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银行职员,自感一事无成:身处职场,有时真需要逼一下自己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话中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人生要经过自己的规划与思考,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所过的每一分、每一秒,否则,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过一天,算一天,走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人生除了浪费时间,没有太大的实在意义。

同样的道理,放到职场当中,也是如此。

职场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员工,工作干得好与坏无所谓,职务提升的快与慢也无谓,基本上处于一种躺平的状态。

就像自己亲戚家的一位孩子小赵,已经32岁,90后,在一家银行做职员,每天朝八晚五,好不自在。

在别人眼里是令人羡慕的对象,但他自己却觉得很失败。尽管他曾不止一次的“审视”、规划了自己的职场。诸如,再过三年要晋升至经理,利用业余时间,备考公务员,还有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半年内减掉10斤称。

可惜的是,这些目标也只是审视而已,一到真正执行的时候,便缴械投降了。一晃3年过去了,除了体重增长之外,其他的没有丝毫变化。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很失败,一事无成。

实际上,像小赵这样的职场人,所出现的一系列“心动却没有行动”的情况,真得不在少数。

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缺少一种内在“驱动力”,哪怕自己的目标很清晰,方法很具体,但想归想,做归做,两码事儿,两者总是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一起。

每个人基本上都有三种驱动力,一种是出于本能,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生理性驱动,一种则来自外在,即我们平常日所说的,奖励与惩罚所形成的一种无形压力;还一种就是做好每件事情的欲望。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驱动力”,主要就是指这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可以说,早已潜伏在每人人的内心深处。

当用科学的方法将它唤醒,并转化成实际行动时,就可以主导我们的人生及至职场。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5个步骤:

1.积极暗示

有个成语,心想事成。听起来,你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荒谬,但给我们揭示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凡事想做好,你要不停地想,而且是往正面的方向,也就是合理的目标去想,这样才能促成事情最终得以实现。

心理学,有项研究表明,大凡能取得成功的职场人士,都会初步确定的方向与目标出发,然后,积极地展开想象,随着想象的深入与具体,起初的目标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由此,则会将自己心底对成功最原始、最深切的渴望调动出来,把目标的实现,当成一种使命来完成。

并据此不断预演着成功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深深地刺激着他们的右脑,使他们从潜意识里开始接受并认同这样的场景,直至将这一场景变成现实。

比如:我们在朋友圈会经常看到,有的人员工作之际无论厌倦还是轻松,时不时地要借朋友圈发表一些励志的话语,如“加油”、“你可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等等。

还有,有些公司刚一上班都会集合全体员工,进行喊话式激励等,实则,这些都是在进行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离完成工作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西方有一句名言说“你想要成为什么 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持续不断的心理暗示,真的会让人“梦想成真”。

2.发掘优势

对于驱动力而言,真正能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乃至做到极致,主要源于个人自我优势的发掘。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成功就是把最拿手最喜欢的事做到极致。这里面所谓的“最拿手最喜欢”,显然,就是个人优势的一种通俗解释。

对于蔡志忠而言,画画就是他人生的优势,对此,他曾在椅子上58个钟头做一个4分钟的电视片头;42天没有开门只做一件事,用4年时间,完成了40本诸子百家与四格漫画等等。

可谓,一旦发掘自身优势,就相当于开启了驱动力的驱动“马达”,无需加压,便能一骑绝尘。

那么,究竟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呢?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会什么?即使不擅长,最起码也是自己喜欢的,这种喜欢体现在工作过程中,则是哪怕遇到了挫折,也不认为是自己选错了路,而是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还需更加努力,也愿意更加努力。

2)我曾经做过什么?经历往往比知识学历更重要,前者在于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对于个中的成败得失,自己是有深刻体会的,对于判断是否有优势,自然更加直接。

3)我最成功的是什么?也就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在哪里。倘若这样的事情,总能出自你手,那么,毫无疑问,成功事情背后所隐藏的因素,就是你的优势所在。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场优势,不是不存在,只是缺少了对优势的发现。

3.挑战问题

人的潜能往往埋没在问题解决之中,而驱动力则正是靠潜能的激发,才能发挥出驱动的效果。倘若遇到问题,不能从自身找问题,将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他人、外部环境身上,那么,潜能的激发则是一种笑谈,而驱动力则更是无从谈起。

有一个很现实的职场升职加薪的例子。原先在我们公司,有一位干起工作没啥说的,汇报工作不会说啥的老员工。已经在原岗位工作满5年了,大家都提醒他到大领导那儿,主动将个人提职加薪的想法汇报一下,否则的话,一直这样干下去,也不是个事儿。

而且,时间再长了,或许因年龄问题,提职加薪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

那位老员工,听完也很受触动,但对他来讲如何汇报,也确实是一个难题,生怕大领导一句反问,把自己给问倒,问懵了。

但他一想,这次提职若不成功,可真就是机会失不再来了。于是私下里硬着头皮,将大领导对个人提职加薪可能问到的问题,想了个遍,领导这样问,该怎么说,领导那样问,又该如何作答,反复推演,直到感觉无懈可击了。

后来,在向大领导请示提职加薪时,果然说理充分,应答自如,深受大领导赞赏,顺利升为部门经理。

职场里,你所面对的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似成功障碍实则也是激发你进行自我驱动的进步台阶,只有迈上去,才能找到成长的乐趣。

4.养成习惯

养成习惯,实则就是形成一种自觉,不需他人强迫,甚至连自己都不需消耗额外的意志,就自动完成了,这也可以说驱动力的一种高级模式。

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这样的切身感受,对于每天清晨的洗漱、刷牙等活动,完全没有排斥感,甚至可以说,如果早晨不洗脸,刷牙,就会感觉一天都不在状态,反而不适应,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因此,当你把养成习惯作为形成从事某项工作的驱动力时,效果无疑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一位资深写作高手,每次完稿之前,都要从头至尾检查文章的段落是否清晰,语句是否顺畅还有是否存在错别字等等,一切都是那么地顺理成章,而对于刚接触文字的职场小白,则往往会放置一旁庆幸总算完成了。

这一细节区别的背后,就是习惯的力量,换句话说,能够自觉做到结稿即开始检查,也是由于长期养成习惯所带来的内在驱动力,也可称之为“惯性”。

习惯如同一个驱动力调节器,好习惯会使驱动力向正方向持续提供,而坏习惯则恰恰相反,最终会使事情的进展陷入停滞,甚至南辕北辙。

5.拒绝抱怨

任何时候,空发抱怨,乱讲怪话,都会给自己的工作,造成一种潜在的“伤害”,似乎终于找到了停止继续努力与付出的借口,而对内在的驱动力,无疑是一种致命伤。

据一次5000多人参与的关于“为何要抱怨”的调查统计,有18.8%的人表示为了发泄内心的苦闷,还有21.1%的人抱怨的目的是给自己找个逃避的借口。

自己爱人的妹妹小姝,因一次面试失败,抱怨了好几天。原因是面试前期进展得都很顺利,却在面试前一天,因个人不小心,将水散到了面试简历,重做已经来不及。

结果,面试官看到皱巴巴的简历,认为这样的员工工作不会认真仔细,便否决了小姝的入职申请。

对此,抱怨是没有用的,反而会使无谓的时间均浪费在了坏情绪的宣泄上面,而且自己还将内在的驱动力给束缚住了。

正确的做法则是,认识到错误及求职失败后,不必气馁,反而从中汲取教训,下次主动避免即可,这样内在的驱动力,才不会受到压制而失去作用。

职场里,始终以一个好的心态来面对工作中的不如意,少些抱怨,多些实干,你才会拥有真正做好事情的愿望,从而使内在的驱动力能够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出来。

结语

常记那句话,明明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过不好的原因,不是认知出了问题,而是执行出了情况。道理明白过后,还要通过自我驱动,加以实践,停留在理论层面,永远无法尝到亲身体验所带来的快乐。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245235865881183

作者:职路施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