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为何时隔7年才建交?这7年世界发生了什么?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时间拨回1971年,一场乒乓外交,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巧妙的外交运筹下,成功的实现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佳话。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正式访华,成为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中美两个大国,跨越太平洋,冲破重重阻碍,开始接触了解。

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实现“破冰”,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自此中美两国开始为着两国的正式建交做起准备与努力。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建交在即,然而中美真正实现建交却是时隔7年之后的1979年1月1日,这7年时间世界发生了什么?为何要时隔7年时间才正式建交?中日建交公报,在日本首相访华之时便已发表,为何中美建交公报的发布拖这么长时间?

岁月悠悠,春秋轮序,时间总是一往无前的前进着。从1972年到1979年,7年时光,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2年 中日建交

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战后国家一直受到美国的控制。在70年代虽然美国已经放松了对日本的控制,但是仍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同时,日本也是对美国对华政策感知最为敏感的国家。中美关系的松动,极大的震动了日本国朝野上下,中日关系不得不提到日本内阁亟待处理的首要事务上。

1972年7月7日,田中内阁成立,田中角荣成了日本二战后最年轻的首相。1972年7月10日,在田中角荣成为日本首相的第3天,周恩来总理派孙平化率上海芭蕾舞团到达东京,向田中发出邀请。7月17日,中国农业农民代表团抵达日本,代表团副团长陈抗向孙平化和萧向前传达了周总理有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指示。

7月25日,田中角荣就任首相后第18天,委派竹入义胜访华,商谈田中访华和两国复交问题。9月21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宣布田中角荣将要为日中邦交正常化访问中国。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就任首相后第80天,正式访华,毛泽东主席于1972年9月27日会见了田中角荣。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订《中日联合声明》,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随即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这一声明的发布,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为着中国周边环境的安宁奠定了基础,对于日本来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日本做出的一次冒险式的试探,抢先在中美建交前实现中日建交,是日本在与美国明争暗斗的外交舞台上首次打了主动仗,某种程度上来说,标志着日本不甘心被美国掌控的野心开始萌芽,或许在70到80年代,日美贸易冲突便是从此是埋下种子。

据说在临行前,周总理专门嘱咐外交部礼宾部门送给田中两箱共48瓶茅台酒。两国首脑喝茅台酒的故事在日本传开后,茅台酒在日本市场上的售价一下子涨了三四倍。

1973年 美国退出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美国寻求对华关系转变,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美国试图在越南战场上体面的撤离,而不是灰溜溜的以战败国的身份离开。这一目的,在尼克松访华时反复与毛泽东主席交换看法,并且也得到了中国的承诺。

很快,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1973年1月27日,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会议四方在法国首都巴黎正式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随后两个月内,美国国防军全部撤出越南。

越南战争,作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美国耗费了至少2500亿美元,造成美国经济的滑坡,美元霸权遭受沉重打击,在随后的爆发的经济危机中,没能守住,无奈之下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信用第一次在世界面前失信!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场战争的失利,彻底改变了美苏两霸争夺的格局,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转为战略守势,而苏联则处于战略攻势地位。

1973年2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第5次访华 ,这一次访华,他带着中美双方互设贸易使团的强烈愿望而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工作人员霍尔德里奇在当时提出了三个方案 :贸易使团、联络处和领事馆。霍尔德里奇与基辛格等人一致以为,只要台湾代表还在华盛顿,北京就不愿在那里开设任何代表处。而领事馆只有正式建交的国家才可设立,综合比较下来只有贸易使团比较合适,也是基辛格这一次访华的最重要的目的所在。

基辛格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提及想取消巴黎渠道,另外设立一个永久接触点的好处,并且把互派贸易使团作为首选的办法向周恩来提出 ,周恩来在倾听了基辛格提出的意见并考虑了几种可供选择的办法后,决心向前跨出一大步 ,使中美两国建立事实上的外交关系。于是周恩来决心采取了设立联络处的办法,同时要求在华盛顿设立的中国联络处同在北京设立的美国联络处在规格上必须是相互对等的。

1973年3月1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华盛顿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将于同年5月1日在北京设立联络处,委派美国最得力的大使和最有声望的社会名流之一戴维·布鲁斯为首任驻华联络处主任,资深外交官约翰·霍尔德里奇和阿尔弗莱德·詹金斯担任这个驻华机构的副主任。同年3月29日,中国政府通过新华社也正式宣布中国驻法大使黄镇将出任中国首任驻美联络处主任,同样具 有大使衔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将担任副主任。在此之前,中国从未有过向任何一个 双边驻外机构中同时派遣两个同样是大使衔的外交官的先例。

中美两国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各自在彼此首都设立联络处,开创了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视线转到世界岛的中心,中东,时间也来到1973年10月6日。

埃及与叙利亚为了恢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决心发动战争夺取该地区。10月6日,犹太教的赎罪日,叙利亚和埃及联军突然出兵,以色列猝不及防下,苦心营造的巴列夫防线被攻破,以色列3个装甲旅和1个步兵旅成为炮灰,数百辆坦克被击毁。短短的3天时间,埃及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纵深十几公里的地区,初战告捷。同时,叙利亚从北侧发动攻势,开辟第二战场。叙利亚在1500门大炮和100架飞机的配合下,很快收复了戈兰高地东部大部分地区。

9日以色列反攻,重点进攻叙利亚,13日以色列军队仅据大马士革34公里。叙利亚形势危急,埃及贸然出动多达1000辆坦克,离开导弹保护屏障去吉迪山隘进攻,从而陷入一场坦克大战,结果埃及损失200多辆坦克,无果而返。

以色列根据美国提供的情报,找到埃及防守薄弱点。10月16日,以色列将军沙龙率领200人小部队,迂回埃及后方破坏了埃及导弹发射场,随后大批以色列军队深入运河西岸,切断埃及军队退路,从而取得战争的主导权。在联合国压力下和美苏的干预下,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三国在24日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

这次战争的投入与规模远远超过前三次中东战争的总和,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了提振了阿拉伯世界的士气,双方战略达到微妙的平衡。美国看到这次战争中阿拉国家的力量,开始改善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改变一味偏袒以色列的立场。在基辛格穿梭外交的努力下,使阿以和谈成为可能。这次战争后,中东地区形成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可以说这次战争是现代中东国家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与此同时,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成员国在1973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石油危机爆发,随后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

在这一场经济危机中,作为世界工厂的美国深受打击,经济凋敝,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作为石油输出国的俄罗斯,则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借机赚取大量外汇收入,因此进入繁荣鼎盛时期。

一涨一跌之间,攻守之势互换!美国迫切需要一个战略盟友,共同应对来自苏联日益强大的威胁!

1974年 尼克松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潜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水门事件,正式爆发,在此之后,尼克松深受该事件困扰。

1973年10月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对总统尼克松的调查进入关键时刻,要求尼克松交出与水门事件有关的证据。1973年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

1974年8月8日晚上,众叛亲离的尼克松被迫发表全国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统。

从1972年6月17日到1974年8月8日,长达两年的水门事件,牵扯了尼克松总统的所有精力,而美国的对外国家政策也因此陷入一种停滞状态。而以副总统继任总统的福特,则致力消除尼克松带来的社会撕裂,以及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

1975年 越南战争结束,蒋介石病逝台湾

1949年12月败走台湾,一直试图反攻大陆,三民主义统一中华的蒋介石,在1975年4月5日病逝台北士林官邸,享年87岁。

对于蒋介石,中国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民国时代的独裁者,给中国大陆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孤守台湾时,坚持一个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在美国强大的军事经济威胁下,仍能保持台湾不脱离中国,实属难能可贵。

视线转到中南半岛,时间也来到1975年4月30日。

1973年,美国谋求从越南撤军,随后美国军事力量从南越撤出后,只留下部分军事指导人员。从此南越政权变得孤立无援,而北越则在恢复实力,越南南北局势逆转,战争的阴云在此笼罩在越南的国土上。1975年1月,北越军队开始进攻南越,南越军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继陷落。

1975年4月19日,北越炮兵开始轰击西贡郊区。1975年4月30日7点53分,搭载最后一批美国人的直升机飞离西贡,随后,北越坦克轰鸣着冲入了南越总统府。1976年7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统一越南共和国,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西贡市被更名为胡志明市。越南战争结束。


1976年 一代伟人悲痛离去

1976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悲痛的年份。

1月8日,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不幸离世,享年78岁。

7月6日,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同志逝世,享年90岁。

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

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976年,对于美国人来说,也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美国迎来建国200周年的日子,同时第48次美国总统选举也随之举行。最终,知名度较低的民主党候选人吉米·卡特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在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成为第39任美国总统。

1977年 全国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22日,国家决定恢复曾经被废弃的高考制度。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约570万青年参加高考。

视线回转到中东,时间也来到1977年11月21日,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和解。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存在的阿拉伯国家,虽然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在和解期间仍发生着战争,存在着分歧,但是这一场访问将阿拉伯世界的狂怒情绪平息下来,为中东地区的和平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视线回转到美国,1977年1月20日,吉米·卡特成为美国新一任总统。 但是卡特政府在执政初期根本就没有对华政策, 而且看起来对制定这种政策也毫无兴趣。尤其是卡特的国务卿塞勒斯·万斯,更是 一个十足的亲苏主义者,他主张将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排在美苏缓和之后考虑,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影响卡特政府执政初期的对华政策,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已经在运转大国关系,中美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往来,在这一年日益频繁。

1978年 中美正式建交

在卡特执政总统之初,中美关系并没有放在他的行政日程的首位。1978年,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关系的日趋紧张,卡特开始重新审视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中美正式建交迫在眉睫!

1978年初,苏联先后帮助阿富汗的亲苏势力成功地发动了政变,并乘机不断地向阿富汗派出军事顾问。与此同时,苏联也不断向非洲扩张,并在 1978 年 5 月进行了一次洲际导弹试验,在军事上对美国构成了严重威胁。

对于越南,苏联不断进行拉拢、援助,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意图称霸东南亚,越南的举动使得中越边境剑拔弩张。

面对咄咄逼人又强大无匹得苏联,中美两国倍感压力。这使得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对弥补各自日益恶化的战略形势有着重要意义。

经双方共同努力与协商,中美建交谈判于1978年7月5日正式开始,黄华和伍德科克分别作为两国谈判的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首次会谈,经过近半年的正式谈判终于在1978 年美国时间12 月15日晚 9 点,北京时间12月16日上午10 点,卡特和华国锋在各自首都宣布了美中两国建交公 报及两国政府关于建交的声明,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宣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中美关系迎来飞跃般进步!

写在结尾

中美的建交,因面临同一个强大的敌人,而不得不走到一起。从1972年2月,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的破冰之旅实现了对华政策上的重大突破,打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局面。经过长达7年的接触,停滞,谈判,终于正式确立外交关系。可谓是一波三折!

横亘在中美关系之间的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苏联问题,越南问题,在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深谋远虑之下,得以达成共识。虽然两国双方关系,因为水门事件一度陷入停滞,但是最终还是在持续的缓慢的推进着!

时隔7年中美建交,我认为时间刚刚好。这时候的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大发展,中美之间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交流不断加深相互信任!

时至今日,回首再看中美建交的历史,世界风云激荡,局势变化万千,中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中国,美国也不是当初那个美国。

如今,中美建交已40年有余,中美关系有过甜蜜,冲突对峙,排挤打压,理解信任,相互支持,折射出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也正如当初建交之时,不断沟通交流,不同增进了解,从而互信互助!

珍惜来之不易的中美关系,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以宽阔的胸襟和开拓性思维来面对矛盾与冲突, 求同存异!

站在历史的眼光来看,中美建交这一历史事件,仍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世纪大事件之一!

我是 三道历史,与你一起阅读历史,评说中外!全文6000余字,长文整理,原创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春夏秋冬又一年,汉唐明清代代传。古今中外论天下,诗词歌赋品人间。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宫力先生的著作《跨越鸿沟:1969—1979 中美关系的演变》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858384953426648

作者:青衫弹史,软件工程师,历史领域爱好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