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点穴之建都选址的学问:南京!南京!苦难的帝京!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首都,国家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

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将南京称为首都,至此中国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称呼,并将该词沿用至今。作为中国首次使用首都这一专有名词指代的城市,南京,承载了太多历史记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南京,在建都选址上的学问。鉴于笔者笔力有限,学识不足,描述中如有缺漏错误,欢迎指正!感激不尽!
南京

全文共分4章:

第一章: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讲述南京建城以及六朝古都的历史。第二章:东南王气,金陵帝宅。讲述南京历史上那些风水事件。第三章:天时地利人和,天下一统在望。讲述南京作为全国性政权政治中心的优与劣第四章:终章 · 小结第一章: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说起南京的古称,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金陵。的确,作为南京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名,金陵承载了南京太多的记忆,说起南京的历史,就不得不从金陵开始说起。
战国初期形势图

吴越两国,抓住春秋时期的尾巴,先后称霸,让楚国这个南方霸主,开始重视起东边的江南一隅。虽然早在200年前,楚国便在这里设置城邑,吴国越国先后经营此地,但是都是小打小闹。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国在六合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至2020年已有2591年。公元前541年,吴国在高淳建濑渚邑,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前后,吴国在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于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

公元前333年,越国末代君王无彊脑袋一热,欲效法列国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当时齐威王在位执政,于是派遣使者去劝说越王西征楚国。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彊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

殊不知,楚国君王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派遣大臣昭滑到越国整整调查了5年,对越国上下了如指掌。于是楚威王领军埋伏越军,越国大败,越王在乱兵中被杀死身亡。由于越王无彊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越国内乱,楚国趁势攻伐越国。

占领越国大部分领土的楚威王,威望大涨,信心大振,欲借南京的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于是在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的名字就此诞生。

可见,南京从其筑城之日起,便注定要参与到天下争霸的棋局之中!而在之后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凡中原有变,南京都成为对阵的前沿阵地。
战国局势图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篡汉称帝,建立曹魏王朝。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王朝,作为三国鼎立的一支,东吴的孙权在这一年,也干了一件事。公元221年,孙权将南京改名为建业,所谓建业,建功立业之地,孙权的野心暴露无遗,随后孙权大力营建建业城。隐忍的孙权直到公元229年4月才在武昌称帝,建立吴国,在同年的9月,迁都南京,使南京从一座小的县城发展成为东吴的政治中心。
孙权剧照

公元280年,西晋攻灭吴国,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又改名建康。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这6个朝代都是很短命的王朝,三国孙吴(229年 - 280年)52年,东晋(317年-420年)103年,刘宋(420年-479年)60年,南齐(479年-502年)24年,萧梁(502年-557年)56年,陈朝(557年-589年)33年。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经南北朝近300年的分裂对峙,终于在公元589年,重归统一。

统一后的南京,地位急剧下降,再也不复曾经帝都的辉煌。

大唐盛世繁华过后,各地烽烟四起。

公元892年,节度使杨行密割据江淮,902年,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西都金陵,南京在此建都。937年,吴帝杨溥让位于权臣徐知诰,杨吴王朝灭亡。徐知诰改国号为齐,次年又自以唐室之后,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建都南京。可惜的是,南唐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975年,李煜奉表投降赵宋,南唐遂亡,国祚38年。
李煜剧照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完成了猥琐发育,随后出兵争夺天下,先后扫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在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国,国号大明,随后覆灭北元,收复五代以来,中原人梦寐以求的幽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全国,实现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完整性质的以南统北的壮举!

南京首次成为一个统一王朝的帝都。

随后,靖难之役爆发,朱棣取得最终胜利,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再次降格成为陪都。随后的岁月里,南京承载了关于一个国都太多沉重的历史,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每一次的建都南京,带来的都是一场场血雨腥风。

时光荏苒,这座见证王朝更迭、城市兴衰的古城池,渐渐被掩埋在浩渺的历史烟尘之中。唯有依稀可见的一段段斑驳的古城墙,诉说着这个城市古老的历史,见证着世事沧桑。
明代古城墙遗址

第二章:东南王气,金陵帝宅

南京西北濒临长江,东有龙盘紫金山,西有虎踞清凉山,北有玄武湖,南有雨花台,山水环抱,地形极为险要。从地形上看南京基本可定义为被长江环抱的城市,上临长江流域,下临广阔平原。北邻长江,正是玄武太阴之地;南邻广阔平原,正是朱雀栖息之地;东邻山脉,正是青龙盘踞之地;西邻山林江河,正是白虎藏卧之地;野史记载诸葛亮顺江而下时,见到金陵古城,不禁失声叫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城可谓是风水宝地,关于南京城的风水传说,也始终未曾断绝。
紫金山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次楚威王登上狮子山,发现南京城的气脉太有帝王气了,后来听风水师建议在那里埋金来镇压帝王之气,南京因此有了金陵这个称呼。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到金陵,方士常生、仙导认为南京那边龙气气势磅礴,恐出帝王,秦始皇听后就命人断了方山、狮子山和马鞍山的龙脉。后来又把引秦淮河的水引来,使之贯穿长江,让这里的王气彻底泄掉。不但如此,秦始皇还下令把金陵改为秣陵,意思就是喂马的草料场,取个贱名糟蹋,断掉龙气。

公元589年,隋朝灭亡南陈,隋文帝下令将建康城邑平荡耕垦。《隋书·五行志下》记载:及陈亡,建康为墟。隋文帝认为曾为六朝旧都的建康城王气未净,此气欺负隋都城大兴,于是下令杨广把陈朝的宫城彻底摧毁,作为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都城,以往繁华似锦、遍淌胭脂的建康城,此时竟然成了一块大菜地。

朱元璋建都南京,营建明皇宫时,为了镇压风水,决定重新再建造一座新的城池。之前历代的南京城池身后便是玄武湖,紧靠城池就显得阴气过重。因此,要将新城池建在靠近大山的地方才行。朱元璋选择了富贵山,当时这座山的背后也有一个湖,那便是麻雀湖。为此,朱元璋派人将这片湖泊给填平了。同样,为了引入王气,朱元璋还将秦淮河的水引进来,使之在城内流淌。
明代古城墙

第三章:天时地利人和,天下一统在望

孟子曾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南京作为一个都城,想要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一统政权的政治中心,需要经济文化上的支撑,即天时与人和。

天时,中国经济的南移第一次发生在东晋时期,因此南京以偏安一隅之地,支撑起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等5代王朝,实属不易,毕竟此时的江南刚刚开始开发,人口不足,粮食产出不足,无力支撑一个全国性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中原混战,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第二次南方大开发。南宋再度定都南方,繁荣市民经济刺激下,中国经济重心终于完成南移,天下粮仓望江南,天下财赋半出江南!经济上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上爆发式的增长,更多的是人才的井喷式涌现。有明一代,进士大半出于南方。
明代进士地区分布

此时,天时人和皆具备,为何南京还是难以成为全国性大一统政权的政治中心呢?地利不足!

古代时期,欲守南京,北方防守是重点。守江必守淮,长江下游水流平缓,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缺乏战略纵深,守住南京先守住淮河,而淮河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难守!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南北对峙双方,都在安徽境内发生决定性战斗,比如三国时期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发生在合肥,东晋时的淝水之战发生在寿县,决定南宋立国之战的采石之战发生在马鞍山,可以说,安徽为南京承担了太多了苦难。

还是古代时期,欲守南京,西方长江沿岸防守也是重点。守江必守皖,安庆合肥等中上游地区的失守,水陆齐发,南京可下!太平天国与清廷发生的最惨烈的一战安庆战役发生在安庆,再往远点看,曹操的赤壁之战,为何孙权要死守?跨江而来的曹操大军,南京是难以抵挡的。

等到了近代,南京的城防,就更为艰难。苏南无险地,上海直面大海,敌人跨海而来,完全无险可守。民国时期,淞沪会战失败之后,仅仅不到1个月的时间,苏南沦陷,南京沦陷!

进入近代以来,欲要建都南京,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守卫东海,还要有一支强大的岸防部队,守卫长江!
南京守卫战局势图

第四章:终章 · 小结

南京,这座城市,牵扯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南北对峙时,它是华夏文化反攻中原的大本营,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地。和平发展时,它是江南一带的领头羊,人文荟萃之地。战争年代,它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江南贡院

斑驳的古城墙下,埋葬着一个个王朝,书写着一段段恩怨情仇。大江东去,历史无声,唯愿今时更胜往昔!

祝愿南京,祝愿祖国!国富民强!

我是 夜读文史,与你一起 阅读历史,评说中外!全文3800余字,长文整理,原创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春夏秋冬又一年,汉唐明清代代传。古今中外论天下,诗词歌赋品人间。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952499031597007

作者:青衫弹史,软件工程师,历史领域爱好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