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干掉1千人,训练你的直觉思维,这才是史上最强大的学习法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文|汨罗江上一叶舟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做不同的事情,收获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28法则告诉我们:

把时间和精力优先花在最关键的20%的事情上,往往能收获80%的效益。同样的学习中也存在28法则,把时间和精力优先花在什么事情上,才能收获80%的效益呢?

建立错题本,进行错题练习。

这是一个被学霸反复提及的提高学习成绩关键性的突破点,这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2020年河北高考状元邢雨涵在给学弟学妹传授学习经验时,一段话简单明了地道出自己成长为超级学霸的核心秘籍。她说:

我这三年的学习原则是,做过的题一定要弄会,出过错的题一定要明白为什么错了,保证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我感觉三年下来,知识就累计得足够扎实了。我从不刷题库,也不死记硬背,主要是靠合理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这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能听明白的话,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今天,它还是难逃“无比正确的高级废话”的怪圈。

勤奋努力的学生依然“乐此不疲”地选择刷题,与题海战术死磕到底;家长依然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让孩子把“牢底坐穿”,即使题海战术和辅导班的真实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但在教育内卷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这种选择依然是当下的主流。

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知道“错题练习”的重要性,但他们还是不以为然,对学霸的建议视而不见。明知前方是“题海”,也要拼命地往里跳……这是一种非常荒诞的现象,明知有更好的学习方法,却不去选择,这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学霸已经验证了的提高成绩的学习方法得不到学生、家长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那些勤奋努力的学生,宁可选择题海战术,也不愿意用“刷10道题(概数)”的时间和精力去彻底弄明白一道错题?

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呢?

问题的症结在于:

优等生拥有天然的学习基因,他们可以凭借直觉的天赋,知道如何操作学习才是高效的方法,所以考高分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们往往不清楚这些高效方法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原理。

而对于那些勤奋努力的学生来说,可怕的不是天然学习基因的阻碍,毕竟还有一种天赋叫后天成长,真正可怕的是无法从认知上弥补自己的认知漏洞。即使他们意识到“错题练习”的重要性,但不知道高效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给我个充足的理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认知漏洞的坑填不上,大脑形成不了完整的认知逻辑,那么他们就很难说服自己,去颠覆自己现在的学习方法,从行动上作出改变。

人只有形成完整的认知逻辑,才能有最大的可能性去颠覆自己过去的认知,重塑起新的认知,用新的学习方法改变自己“提高成绩靠刷题”的学习惯性。

很多学霸之所以钟情于通过“错题练习”来提高学习成绩,这种“错爱”的背后到底隐秘了怎样的力量?

“错题练习”背后底层逻辑的原理

以很多学生头疼的数学为例,一道数学题有若干个已知条件,要想求得答案F,需要用到ABCDE这5个知识点的连接。

如果这道题你完全不会做,或是根据已知条件只推理到了C,然后卡壳,推理不下去了,这两种情况通过老师讲解,你当时认为的“会了”,也只是你看似会了而已,下次换个马甲,大概率你依然不会。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

数学是很奇妙的一门学科,它有一个明显的特性,大多数难题,一旦解题思路呈现在你眼前时,你会发现原来如此简单,有一种豁然开朗,瞬间通透的感觉,但这不意味着你真的掌握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如果这道错题题,不论你是完全不会,还是一知半解,你把刷10道新题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道错题上,重复10遍(概述),你会获得什么?三种通透:

1、通透ABCDE这5个知识点各自的原理特性;

2、通透5个知识点前后之间的连接关系,比如A推理到B;

3、通透5个知识点之间间接的连接关系,比如A和D之间的关系。

1道错题重复学习“10次”,意味着上述的三种通透能力,包括题目都已经刻录在你的大脑神经网络里,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型时,即使试题换了一个马甲,做了“整形手术”,你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

很显然,刷10道新题远不如1到错题重复学习“10次”的理解记忆来得通透深刻,让你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是因为当一种行为被不断重复,重复到一定次数后,在大脑的神经网络里会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思维通路”,而一旦这个思维通路形成后,它就产生了惯性的力量。当遇到同样的问题,类似的情景时,大脑会作出下意识条件反射性的指令操作,以最快的反应速度高效地解决问题,这种思维通路也称之为“经验思维”。

就像人们刚开始学习驾驶技术时,手脚的操纵与大脑发出的指令无法达成同步协调,这是一件令人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但经过大量的重复训练后,大脑可以不假思索,下意识地做出这些动作。

记忆也是如此,记完一个知识点,不能完整地背诵下来,但经过几次的重复背诵后,大脑不需要什么思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脱口而出。

这些都是由大脑的“思维通路”来主宰的!俗称熟能生巧。

10道错题,100到错题……一个个稳定的思维通路(经验思维),会自动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思维通路”的网络集群,也就是知识地图,这意味了什么,你知道吗?

你获得了一种人类最重要的思维能力——直觉思维。

思维通路(经验思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直觉性,而一旦思维通路形成网络集群,知识就可以更快速地进行信息之间的连接交互,这样一来提升了直觉思维的灵敏度的连接范围,什么意思?大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被提升了!

所以当你在解一道题时,你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在思维通路的网络中进行知识点连接,迁移,组合,而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直接领悟知识的本质,对问题作出快速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直觉思维发挥的作用。

例如,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步骤需要ABCDEF六个知识点的连接才能得出最后的答案。普通学生在推导某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测试好几个知识点才能找到那个正确的知识点,比如C推导到D时,在D上卡壳了,测试了若干个知识点后,才找到了D这个知识点。而直觉思维能力强的学霸,可以直接从A推导B,B推导C……直至F,最后推导出答案。

这就是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可以让你在解题时拥有三大优势——快、准、稳。

关于直觉思维,英国数学教授伊思·斯图尔特曾说: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

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认为:通过直觉可以发现作为推理的起点。

法国数学家庞卡莱说:所谓发明,实际上就是鉴别,简单说来,也就是抉择,怎样从多种可能中作出优化的抉择呢?经验表明,单单运用逻辑思维,就是按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是没法完成的,而必须依靠直觉。直觉往往偏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直觉思维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够在很难分清各种可能性优劣的情况下,作出优化抉择。

亚里士多德干脆说:直觉就是科学知识的创始性根源。

换个理解方式,知识没有尽头,题海无穷尽,不是所有的问题你都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切,但如果你拥有了超强的直觉思维,很多问题你可以绕开逻辑规则,作出快速而正确的决策。

用一句李小龙的话来说就是:以无法为有法。大白话就是:解题的题感。

同样的文科类也是如此,一道选择题有4个选项,不需要严谨地分析,你也可以凭借强大的直觉思维,快速地作出判断。

但这种直觉思维与“我靠直觉选对了答案”的直觉,完全是两个概念。后者所说的“直觉”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说白了就是猜,蒙对了也只是运气,从概率上来说非常不靠谱。起码到目前为止,我没听说,哪个学霸是靠蒙题的直觉绝活,把自己送入北大、清华的。

直觉思维的养成,是坚持长期主义的结果

一道错题重复“10次”,弄明白自己错在哪,搞懂了知识点的原理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大脑彻底通透了,会自动建立起一条新的思维通路。用芯片来比如,就是在你的大脑“芯片”里添加了一条新的电路;100道错题下来,大脑建立起100条新的思维通路,等于你的大脑芯片添加了100条新的集成电路……

这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吗?

大脑芯片的电路连接越多,加工处理信息的效率就越强大,你的大脑就越智能越聪明,直觉思维直接性、敏捷性、简缩性、跳跃性的能力就越强大。

所以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理科学霸邢雨涵说:

出过错的题一定要明白为什么错了,保证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我感觉三年下来,知识就累计得足够扎实。

最后两个句子,翻译为另一句话就是:我花了三年时间,培养自己的直觉思维,优化升级了大脑芯片里的集成电路,把它变成一种运行知识的稳定的操作系统。

而刷100道自己不会或是一知半解的题,这种填鸭式的学习,虽然数量可以提升学习的自信和士气,弥补实力不足的底气,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还适得其反。

数量上的优势无法弥补质量上带来的差距。

1946年内战爆发初期,国军约430万,解放军约127万,最终解放军打败了多于自己近3倍数量的国军。

刷100道新题,知道100道题的解题思路,不要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了,不要误以为自己真的会了。当时看似明白的东西,只是浅尝辄止,很容易会被大脑遗忘掉,这种不经大脑刻录的“思维通路”,无法让直觉思维变得更强大。

众所周知,试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与其刷10道新题,搞懂10个解题思路,不如彻底弄明白1道错题;尤其是那些重点、难点、必考的错题要进行反复学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脑通透了,才会形成自己的思维通路(经验思维),转化成一种更高效的解决问题的直觉思维。

然后坚持长期主义,把这种学习方式养成习惯,有一天,迎来你的高光时刻,你也会有这样的体验:我感觉三年下来,知识就累计得足够扎实。

即使以你的资质还配不上拼天赋的实力,但长期坚持下来,至少这种后天的天赋,让你超越95%的人,绰绰有余。

就像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里说的:我们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这些道理没有刻在你的骨子里,成为你大脑神经网络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思维通路,一种大脑程序的操作指令,一种可以让你变得更卓越的操作指令。仅此而已!

只有那些刻骨铭心的教训和记忆,才会成为你彻悟和改变的力量

不要轻易放过自己出错过的题,不要搞懂解题思路后,丢弃一边,认为自己会了,然后对它不屑一顾,投身到刷题中。要学会习惯“炒旧饭”——炒旧饭才是真的香,在大脑里进行反复刻录,反复刻录……

即使是一道因你自己阅读粗心大意,导致丢分的题,你也要反复刻录,反复刻录,把粗心大意的题刻录在自己大脑的神经网络里,形成一种思维通路,警示错误的参考坐标,你才能把做题马虎的风险概率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否则就会像这个学生说的:

考试的时候总是不太细心,即使认真做,每次都会错一些很简单基础的题,但并不是我不会做,而是马虎,审题不仔细出的错。

这是一种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在考试中马虎、粗心大意,错了不该错的题,丢了不该丢的分数,已经成了不少学生的考试惯性。

问题在于每次出现这样的错误时,这些人都是进行轻描淡写的自责和安慰,并告诉自己下次做题时要仔细审题,但他下次依然还会栽在同样的坑里;摔一次,爬一次……周而复始,直至变成一种麻木不仁、习以为常的丢分惯性;还不忘为自己辩解——我大意了,大意了,其实这几道题我是会做的。

以上所说,简而言之,与其刷10道新题,不如把1道错题进行反复学习,把错误、把解题思路变成自己的思维通路、经验思维,最后转化成一种可快速解决问题的直觉思维,这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王道。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179426125393034

作者:汨罗江上一叶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