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教学时间,让学生熟读一部名著都很困难,原因何在?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大概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的问题主要就是读书的问题。然而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学最大问题仍然是学生书读得太少,书读得太浅。


尽管近年来,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者对读书的重视度比以往更强了。但是学生读书少,读得太浅的问题依然如故。江海志认为,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学生的读书环境实在是太差了,疯狂的、急功近利的沉重的应试教育、刷题模式挤压了读书的时间。

近年来在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教材和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部编教材的编写体例是“1+X”模式,“1”是课文,“X”是课文学习引出的多篇文章,甚至是名著。部编教材对名著的阅读也是前所未有的重视。如果说以往的课本是引导学生读名著,那么部编教材是直接将名著阅读纳入教材,纳入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更是提醒大家,除了教材之外,还会用考试倒逼学生读书。温先生说,今后不读书,别说无法对付高考,就是连中考也应付不了。不读书的人,或者说读书太浅的人,语文高考试卷一定是做不完的。


近年来,整本书的阅读引发学界的热烈研讨。引导学生将名著完整的读完成了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然而,无论是部编教材是如何的重视读书,学界是如何热烈地研究引导学生读书的策略,现实的情况依然是学生读书少,读得太浅。这就形成了“剃头匠的担子——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学生的读书环境实在是太差了,疯狂的、急功近利的沉重的应试教育、刷题模式挤压了读书的时间。

可以这样说,只要目前中学生的读书环境不变,疯狂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刷题模式不变,再好的语文教材,再好的读书策略也无法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将某些书读得更熟、更深。

疯狂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刷题模式挤压了学生的读书时间

就以我个人的教学经历来谈谈应试教育、刷题模式对学生读书环境的压迫到了何等的程度。任教的第一天,开始我就非常重视学生的读书。然而回归十几年的职业生涯,我真是愧对学生:我几乎从来都没有在3年之内领着学生熟读、深读一部名著。我个人要反思,但我坚定地认为,更应该反思的是中学生读书环境何以如此糟糕。

2006年开始,我就为每届的初中生开设了读书课。我的读书课分自由阅读课和名著讲析。初一第一学期读书课基本是自由阅读,以培养读书兴趣为主旨。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到初二第二学期,我一般会试图领着学生熟读、深读一本名著。如今,初中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大,做完作业就快晚上11点了,是多数初中生的学习常态。我以为,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必读的那十几本名著学生能匆匆地浏览一遍就非常不容易了。但是,如此匆匆草率地阅读,其价值是非常有限的。朱光潜先生早就指出: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我秉承着朱先生的教诲,每每打算用初一下学期和初二上下学期的读书课引导学生试图熟读、深读一部名著。然而,这么多年来,学生也带到第6届了。可是,没有一届能领着学生熟读完一部名著。我开始选择带学生读《三国演义》,但是每每学生还没读到诸葛亮出山,他们就已经初三了。这一届,我带学生读《水浒传》。我觉得《水浒传》应该比《三国演义》更适合初中生阅读,同时《水浒传》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生必读名著。整个初一下学期,学生才读了十回,晁盖、宋江还没出场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一周六节语文课,我只能拿一节出来给学生讲析《三国演义》(或《水浒传》)。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每一回信息量都极为丰富,值得讲析的地方太多,短短的四十分钟常常是不够用的。但我努力将讲析的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一般情况下,我会让学生上读书课前自读第二天要讲解的章回,但是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多数学生是没有时间自读的。一般情况下,讲析完一回后,我会让学生将这回重读一遍,同样,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多数学生是不会重读一遍的。如此一来,试图引导学生熟读《三国演义》(或《水浒传》)就变成了我的个人讲析。很多时候我的讲代替了他们自己的读,显然这是违背语文阅读教学规律的。但是,沉重的课业负担,无数的《名校课堂》、《一课一测》等教辅资料,还有各科教师印的试卷将学生的课后学习完全变成了完成作业和不休止的刷题。学生实在挤不出时间来啃艰深的《三国演义》(或《水浒传》)。我只好采用一节读书课我讲析,另一节读书课学生自读的方式进行。每周一节读书课,一学期一般有20节,但是,逢期中、期末考试的那两节读书课一般都会改成复习课。虽然,我并不是很在乎期中期末的成绩,但是领导在乎,家长在乎,考得太差我是没法向他们交代的。如此一来,一学期的读书课就成了18节。一节讲析,一节自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学期只能读9回。理论上,3个学期只能学27回。有的时候,某些章回内容实在丰富,1节课是讲析不完的,学生一节课也自读不完。于是,每一届学生的读书课,我只能带着他们读到二十一回、二十二回的时候,他们就迎来了初三。初三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是细致到每节课的,根本就没有读书课存在的空间。

一言蔽之,就是各种作业太多,让我的三学期的名著导读只能让学生读到刚刚二十回多一点,长篇巨著刚刚拉开序幕,就到了根本没时间看书的初三了。

我曾经跟管教学的副校长说,我要求我的班初一、初二不参加期中考试、单元测验、不做教辅资料、不刷题,教学重心就是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把《三国演义》熟读、深读。到了初三才进入应试教育的刷题模式。我相信这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也符合语文应试教学规律的。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学前辈和同行也正在这样做(高中的更多)。副校长说:“你说得对,我同意你这样做。但是,你顶得住家长对你的质疑和压力吗?如果你觉得能顶得住,你就按你的方式去教学。学校这边的压力,我帮你顶。”我想了又想,我觉得,家长的质疑和压力,我是顶不住的。学校的压力,副校长其实也很难帮我顶住得住。于是,只能作罢。我的熟读深读一本名著的教学就只能在应试教育、刷题模式的挤压下艰难地进行着。

从道理上上说,读书、读名著是语文最好的作业。但是,这个最好的语文作业被各种各样的刷题作业挤压得几乎没了存在空间。从道理上说,初一、初二大量读书,初三抓应试,这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符合语文应试教育规律,而且也被实践所证明是可行的。但是,多数家长和多数学校领导被应试教育所催生的急功近利硬生生地扼杀了这种素质和应试两全的语文教育模式。从道理上来说,学校就是用来读书的,可是,事实上,学校主要是用来刷题的。什么读书节、读书日、读书竞赛等等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和花瓶。

上学读书,却被逼得没有了读书的时间,这或许就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悲哀,语文教育的悲哀!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882929252502757

作者:百家号,湖边说教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