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小学职称制度是基础教育的毒瘤,一点也不夸张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江海志认为,的确如此。中小学职称制度就是基础教育的毒瘤。

一、太不公平

近年来,评过职称的人都明白,只要有管理层参与评审,一线教师再优秀,校内PK一般情况下也不是管理层的对手。因为校内PK方案是管理层制定的,而且当下又没有能制约管理层的机制,这就导致了管理层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校的管理层都评上高级教师了,一线教师才有评上高级的可能。据江海志了解,几乎没有一所学校的一线教师不对此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

更让人感觉不公平和气愤的是,某些学校为了让某管理层评上高级,把连续多年的学校能给的最高荣誉都给了要评高级的管理层。如某校副校长打算3年后评高级职称,那么这三年的市优秀教师、三等功、政府嘉奖等全都给了这位副校长。全校所有教师几乎都能感受学校管理层为了帮助这位副校长评高级几乎是竭尽全力了。很多本来打算评高级的老师都不得不放弃申报,因为他们明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校内PK中战胜副校长,获得参加评审的名额。

无疑这会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评审过程琐碎繁杂,极为累心

参加过职称评审的人大概都明白这样一句话:评一次职称,是要蜕一层皮的。不要说,普通老师,就是管职称评审的人事干部也未必能完全理解每年都有些差异的评审要求。

记得当年评中级职称时,我的评审表被人事主任5次打回重新填写,重新打印。只要管人事的主任细细看看评审资料总能找到问题,有些问题是必须改的,有些问题人事主任也不知道该如何改。此时,主任就会说:“你自己看文件决定怎么改吧!我怕我说错了,耽误了你。”这种情况,真的是很折磨人的身心。

自从2015年职称评审改革后,评审过程更加琐碎繁杂,评审过程也更长。高级评审从启动到公示结束往往要半年之久。比如说,公开课证明以前只需要一张证书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行了。你除了提供公开课证明,还得提供组织公开课的有关部门发的通知,甚至有些地区还要提供上公开课时的照片、听公开课者的签名等等相关材料。如今整理评审材料是个浩大的工程。

整理完材料,还得要各部门的领导审核签字——这又是个麻烦的过程。今天我就拿着各种材料找教导主任审核。教导主任是教英语的,对我们语文学科的一些获奖证书她并不了解。凡是她不了解的,她就不签字。我怎么解释也没有用。

每每到评职称的时候,负责人事的主任就显得特别牛。你问他问题,如果他也不清楚,他就说你自己看文件;如果问了一些他认为很简单的问题,他就会先教训你一顿,而后才跟你解释,然而他的解释说明之前他自己也没有说清楚。

有不少人放弃职称评审,就说因为极为反感职称评审过程的繁琐和对身心的折磨。

王开东老师甚至撰文《珍爱生命,远离职称》,该文获得了无数一线教师的共鸣。


三、收入比中级教师高很多的高级教师并不具备比中级教师高很多的教学水平

虽然从总体上来看,高级教师的整体素质应该高于中级教师,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但是,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太大了。以X市为例,高级教师年收入约35万,中级只有约20万。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让很多人对职称评审又爱又恨——爱的是一旦评上,收入会大大提高,恨的是太难评了。

更让很多教师不能接受的是评上高级的教师往往工作热情大大下降,不少高级教师干着最少的工作量,却拿着最高的薪水。

如果职称评审是合理的,那么评上高级的人应该工作更认真,工作水平应该比中级的高一大截才对。但事实上却呈现出几乎相反的情况。“特级教师教学成绩不如高级,高级不如中级,中级不如刚毕业的”——这样的感叹虽然有些片面,但也说明了一定的情况。

说中小学职称制度是基础教育的毒瘤,一点也不夸张。此毒瘤不除,所有一线教师头顶的天空永远是阴沉沉的。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398034514161793

作者:百家号,湖边说教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