各种状态,建立起稳固的统治。
反观之印度,和平建国的方式,固然避免了大量流血伤亡,但是内部的矛盾却始终存在,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没有经历过这种破碎重建的印度,始终是散装的印度。印度想要成立共和国,第一步便是融合这种分离势力,占据名分大义,避免国家四分五裂的崩溃。
前辈们流过的血汗,不会白流,每一滴都浇灌着未来的基石!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523760440737082
作者:青衫弹史,软件工程师,历史领域爱好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