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话中秋,为何中国人的中秋月总与酒相关?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中秋佳节,中国人团圆的节日。

提起中秋,你会想起什么呢?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拜托,能不能别总想着吃?种族的天性被你们发挥的,真的是淋漓尽致!

中秋,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一般这一天也恰好是月圆之日,于是中国人的中秋总是与月相伴,古人的诗词歌赋之中,中秋咏月的辞章比比皆是,已然形成一种潮流。中秋之月也早已跨越时空,成为中国人的情感。中秋月不仅仅寄托着唐代诗人王建“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愁思,还有着宋代才人苏轼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有着明代诗人徐有贞的良好祝愿: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也有着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凄婉绝美: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雪。

中秋之月,寄托了太多中国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早已融入民族的情感之中。伴随着中秋月几乎同步出现的还有一个事物,那就是酒!中秋之时,饮着酒,望着月,吟着诗,仿佛才应该是古人应有潇洒气度。苏轼大醉之中写入《水调歌头》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养浩更狂傲,放言道: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我不禁想问了,好好的月圆之夜话中秋,为何中国人的中秋月却总是与酒相关?

我认为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社会根源所在,经过我仔细思考,我们发现如下几点可能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

第一点:官员孤身赴任

在古代,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远离中央的地方做大,成为世家豪族,对中央形成威胁,所以很多朝代都有着官员异地就职的规定,唐宋时期采用地方官吏频繁调动岗位的方式,防止出现土皇帝的可能,等到明清时期,更是明文规定,官员无论大小,必须离家300里任职,当然在中央任职不在此规定之列。

另外在某些朝代更为严苛的规定到官员任职三年期间,不得携带家眷。很多时候,即使是没有这项规定,大多数官员上任时,父母亲族一般来说也都是留在老家,一方面照顾老家的财产,比如土地等,另一方面,年纪大了也忍受不了长途奔波之苦。

中华大地,幅员万里,南北纵横5500公里,东西横贯5200公里,如此庞大的领土,在古代靠着两双脚或者一匹马,想要实现在中秋节前后与家人团圆的想法,几乎不可能,古代官员无事不得擅自离任,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不仅仅是一句感慨,更是多少古人无奈的选择!

中秋赏月之时,或是一人独处,或是与民同乐,都或多或少,饮酒助兴,排解情思,以解忧愁。

第二点:书生秋闱应试

上面第一种情况,说的是官吏,一个王朝的官员毕竟只是少数人,其他人又如何呢?

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渐趋完善,等到明清,更是臻至巅峰。公元1063年,宋英宗下诏礼部三岁一贡举,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制度自此正式确定,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科举考试首先是乡试,或者在宋代称之为州试,一般在每年秋天的八月举行,故而称之为秋闱,然后于次年春天赶赴京城,参加会试、殿试等。

科举考试,直接关系到一个考试的一生前途,中者前途远大,名落孙山者可继续攻读。所以每年中秋的时候,则是考生最为紧张的时刻,或是庆祝金榜题名,或是黯然神伤,这个时候,喝点酒庆祝一下,或者一醉解忧,都是人之常情。

第三:文人怀才不遇

多少人怀揣梦想进入社会,结果是在社会的无情铁拳下遍体鳞伤,胸中抱负难展,满腔才华无处释放,怀才不遇才是古代文人的现状。

当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遇到了中秋,望月怀远,婉约者感叹事业无成,亲人不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杯莫停,杯中自有相思意。豪放者则长歌一笑,饮尽杯中酒,请君为我歌一曲,酒中自有真仙人!

以上三种大概是古人为何会在中秋赏月的同时,诗词歌赋中月与酒总会相伴相生的原因,这三类人掌握了古代中国的话语权,因此中秋与月与酒,也就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传承之中了。

一处相思,两处情愁,一轮明月,千般思绪。中秋之夜,举头赏月的同时,再喝点小酒,诗酒趁年华,活出古人的风度。

本文由青衫弹史原创,感谢您的阅读,未得允许,不得转载,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478072861313080

作者:青衫弹史,软件工程师,历史领域爱好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