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光时刻到挣扎求生,2023年CRO趋势
最近半年来,美国波士顿各家药厂里,涌现出一批新的面孔。他们有的来自于国内的创新药公司研发部门,在国内资本热度趋冷之后,从甲方转型CRO服务,去利用人才团队的成本差来给大厂打工;而波士顿,是世界生物制药业最集中的地方,不仅辉瑞、诺华、阿斯利康等国际药企聚集于此或设有机构,生物科技融资额力挫硅谷的波士顿也有大批新兴的Biotech公司。在它们的项目中,外企找外包除了比自建队伍省成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效率。对CRO来说,这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地方。
此前,得益于中国国内创新药监管和资本的改革,大量立项的新药研发诞生了海量的临床前&临床服务需求,不仅中国这批原本以海外客户为主的CRO厂商纷纷抽出产能接手国内订单,也催生了大量新生代小型CRO公司,海内外创新药研发热度爆棚,这批CRO公司一度出现僧少而粥多的情况。然而,很快创新景气度下滑。国内这些药厂融资跟不上烧钱速度,不得不拿既有的团队去做一些短期能有产出的项目,也就出现了部分公司的研发部门也开始转型做乙方,来接这些海外创新药研发的外包订单。但现实很骨感——黄金虽有,但不好捡。
虽然MNC大厂研发外包的服务方里中国的公司不少,但对于后者来说,首先品牌背书是一个很大的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小厂”很难进入供应商名单;其次,换一个服务方的决策链条很长,对于大厂来说,除非有什么大的事件驱动。所以,这批在新冠放开之后,拿着旅游签过来找项目的本土新成立的CRO人员们,经常是在美国逗留几个月碰一鼻子灰之后,心灰意冷回国。然后——跳槽。
但是,国内厂商仍不厌其烦地往美国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的这些新药研发服务外包在价格战之下,基本已经赚不到钱,除了一些更后期CDMO单子,整个医药外包产业链上,只有海外大厂的订单,才勉勉强强称得上有利润可言。中国的这批CRO公司,一方面是受益于单抗类药物爆发叠加上美元宽松的宏观背景刺激的全球创新药研发热度上升,另一方面是得益于中国本土创新药从零到一的红利。内外需共振之下,把CRO这个原本小众的赛道推向了一个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高点。
如今,一边是全球经济下行对创新药这些高投入高风险赛道的挤兑,国内创新药行业也迎来一个泡沫出清时期,再加上似有若无的全球化脱钩的扰动,都让CRO这个以极快速度崛起的赛道,以一个同样的速度下坠。2023年两大红利退却后的元年,这一年,CRO行业又该如何演绎?生物医药就好像是一个富矿,而CRO公司往往被形容为卖铲子的人。矿虽富,但是生物医药是一个长周期高风险的行业,慢慢大家会发现,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去研发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在做无用功,所以现在会出现大量的裁员、砍管线、卖厂。矿少了,铲子也不好卖。为了生存CRO公司会开始内卷,不断的压低价格,任何行业一旦开始打价格战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萧条。同样任何行业在发展到最后都是拼专业和服务,CRO公司最后拼的就是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服务,以及市场细分,在某个领域能够做到最好。
请前往:http://www.mark-to-win.com/TeacherV2.html?id=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