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右脑开发忽悠了你的左脑?人的一生思维为王,记忆为辅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914470256162625

作者:汨罗江上一叶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文 | 汨罗江上一叶舟

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越靠近终点,越能看清问题真相。

记忆是智慧的基础,是智慧大厦的地基。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记忆对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来说,至关重要,但记忆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从目前应试教育的趋势来看,小学、初中到高中,记忆的比重呈现递减的趋势。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级时考99、100分简直是“手到擒来”。但上了三四年级后,随着知识量和难度的增加,明显有些孩子开始吃力,出现了记不住,记不牢,忘得快的问题。不少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加入了记忆训练这条知识军备的赛道。

但这是记忆力好,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

比如,一个高中的学生向我反馈:考试时自己不会做的一道题,考完后,老师做答案解析时,大脑立刻焕然大悟,但0.01秒过后,大脑又陷入令自己懊恼不已的郁闷,而更多的则是愤愤不平的不解,内心写着大写的不服,却也只能吃自己的哑巴亏——明明这个知识点就装自己大脑里,怎么我没想到是用它来解题呢?

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知道终点在哪,才能找准努力的方向

考试到底在考核什么能力?

应试教育的考核,以2020年的语文试卷(全国一卷)为例,看下面的一组数据:150分的总分,考核纯粹记忆能力的分数,仅仅只有6分,算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10分,一共16分。

示例:2020年高考语文第16试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 , ”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 ” 两句。(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 , ”。答案:(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3)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这3个知识点,共计6分,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默写的记忆能力,但不是白给你的送分题,想靠纯粹的记忆就能把分数拿到手,那是自作多情。

第1个知识点,考核的是联想记忆,根据试题提示的线索进行记忆的联想,从A点到B点,回忆起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解答。

第2个知识点,考核的是间接跳跃的联想记忆,中间设置了一个障碍,需要从A点到B点,再从B点回到A点,回忆起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解答。

第3个知识点,考核的是理解记忆,根据试题提示的线索,通过理解,回忆起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解答。

3个知识点,由难到易,但无一例外,都不是靠简单直接的记忆就可以完成的。

那其余的分数134分在考核什么呢?

一部分是借助知识学习累积的基础,对试题提供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的选择题和简述题。

另一部分是占了60分的作文,虽然写作也需要基于平时大量学习的记忆累积,但这两部内容真正考核的是:一个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识别、联想、比较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信息、建构信息,创造信息(中心思想、观点)的能力。

不妨看看百度文库关于这次语文试卷底下值得耐人寻味、深思的评论。

A评论说:只有这样考出来的才是能力和努力的综合体现,如果只考那些背背就好的东西,大家不愿去深入思考,只学习到了皮毛,那学习才是真的没有了意义。

B说:看不明白了!教科书的内容几乎没有!那教科书有何指导意义!

底下的评论很有料:

C说:我想给你说个呵呵。只考教科书怎么区分学生的能力?

D说:教科书怎么没有意义了,教科书是给学生引导,培养学生能力,高考是看能力的。

E语文的教科书,语文是母语,是思想的契合和体会,不这样出题,我觉得都浪费了同学们的才智。

D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所在:高考看能力,考核的不是能力,而不是教科书。

所以,不论对于学生,还是家长,都需要认清这个事实真相:

从大脑加工处理信息的9个步骤,即9种学习的能力来说,从输入、存储、记忆、识别、联想、比较,重组、建构,到最后的创造,记忆只是完成了学习能力的初级阶段,还属于低水平的学习层次。

再次回顾下2020年考试分数的数据:

150分的总分,考核记忆能力的分数,只有16分,占比不到11%。

所以,从小学到高三,从记忆的起点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一击的高考,如果你知道终点需要真正考核的是什么能力,那你所有的努力都要朝着这种能力去发展,去刻意练习,而不是让大脑的思维停滞在以记忆为核心能力的学习方式上,否则你很难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分数结果。

右脑开发的不是想象力,只是扼杀想象力

每一个神话背后,都需要进行反思。

当下被神话的右脑开发的记忆训练,虽然记忆术对学习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效果,但不要认为开发右脑形象思维的记忆术可以“包治百病”,把它当作提高学习成绩的“救命稻草”。过度聚焦在“右脑开发”上,强化所谓的艺术脑、形象脑,被“艺术脑”这个高大上的概念所迷惑了,艺术脑也是感性脑,感性是什么?

感性代表了非理性、冲动性和情绪化。

估计不少人都听过一句话,艺术家都是疯子。

看似美好的艺术背后充斥了数不尽的艰辛和苦楚,甚至是死亡的气息,李白、杜甫、梵高、海子、海明威……

但凡你了解一些他们的经历,抽离艺术作品本身,你都会对他们真正的人生境遇感到唏嘘不已!之前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内容,巴尔扎克说:

“天才都是人类的病态,就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一样。”曾有人用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人类近代300位著名人物。他们认为有明显精神病特征的在政治家中占17%的,思想家中占26%,画家中占37%,小说家和诗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达46%。或许正是由于抑郁者的世界与众不同,才能有机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

记忆术低龄化,孩子过早接触记忆术,真的是在开发右脑吗?

事实上,低龄化的孩子虽然大脑的想象力很丰富,天马行空,但并远没有达到可以把书本知识的信息进行“图像联想,串联成故事场景”的能力,毕竟识字量、阅读量、理解力不足。

那么记忆培训机构怎么做呢?

不少培训机构把学校教学的内容,比如诗歌、英语单词直接编排成“图像联想,串联场景故事”的教材给到孩子,然后拿着他们制造好的所谓有“想象力”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说到底这不还是一种变相的“机械记忆”吗?

所以,我们不妨辩证地思考一下:

这是在启发想象力,还是在扼杀想象力呢?

在一档投资类的电视节目中,58集团的CEO姚劲波说:

“我说一下我的担心,我就以小孩为例,其实我并不喜欢我的小孩,就是说去通过一些比较别扭的方法,一定去记住清朝有多少个皇帝,明朝那一年爆发起义,我肯定希望他多读书,多读几遍,那可能就记住了,我更希望的是这样。某记忆大师的回应是:“没办法,现在刚需嘛?中国毕竟还是过考试嘛,就是帮孩子过好成绩嘛。”

对于“刚需”二字,我保持怀疑态度,刚需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制造出来的噱头,对普通大众财富进行的围猎行为。

诚然,人的智力水平有高有低,记忆术可以让一些人通过提高记忆力来提升分数,但过度包装的宣传方式,神话记忆术“无所不能”,同时借助魔法般的“记忆效果”展示,让不少家长和孩子产生了认知偏差,认为右脑开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继而错误地把开发右脑的记忆术当成了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菜,特别重视知识的记忆技巧,而这种偏执忽略了对左脑的开发,变成记忆的工具人,反而阻碍了一个人正常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学习方式。

过度的形象输入,就像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每天打开手机,沉浸在手机里大量图像化视觉内容多巴胺的刺激中,接受各种碎片化图像的洗脑,不知不觉大脑已经被肢解成“七零八落”,失去了对事物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优化性、预判性的深度思考能力。而在这种以感官刺激为核心的过程中,人的大脑一点点丧失了自我理性的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能力,让人越来越趋于感性的情绪化,容易冲动鲁莽和随心所欲。

人的一生,思维为王,记忆为辅

记忆术简单一句话:有用,但没有你想的那么神奇,作为知识的记忆手段,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可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但并不能替代一个人真正智力思维的发展。

真正的记忆是什么?

比如,很多学霸都在用的“知识地图”,搭建一本书的知识框架,然后再逐级拆解里面的知识,当然也会用到一些记忆技巧。

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奇异果”?

别小看搭建二字!搭建等同于你通过自己的大脑复制了一份“知识图纸”,然后根据这个图纸,自己重新搭建一本书籍。而在搭建知识地图的过程中,你不仅仅是在记忆知识,而是需要你自主调动大脑,对知识点重新进行拆解细化、识别理解、关联建构、归纳总结等等,这意味了什么?也就是说,你通过这种重塑知识的方式,无形中训练了这些思维能力,那么在考试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有一种优势感是可以自然倾泻而出,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知识点的信息进行快速识别、重组、建构,然后创造出试题的解决答案。

凭借《北京折翼》获得第74届雨果奖,《长生塔》获得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中篇小说提名奖的小说作者郝景芳,在《写给父母未来之书》中写道:

说起数学能力,我们说的到底是什么?是算术能力吗?当我们看到一个超能力者在《最强大脑》里计算出十几位数的乘除法,我们能说他数学很好吗?当然不能。很多这类选手,连一般人的智力水平都赶不上。

记忆类的选手,也是如此。如果你了解郝景芳的背景,认为她只是个小说家,那你很可能会说,凭什么她有这个底气说出这番话?郝景芳是小说家吗,看了她的履历后,会令很多人大跌眼镜。

郝景芳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06-200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毕业,这是一个真正的学神,左右脑都“拉满弓”的人。而在它的《写给父母未来之书》中,只字不提记忆术的问题。

所以,我想说的是:

不论面对学科纷繁复杂的知识点的应试教育,还是面对未来世界里纷繁复杂的职场、生活、情感等等,左脑的理性思维(分析、推理、判断,能做出合理决策)和右脑的感性思维(好奇心、想象力、冒险精神)只有获得同步发展,左右脑共协同工作,这样的头脑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质变的飞跃,让自己成为分数的优等生,也让自己在未来成为人生的道路上的优等生。

不要把“右脑开发的想象力”错误地等同于在知识点的信息上进行图像联想,串联故事场景,进行别扭、生硬的想象,这不是开发想象力,更不是开发智力,只是一种技能训练。

赢在当下,更要赢在未来。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914470256162625

作者:汨罗江上一叶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