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试验结果分析方法—MITT
在分析临床试验数据时,有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分析(PP),(临床试验中ITT分析和PP分析),简言之,ITT是按原定随机分组方案进行分析,PP是只对所有完成试验方案的人进行分析,剔除了不依从者,及失访退出者。在疗效分析方面,ITT分析常常会低估试验干预的疗效,而PP分析又会过高地估计试验的疗效。
按ITT分析,有明显的好处,因为这样保持了随机试验的随机化的作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别只有干预措施,把未完成试验,依从性不好的数据纳入分析,其实更加符合临床真实世界的情况。有时我们也支持选择优先PP,因分析,比如,对于连续性变量(比如血压,血糖变化,可能干预很长时间才会出现变化),如果没有测量最终的结果,ITT中的依从性差提前退组的数据,很可能与基线数据相比都没有明显变化,ITT分析的结果可能会与PP分析的结果差异特别大。
还有比如在非劣效性临床试验中,如果在标准治疗组,患者依从性差,未能完成治疗退组的人多,按照ITT分析的话,会容易出现利于干预组的结果,可能并不是干预组不劣于标准治疗组,而是ITT分析中,把提前退组的考虑在内,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所以对于非劣效性的临床试验中,不推荐只看ITT分析结果。
由于两种分配方法都有一定的弊端,所以便产生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些分配方法。mITT (modified ITT)分析。今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种分析方法。
MITT常见的几种分析原则:
1、在纳入受试者,对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后,有的受试者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试验,没有接受干预,这些人属于ITT分析,但纳入分析势必导致试验疗效被稀释。这时,将这部分人从随机分组后形成的人群(即ITTPopulation)中剔除出去,得到(MITT)Population。这个分析比ITT的假设更为合理,使最终的结果更贴近真实值。故除了ITT、PP分析外,有的研究会做MITT分析。
2、在纳入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后,即开始给予干预。受试者在已经开始接受干预措施后,研究者开始收集数据,这时,难免有些受试者因为特殊原因离开试验。这时,对这部分接受了干预措施且有了数据收集但未完成最终数据收集的人群,将此时的数值作为计算依据,进行分析。
3、对随机分组、接受干预措施后、对结局满足一定条件的受试者进行分析以观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