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何整体性持续下滑?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提及秦军,浮现在脑海之中的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壮烈,还有虎狼之师、六国惊惧的强悍,或是北击匈奴、南服百越的强大。
或是说起汉军,那更是融入到民族血液之中的骄傲,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强大,是汉帝国的代名词。
秦汉时期,中国军队横扫周边,镇压北方,拓边南境,收服西域,环视宇内,大秦强汉,谁与争锋?一汉当五胡,支撑起民族的脊梁。
然而,当秦汉之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却在持续性整体下滑,五胡乱华,官军一败再败,汉人十不存一,苟且求生。等到两宋时期,汉家朝廷的官军再也不是横扫诸胡的强军,让北方游牧民族惧怕的存在,双方的角色发生了颠倒,一汉当五胡变成了女真满万不可敌。中国军队不仅被游牧民族欺负,甚至还要被为外来倭寇洋鬼子欺辱,几百倭寇就能追着数千卫所军跑的场景一再上演,及至近代,付出巨大而惨重的伤亡才能艰难地战胜列强的军队。
从秦汉到民国,2000年的岁月,汉家中央王朝的官军,为何从怪物房食物链中最顶端不断滑向谷底?民族沉沦,国运破碎,为何秦汉之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何整体性持续下滑?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对比秦汉与魏晋唐宋明清,我找到了4点原因,与君一起探讨。
01 军队私有
军队,用于保卫国家的暴力机器,对内镇压叛乱势力,对外抵御外来势力的入侵或是开疆拓土,为己方民族开拓生存空间。
秦汉时期,军队牢牢掌握在君王手中,将军通过虎符调动军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背后是魏王的权威性,没有代表魏王的信物,一兵一马皆不可调动。汉承秦制,汉帝国的军事制度在继承秦国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汉文帝访细柳营被拒辕门外,按理说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却被挡在自己的军队门外,这在明清时期,那可是大不敬的重罪,然而汉文帝却对执掌细柳营的周亚夫大加赞赏,这背后便是秦汉时期,皇帝对于自家皇帝的绝对掌握,掌控之下的绝对放心,看似皇权受损实则是皇权威严润物细无声地展现。
纵观秦汉两朝,又有几次因为自家军队发愁呢?几乎没有!这时候的军队属于国家,权力归于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
东汉末年分三国,袁曹刘孙等各方势力积聚家族势力形成私兵,三分天下,最终便宜了司马家。但是由于西晋司马家族的腐败无能,致使外族入侵,中原板荡,北方沦陷,无奈之下衣冠南渡偏安一隅,面对北方不时侵袭的威胁,无论是身处北方的残存世家或是逃亡到南方的大族,纷纷组建起各自家族的私兵,比如打赢淝水之战的北府兵,其实质上则是谢家的私兵,根本不归属与东晋小朝廷的管制。
乱世之中,拥兵以自保,当这种大势不可控之时,有人因此积聚起雄厚的实力,相互吞并兼并,最终形成尾大不掉的军阀势力,杨隋李唐崛起背后的支撑力量便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兴于斯败于斯,种因得果。隋王朝被李家门阀所取代,新生的唐帝国也因为无法压制住地方军阀势力,由盛而衰,最终丧失中央政府的权威性,沦为如同周天子般的吉祥物,最终被新的军阀势力一脚踢开。
有人会说,北宋杯酒释兵权之后,这种军队私人化应该没有了吧。实际上,这种军队私人化的现象只是由明转暗,更为隐蔽吧,近代之前这一弊病始终无法根除。
明太祖朱元璋设计的卫所制度,让官兵平时为农,战时拿起兵器上战场打仗,节省出军队的培养费用,想法不错,最终实施起来,卫所普通士兵变成了卫所千户、指挥使们的家奴,忙完自家田地还要耕作卫所的田地,更要无偿为上司们劳作,训练那是不可能的,吃不饱穿不暖,手中无兵才是明代卫所官兵的现状,这也是为了明代的卫所官兵在抗倭战场、抗清战场中极少建树的原因所在,官不官,兵不兵,民不民,何谈战力?
清王朝的战斗力源自于满清起家的八旗军,这种八旗设计本身就是军阀势力崛起的温床,只不过所有军阀集中在中央,平时难以看出。多尔衮能够压制顺治皇帝,最大的势力便是身后的正白旗!及至晚清,八旗衰落,新崛起的军队是淮军、湘军,国家军队的掌控力由中央转向地方,清王朝的末日也就不远矣,而这种地方强中央弱的情况,整个民国时代都未能真正改变,也因为军阀混战,中央指挥无力的情况屡有发生,其背后便是这种军队私人化在作祟!
02 封侯难觅
这一点原因与第一点原因其实也是
秦汉时期,二十等军功爵制度下,闻战则喜、奋勇争先,将积贫积弱的秦国民众变成了六国畏惧的虎狼之师。士兵走上战场,每个人知道军功如何计算,知道如何提升自身的阶层,大量的百姓通过参兵入伍,获得战功从而成功地提升阶层,实现人生的跃迁。
当时间来到魏晋南北朝时,世家大族不仅垄断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而且还垄断了军事上的升迁通道,此时的底层士兵尚且还能跟着豪门获得军功。
等到宋代之后,文武失衡,文官集团彻底压制武将集团,武将难有出头之日,更何况底层的士兵呢?万里难觅封侯!士兵失去向上翻越阶层的通道,当兵也只是迫于生活无奈,混口饭吃,士兵失去了目标的同时,也失去了作为一名军人的信仰,军纪不可避免的败坏。士兵贪生怕死,将领层层盘剥。打仗,又是为谁而战?战后,底层的士兵又能得到怎样的赏赐呢?
爵位难得,军勋难封,功臣受戮,如此王朝,如何能战无不胜?当岳飞、戚继光等名将重新赋予士兵们新的信仰,抗击外族的大义感召下,岳家军、戚家军得以横扫一切来犯之敌,当世无敌!
大秦帝国的士兵,征兵入伍还需要自备武器、衣物,但是战斗力爆表,士兵纪律性极高,宋明清之后,士兵发饷,却是军纪败坏、战斗力拉胯,这背后与整体战功体系的崩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3 士绅共治
我们总说古代中国始终处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其实在中央集权的表面下还有着地方士绅共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共同组成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秦王扫六合,建立大秦帝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 - 州府郡 - 县三级的行政机构,自此之后2000余年沿用。王朝统治的触角通过中央延伸到全国各个府县,然而对于县一级下面的乡镇村却无能为力,皇权不下乡,才是古代中国政治的常态。
面对广大的农村地区,为了维持王朝的稳定运行,中央统治者将权力下放到地方士绅耆老手中,士绅负责维持治安,官府则掌握行政司法财政大权,从而实现间接统治。这种脆弱的联系也是为何历朝历代农民起义频频在乡村爆发,进而席卷多县乃至多省,甚至席卷全国,完成改朝换代。
秦汉两代,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对于地方统治力最强盛的时期,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下一切无所遁形,配合徙陵政策,地方豪强被清洗一空,中央实力得到空前强化,地方官府的统治也得以顺利深入基层。
随后的唐宋元明清再也没有达到这种高度,唐代地方权力分散到各地的节度使手中,明清时期则是地方的大地主阶层,他们通过科举入仕,实现家族权力的绵延,也实现了对地方权力世袭罔替的掌控。明清两朝因何亡国,中央对于江南地区的失控,进而造成中央财政的困难,引发雪崩式灾难!
那么,这种士绅共治,对于军队战斗力有何弊端呢?
冷兵器时代,士兵需要通过大量训练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而想要培养出这样的一名合格士兵,先期的大量投入无疑是必须的。一个脱产军人的背后,是数十个家庭辛苦的劳作。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还需要大量钱财的投入。
士绅共治模式下,国家税收难以保证,地方动员能力也因为中间阶层而减弱,另外一点,则是优秀士兵的来源,秦汉两朝士兵来自于良家子,这是社会的中间阶层,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力量,家庭殷实专心练武,因此实力强悍。在此之后的历朝,士兵最主要的来源却是流离失所的流民,短暂训练后便派上战场,打胜仗,做梦呢?
这些流民,因何而生?地方士绅的土地兼并是最大的推手!试问,是一个家中有田有地来博取军功的战士强,还是一个衣食无着上升无望的流民战力强?答案显而易见!
04 文武失衡
还有一点,则是文武失衡,或者说是重文轻武。
社会的发展需要均衡的发展,工农商相辅相成,文武之道兼容并蓄,方是王朝鼎盛之基。一味地重文轻武,纵有万贯家财,徒留大怂的千古笑名。
大明王朝的300年历史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王朝前期,文武并重,国家欣欣向荣,成祖横扫漠北,远征安南,万国来朝,何其壮哉,何其盛乎!然后一场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势力几乎被拔根而起,自此之后文武失衡,以文抑武,明朝的战斗力也随之逐渐滑落到低谷,边境的防线只能维持在长城一线,再也没有横扫漠北的威风。
05 终章
秦汉之后,中国军队战斗力始终处于下滑的阶段,偶有爆发的时刻,却难以抑制这种衰落的趋势,这种顽疾持续到民国年间。
民国时期的军队本质上与历朝的官军并无区别,军纪败坏、底层士兵上升无望,中央对地方管控力薄弱,所以对上有着信仰、军纪如铁、赏罚严明的解放军,自然是一败再败,从东北到华南,屡战屡败,最终退守孤岛。
有人说,解放军40年未有大战,是否能够保卫祖国的安宁?
卫青首征,直捣龙城,大捷而回;霍去病17岁领兵出征,一战封侯天下惊!战争最终比拼的还是一国国力,在国运昌隆的时代,每个将士都可能是卫青霍去病,一战封侯,立下不世之功!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中国军队重现秦汉辉煌的时代,万国来朝,四方宾服!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990433043861915
作者:青衫弹史,软件工程师,历史领域爱好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