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给领导回复“收到”反挨批?有这4个环节,或许恰被你忽略了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同样做“收到”回复,有的员工就会处理得很周全,而有的员工则会漏洞百出。有时候,员工能否成长进步、升职加薪,通过一两处细节处理,往往就会从中看出个大概。

一、没有比较,就没伤害

当时,自己和另一位销售员小赵同时进了一家机械制造业公司,都从普通的销售员做起。

有一天下午,接到了部门领导孙部长在微信工作群里发来的通知:明天上午8点召开第一季度销售形势分析会,地点在会议,全部门人员准时参加,收到回复。

看到这一通知,自己感觉这就是正常通知,便按孙部长要求做了“收到”回复,其他几个销售员也清一色,像排队似地进行“收到”回复。

唯独小赵给出了“收到,准时参加”这样的回复,见此情景,自己心里还嘀咕:“大家都回复‘收到’,就你多加几个字,装。”

因为,手头还有一项月销售额统计报表着急上报。回复之后,便继续忙着当下工作了。结果,第二天上午形势分析会,自己可真是出“洋相”了。

分析会现场,孙部长简单介绍了头一季度的销售形势,也顺带了点评了每名销售员的销售情况。接下来,孙部长便开始让每名销售员轮流发言,主要复盘一下个人上一季度的销售业绩完成情况。

听完孙部长的要求,自己当时就懵圈了:这也没让准备啊,说啥啊?再看看其他几位销售员,除了小赵,其他人也是面露难色,表示为难。

“我就知道,你们就是只拎着耳朵来开会的,听一听就完了。来,谁想好了,谁先说。要不,小施,你先给大家打个样儿?”说完孙部长瞅了瞅我。

“这哪是让我打样儿啊,这分明是想看我出洋相啊。”自己心里合计着,但也不好讲出来,只好硬着头皮,临时挤出几句,便结束了发言。还有其他几个销售员,也是简单应付几句,也不再吱声了。

这时候,销售员小赵开始发言,可以说,讲得条理清晰,有根有据,而且,还把会议室的投影仪用上了,提出了下个季度整个部门的销售思路及措施办法。

听得孙部长又是点头,又带微笑。小赵发言结束后,孙部长重点表扬了小赵在会议上的表现,同时,对我和其他几位销售员也进行了不深不浅的批评,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提前想周全,才能把事情做好。

想到会议上孙部长满意,小赵得意的样子,自己心里很是不爽,会议一结束,自己带着委屈直接来到了孙部长办公室。

“部长,你昨天发通知也没告诉我们会上要发言啊?”刚一进门,自己便表达了不满。

“什么事儿都要当领导提耳根告诉你们,我得累si。人家小赵一看回复就知道态度认真,还立马私信我需不需要会上发言。你们就不能多问一句吗?干工作就没有一点主动性啊?”听完我的抱怨,孙部长也毫不客气。

“可是,我也没闲着啊,你不是还让我们把业绩表上报吗?”我又顶了一句。

“那个表,稍晚些上报不行吗?货卖出去了,绩效奖还能没了啊,工作有轻重缓急,不知道啊。”孙部长又怼了回来。

这回自己“瘪茄子”了,不吱声了。

“小赵回复完之后,立即准备会上发言,忙活了一下午,你们回复完就完事了,以为‘收到’就是‘做到’了啊?回去好好反思一下吧。”孙部长看我不吱声,又补充了几句。

听完后,我点了点头便离开了。

二、表面回复“收到”,关键还有接下来的“做到”

那次回复事件以后,自己从中做了深刻反思:“收到”两个字,看似很简单,回复起来也轻松,实际上,仅仅一个“收到”便完了,至少会产生4个潜在影响,若不及时化解,便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工作完成情况。

1.态度敷衍

人天生存在一种惰性。倘若你是好拖延的员工,很容易将“收到”看成是“做到”,反正已经做出回应了,自己也没有提出完成时限,通知里也没有明确要求,接下来的工作,可以慢慢干。

如此,尽管在下通知的领导那边应付过去了,实则是为自己无形当中找了一个拖延的理由,导致自己对领导需要完成的工作,所持态度变差,必然影响工作效率。

2.出现疏漏

有句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做为领导无论是一对多地对全体下属,还是一对一地单独跟某一下属下达通知,都有可能出现情况疏漏的问题。

倘若你看过通知不经思考,或者纵使心中有想法与疑虑,但怕麻烦,还是用一个“收到”回过去,那么,完成这项工作的个别关键环节,若没有在通知中体现出来,就很容易从你与领导之间简单的,甚至带有形式味道的沟通中溜走。

从而,出现工作完成质量下降,没有按领导意图落实,落得领导与下属彼此相互埋怨。

更有心大的员工,有时连通知具体内容都没看仔细,甚至连看都不看,直接用回复“收到”以示工作完结。事后,还不明就里地问:“有这回事吗?我怎么不知道?”

3.覆盖信息

人与人在处理事情,特别是涉及到表态时,容易出现“跟风效应”。也就是说上一个人说啥,只要不触及原则问题,下一位往往会表示赞同,若人数再增加,则会出现原先不赞同的,也有的开始跟着赞同起来。

而放到微信群里,则是当一个人回复“收到”之后,接下来的人员采取的动作基本上将上一位的回复内容,原封不动地进行复制+粘贴,从而做出相同的回应。

这样,人数少尚可,人数多了,10人以上就会出现刷屏,这样一旦中途再重要提示或者临时变动内容,也会因此而被覆盖掉。导致的结果,则是有的员工会因没有发现中途出现工作的改动通知,而使工作完成出现偏差,甚至南辕北辙。

4.产生费解

很多时候,领导下发一个通知过后,得到类似于“收到”这样的响应不假,但更希望从中能够获取来自下属的反馈信息。

记得有一次办公室主任为了提前一天完成年底工作总结,需要全办公室人员加班,但他想提前了解一下,若是因此加班,下属到底是反对还是赞成,并据此再做出相应的工作调整。

于是便将加班通知发至群里,反应倒挺快,但效果不理想,下属都是清一色地“收到”,从中既看不出赞成,也看不出反对。

后来,还是主任主动做出了调整,由回复“收到”,改成“若赞成,回复‘1’。”才解决了问题。

倘若能将回复“收到”所带来的潜在影响,逐一摆脱,那么,你与领导肯定保持高效沟通,也更加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展开

三、抓住关键环节,实现“收到”与“做到”无缝连接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真把式。每一次对领导所做的“收到”回复,都是完成了事情的上篇文章,关键是下篇文章要及时跟进,做到做好。因此,对发来的通知。除了做“收到”回复之外,还要做如下处理,以利于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1. 辩证,体现客观

不是每次对领导的回复,非得要做到天花乱坠,精彩纷呈,与众不同。而是要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回应,该简要也要简要,有时回复“收到”也可以是首选。

比如,工作期间,下属突然接到领导的微信:“上级工作组来了”或者“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恐怕没有比回复“收到”或者“好的”更干净利落了。

试想做为下属,你若回复“有什么事吗?”或者“稍等”,等待你的,不是领导的“雷鸣”就是“闪电”。

还有,接到领导发来的“节日放假”、“晚上聚餐”等通知,同样也应是以“收到”做为回复较为合适。当然,也有以单个“收”字或“好”字做为回复,更为简洁。

这里面的关键,还是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味地僵化教条反而会对工作落实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2. 延伸,体现周全

通常来讲,领导所发的通知,往往都是概略论的内容或者是语音,那么,做为下属的工作量就要大一些,想得更需要全面一些。

诸如,开头的孙部长召开形势分析会的通知,做为下属接此通知,就应多想一步,是否需要会上发言,发言主要围绕哪项内容,时间控制在多少分钟以内等等。

做一下延伸思考并提问,这样就会相对较为周全,如何参会就更加清晰、有底了,而不是简单地用一句“收到”封口。

像这样的涉及工作展开与推动的环节,当下属要尽量想到并提示到领导。

3.思考,体现独立

很多时候,领导所发的通知,除了看你的态度,还要看你的思路。倘若简单一句“收到”,显然在领导那里是过不了关的。

而且,当真仅做出“收到”回复,往往会在领导那里产生两种结局。一种是悲观的,领导会想,这名员工,遇事没有思考,有问题不会当面提出,不予重用也罢。

另一种是乐观的。领导对这名员工较为重视,注重培养。对于有些问题,很想征求他本人的意见。

仅看到“收到”过后,还会做出进一步的追问,此时,你若想有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微信里回复“收到”过后,要通过拨打电话,乃至单独就领导提问,说出个人的独立见解。

有时提职加薪并非是直接找领导申请,就能成功的,这些看似细小的工作,落实好了,就是加分项,积累多了,便会在领导那里占有很高的权重。

4.及时,体现重视

这里面的及时包含着两个连贯动作。第一个,领导发通知后与回复“收到”的时间间隔要及时。注意,不要过快,否则,会让领导觉得你一直在玩手机摸鱼,要不然,怎么会这么快响应呢?当然,也不能过缓,尽可能在半小时之内,回复完毕即可。

如果,过长时间,甚至老半天才回复,其他人员都回复了,只有你自己隔了很长时间,单独冒出了“收到”两个字,除了会让领导认为你对他的通知不重视之外,还会觉得挺扎眼。

第二个,是对领导发来的通知内容,有想问的,想请示的或者参加不了的,及时打好招呼,最好能与回复“收到”一并提出来,这样即使有点儿小情况、小插曲,也会被领导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解决。

否则,通知看到了,回复也做了。隔了较长时间,再提出来诸多变数后,领导往往要反问一句:“当时,为什么不早提出来?”如此,便被动了。

结语

留心处处皆学问。对领导发出的通知,做出怎样的回复,体现出的是下属的情商高与低,综合素质的强与弱,多想一层、多问一句,多走一步,就是要比仅以
“收到”做回复,稳妥的多,聪明的多,也高明的多。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610560525780223

作者:职路施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