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万里长征,毛泽东主席为何最终选择在延安重建党中央?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的会宁一带会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两年奔波,转战南北,行程万里,最终选择了陕北,地处陕北的延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革命圣地,引领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看到这里,不知道朋友们是否有过疑问,为什么中央红军选择向西进行战略转移,其他方向比如东、南、北三个方向不可以吗?红军为何选择落脚陕北,在延安重建中央,延安有何魔力,红军长征过程中有没有其他方案?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拨开层层迷雾,找寻可能的答案。本文是《红色革命:延安行》的第3节,预计会有4小节,欢迎小伙伴们持续追更,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
01 向西!
首先第一个问题,红军为何向西进行战略转移,其他方向为什么不行?
其实在第五次反围剿局势愈发不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开始实行战略转移时,中央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由此可见,当时局势之严峻。
既然是突围,那么当然哪里是敌军力量薄弱点,就向着哪里突围了。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指挥,调集了50万大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分编为北路、南路、西路三路军,北路军以顾祝同为总司令,由嫡系中央军部队组成。南路军以广东军阀陈济棠为总司令,由粤军部队组成。西路军以湖南军阀何键为总司令,由湘军部队组成。
蒋介石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新方针政策指引下,采用了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术,大军从北方而来,广昌、建宁、兴国等地接连失守,中央红军的活动空间急剧压缩。
与此同时,东边的福建省在1933年11月20日,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联合李济深、陈铭枢在福州成立新的革命政府,竖起反蒋大旗,史称福建事变。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福建事变失败。蒋介石在武力解决福建事变后,将进入福建的军队组建为东路军,以蒋鼎文为总司令,从东向中央根据地进攻。
自此,蒋介石完成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面合围,北面和东面是由蒋介石嫡系的中央军组成的大军,装备精良,以红军的武器装备而言,想要在这两个方向实现突围,无异于虎口拔牙,困难重重!
那么,西路军和南路军,是怎样的情况呢?能否提供突围的可能?
西路军的湘军主力正忙于“围剿”西进的红6军团与活动于湖南各地的红色武装,力量分散。
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意图拥兵自保,既惧怕红军进入广东,又唯恐蒋介石以“剿共”之名,驱兵入粵,动摇自身的统治。因此陈济棠一面迫于蒋介石的压力,派兵参与进攻,另一面重兵防守广东,并且私下与红军进行了秘密谈判,达成了停战协议。
天时地利人和,时机已然成熟,向西突围才是唯一的生机!
上述原因是现实方面的考量,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从上帝视角来看,当初中央红军为何选择向西方发展?北方,这里毗邻南京、武汉是国民政府的根基所在,防守严密,且地形上多为平原,也不利于红军进行游击战,硬骨头难啃!东边,福建直面大海,届时将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困兽之局,难成大势!南边,广东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孙中山在这里组建起国民革命军,看似美好,然而1927年广州起义的失败早已证明此处仍旧是国民党势力最严密的大本营所在。向西则有更多的选择,未来也有更多的可能。
不论是从现实角度考虑,还是从未来的上帝视角考量,向西始终是唯一的选择。
02 为何是陕北?
自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江西苏区进行长征以来,先后有数次准备建立新根据地的落脚点,几经变更,才最终决定将陕北作为落脚点。根据现有的史实资料来看,中央红军在选择落脚点的方案有如下五种,分别是:一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在湘西建立根据地;二是以贵州遵义为中心的黔北根据地;三是遵义会议后准备在川西或是川西北建立根据地;四是打回川陕甘地区去;五是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
湘西,是最开始的选择,也是最容易被敌人探知的选择,红军面临的敌情异常严重,去湘西的路上有着蒋介石的重兵把守。在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根据敌我情况,力主放弃去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的意图,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毛主席的决定挽救了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在湘江以西消灭红军的企图,同时也放弃了湘西建立根据地的打算。
1934年12月14日,红军占领黎平县城,12月底,红军直捣乌江边上的猴场。中央政治局在黎平、猴场先后召开会议,正式否决了湘西建立根据地的想法,同时确定了要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的决定。
1月7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强渡乌江,解放黔北重镇遵义。川黔边根据地似乎成为一种可能,为何最终又放弃了?这是因为身后紧追不舍的蒋系中央军带来的威胁迫在眉睫,蒋介石纠集了川滇湘桂黔各路军阀,连同蒋系的中央军,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合围而来,想要在长江与乌江之间、回旋余地不大的黔北地区打破敌人的围剿、站稳脚跟、建立新的根据地,事实上已经办不到了,严峻的现实逼迫着中央红军放弃了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的决定。
毛泽东决计乘敌人合围之前,从遵义地区移师北上,北渡长江,转入川西北地区,以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同时在川西建立革命根据地也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为此,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于6月中旬在川西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然而此时的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35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向国民政府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调集大批日军入关,直接威胁平津及华北等地的安全,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各阶层人士的共同要求。
毛泽东主席根据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力主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呼应高涨的抗日民主运动呼声。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会议,正式确定了红一红四两军共同北上抗日,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由于各种原因,红军错过了乘敌之虚向北发展的大好时机,不得不穿越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进入甘南一带,此时的红军主力已然仅剩8千余人,已然不足以在广大的陕甘宁地带建立起根据地的实力。
1935年9月12日,中央在俄界召开会议,会议提出经过陕北、甘东北,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路线,背靠苏联,求得发展,从现实出发作出的无奈选择。
1935年9月20日,红军占领哈达铺,在哈达铺进行了短暂的休养和整编,并且通过当地的报纸得知红25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了解到陕北还有一支活跃的红军,去陕北会合陕北红军就此扎根所有人心中,成为最后的选项。
1935年9月26日,党中央在榜罗镇举行会议,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原定的战略方针,作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最后抉择。
千折百回,最终的落脚点在数次实践中终于被确定下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陕甘根据地迅速发展为陕甘宁根据地,延安开始承担起中国革命圣地的历史责任。
从红军长征过程中选择落脚点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运动战精髓,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改变,不做教条主义。而且这一场选择的过程中充满艰辛,但是却始终没有忘记初心,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救民族于水火之中。
03 延安!
与其说,中国革命选择在延安浴火重生,成就了延安革命圣地的名声,不如说延安与中国革命是相互成就。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位于陕北,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南地区,北接榆林,南连铜川渭南咸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的临汾吕梁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庆阳为邻。北面隔着毛乌素沙漠眺望河套平原,让身在河套的傅作义徒呼奈何,背靠陕北高原俯视南方的关中平原,西面便是几乎全境沦陷的山西,却有着黄河天险阻断,还有着吕梁山作为屏障。当红军陕北建立起根据地,国民党阵营之中便有人惊呼关陇复辟,此处崛起了秦汉,兴盛了隋唐,底蕴深厚!
延安,对于当时并不强大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无疑提供了一块能够修生养息的王霸之基!既直面来自西边日寇的威胁,又有天险保证了安全性,依托山川地势,随时可以进入表里山河的山西,发挥出运动战和游击战的威力。
从这一点来说,延安成就了中国革命!
自此在延安重建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挥笔写就《论持久战》,在漫长绝望的抗战黑夜中为所有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延安成为抗日最坚固的思想中心,到延安去,成为当时多少有志青年的追求,因为那里是希望之地,孕育着中国的未来!
所以啊,延安和中国革命,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没有延安的中国革命,或许会成功,但不会轻松。没有中国革命的延安,也会逊色不少。
04 终章
古之王霸之业多发于苦寒困厄之地,兴于战争动乱之世,成于刀光剑影之中,盛于天下定鼎之时,三代之治后而衰,因中兴改革而续,矛盾激化则亡。观乎中国历代王朝,莫不如是!
春秋时期的秦国发迹于西陲穷困之所,刘邦之汉中对于中原亦属于偏远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奔波于乞讨化缘之途。苦寒困厄之地,给了有着王霸之资的天之骄子,做大做强,改变自身命运的不竭动力,此时往往能够忍住诱惑,艰苦奋斗,胜不骄,败不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在纷争动荡的乱世中营建自身势力,在刀光剑影的争夺中壮大,最终成就了定鼎天下的实力。
天下定鼎之后,利益兑现,统治阶层开始腐化堕落,经历两三任继任者守成之治后,再无新的利益出现,现有的蛋糕瓜分殆尽,帝国于是进入衰败期,极盛而衰,如唐帝国在开元盛世之后迎来安史之乱,帝国自此衰落,清帝国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中迎来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
帝国统治时期,有识之士或能察觉到国家之危机,奋起改革。改革见效,成功则帝国续命,失败则帝国崩溃,王安石、张居正便是其中楷模。
中国工农红军在延安获得新生,在边塞苦寒之地艰苦奋斗,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枪炮自己造,没有人才自己培养,从零开始,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深入敌后,解放人民的同时也在磨砺自身,最终成为了一支任何人也不可小觑的力量,奠定了统一天下的根基。
凤凰浴火重生,成功的路总会遇到诸多磨难,坚定而勇敢地走下去,再苦再累能有中央红军刚进到延安时苦和难?而今,我们正迈向新的征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陪着我的国一起走下去,一起逆袭!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380995129325006
作者:青衫弹史,软件工程师,历史领域爱好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