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怕笨,就怕不肯学习!头脑肤浅,是因为缺少思维的训练!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文 | 汨罗江上一叶舟

智商不够用思维方法“凑”,管用!科学证实: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样,是可以被发展的,思维也是可以被训练的。

有什么办法能让你的智商快速变聪明吗?

每个行业的行业精英,都会总结出一些针对解决问题的实用型思维方法。例如5w2h工作法、5why分析法、鱼骨图分析法等等,麦肯锡7步分析法等等。一旦“秒学秒用”这些思维方法,你的智力水平就会有种被绑在火箭上飞行的感觉。

很多大咖、专家都在提倡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但多半都是告诉你它的重要性和如何训练,鲜有人告诉你思维方法背后存在的奥秘是什么?

思维方法是如何让你变聪明的

大脑的“重新布线”!

举个例子,我刚带团队时经常要给领导做提案,由于缺乏这方面经验,提案到了领导那他并不满意。一方面领导很忙,没有时间逐行逐字耐心看下来;另一方面他与我交流提案时,口头禅总是“谈谈,这个案子你怎么想的”。而我总是无法用准确、有效的语言组织自己的观点,几次下来自信心备受打击,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出了问题。

怎么办呢?

不想挨领导骂,看他的脸色,那么只有学习才是解决当下困境的根本,借鉴其他部门的提案方式并不适合我,而且提案套路并没有我设想的那么“完美”,于是自己开始学习新的思维方法,如28法则、营销的AIDA模式等等,结合之前学过的一些思维方法,在大脑里进行知识的“重新布线(重组、建构)”,在原先提案流程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新的思维工具:

原理描述+关键信息+视觉表达(因果关系流程图)

用一页纸上呈现这个表达逻辑,它不仅提高了自己思考能力和提案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最大程度上说服领导。接下来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我变聪明了,工作不必再苦干、瞎忙;领导认为我变聪明了,他很乐意给我的努力涨薪。

大脑在聪明地“重新布线”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牛顿说:万物皆引有力!

一是同频共振,二是查漏补缺。

1、同频共振

新旧知识的信息点会因为隐性(不明显)或显性(明显)的一些共性特征,产生“物以类聚”的相互吸引,形成一种“同频共振”的引力,指引你把这些信息点关联(重组、建构)起来——“我们一起来跳舞吧”。

信息共性特征的“吸引现象”,就像你看到某个人和你相似,注意力会不由自主的多看两眼。比如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人带着黑色眼镜,短发,我忍不住多看了两眼,“这家伙和我长得真像”。

2、查漏补缺

新旧知识的信息点会因为一些差异的特征,产生一种“异性相吸”的引力,即大脑会自动进行信息的系统化的“查漏补缺”,指引你把这些信息点关联起来。

信息异性特征的“吸引现象”,类似你去吃早饭,单要一碗粥怎么吃啊,来个茶叶蛋,再来点咸菜,这样搭配才叫“完美”。

以上这两种形式都是在优化升级你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但如果纯粹依靠大脑来完成“重新布线”,进行知识推理,会存在2大问题:

一是缺少完整性,思考的碰撞往往是碎片化的连接,信息点东冒出一个,西冒出一个,缺乏精度,无法广泛有效地调集大脑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关联。

二是缺少确定性,无法把控,就像发“神经刀”一样,你无法准确预计思考的连接会在什时候会出现。虽然思考的连接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但随机性从效率上来说还太慢。

怎样的思考连接才会更有效,更聪明

以一种“信息的神经网络”去勾引大脑的神经网络!

养成思维导图记录知识的习惯,借助知识图谱,可以让你在信息点的“接力赛”中跳跃,在知识的碰撞中发现很多小惊喜、小窃喜,让大脑在某个时段驶入“欢喜多巴胺”的心流之旅。这种感觉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对此深以为然。

每当自己沉浸在学习的状态中,把新知识归类到之前分类整理的思维导图笔记里时,大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信息连接“蠢蠢欲动”的心理。因为思维导图建构的知识点“纵横连接”的网络本身就像是“大脑的神经网络”,视觉上观察思维导图时,很容易“诱发”大脑的神经网络“情不自禁”对思维导图的网络图谱进行“自动配对”连接,从而完成某种程度上知识点的“重新布线”。

大脑的体验是这样的:从一个信息点跳跃到另一个有“共性特征”的信息点上进行识别比较,得出某种认知后,又会从当前这个信息点再跳跃的另一个有“共性特征”的信息点上,这个过程就像在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通过这种“共性”的识别,可以看穿这些知识点的底层原理和本质,打破概念的边界,知识的融通运用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但找到这群“好朋友”后,大脑的认知需求,饥渴、贪婪的本性并不会满足现状。

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

用句话来说就是:少了“异性朋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信息配对,光有“志同道合”是不够的,毕竟幸福这事,最终还是要与异性组合才能实现的,这个过程就像结婚组建家庭一样。认知这一点很关键:创新就是对不同要素的重新组合编排。

上面所讲述的提案的新思维工具,就是在思维导图知识笔记“诱导”下“情不自禁”地完成连接的结果。这种心流的体验,整个思考过程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心痒痒。

如下示意图:

思考的过程是很奇妙,简单又复杂,结合上面的图示,下面用文字尽可能描述出信息点连接思考的这个过程。注:这个思考过程分两次连接完成。

引起注意,不就是要抓住关键点吗?关键点是什么,不就是领导产生兴趣、认同的东西吗?什么是领导产生兴趣、认同的东西,不就是大脑里的好奇心,“为什么”吗?领导最喜欢提问“这个问题你怎么样想的”,背后的意思就是这件事你为什么这样做/思考。找到这个为什么,不就可以说服领导了吗?“为什么”是什么,得给出理由,思考、做事的依据是什么,即思考的源点、出发点是什么,借用马斯克的话来说,我思考、做事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那目标就很明确了,针对提案背景和要求,找到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就可以了,围绕这个中心思想来写提案就容易多了,是不是很esay。根据经验总结,领导最关心这3点:用户心理诉求是什么,采用哪种创新形式;执行任务的逻辑流程是什么。领导很忙,那就根据金字塔原理,把关键信息点精简罗列出来。让他能快速快速清晰地了解信息传递的意图是什么。信息文字呈现的形式太枯燥了,所谓一图胜千言,图表化的呈现方式更有趣,不仅视觉美观,还可以让信息的推导关系也更有逻辑性。通过上述大致的一个思考路径,得出提案新的思维工具,用到工作中,我与领导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建立起了一种快速有效的连接通道。

其它示意,我之前的工作知识梳理笔记,如下示意图: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386129079034039

作者:汨罗江上一叶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