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不慌忙,知识结构化,这是大脑变聪明的“硬核”学习法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文 | 汨罗江上一叶舟

知识结构化重要性的直观展示

视觉输入信息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脑记忆、理解信息的程度,通过图示的直观对比,可以一目了然知识结构化(知识笔记)的重要性。

编辑 搜图 编辑 搜图 编辑 搜图 编辑 搜图

在这个演示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

课本跳跃式的知识点,明显地分散了大脑的注意力、专注力,在复习环节,知识点的信息在大脑神经网络连接的路径(距离)中是孤立,零散,碎片,跳跃的,缺乏有序的连贯性。

笔记紧凑式的知识点,明显可以减少或避免关联知识点之间的注意力、专注力,知识点的信息在大脑神经网络连接的路径(距离)中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紧凑的连贯性。

编辑 搜图 编辑 搜图 编辑 搜图 编辑 搜图

在这张演示图上,可以直观看出:

课本跳跃式的知识点,在课堂记录“知识笔记的精华”也是跳跃的,在学习最关键的复习环节时,同样会分散了大脑的注意力、专注力,在大脑神经网络中的连接缺乏连贯性,这无疑会增加大脑进行记忆和理解的负担,无法把知识点的信息有效地连接起来。

笔记紧凑式的知识点,则是通过类别属性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把书本知识进行“删繁就简”,保留关键信息,在关联知识点的学习上可以保持较高的注意力、专注力,知识点的精华在大脑神经网络中有很强的逻辑连贯性,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可以一目了然,缩短了知识点在大脑神经网络中记忆和理解的路径、距离,“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这样一来就极大提高了知识点之间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无形中建立起了大脑在应用知识时可以下意识快速做出知识点条件反射的灵活度和敏锐度。

编辑 搜图

知识结构在考试中发挥的作用

缺乏知识结构化的大脑在考试稍微遇到一些有难度的试题时,大脑处于不确定性的状态——神经指挥系统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逻辑混乱。

而知识结构化程度高的大脑则相反,大脑处于确定性的状态——神经指挥系统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时界线分明、是非明确、逻辑清晰。

大脑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直觉决定了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

面对同样的试题时,缺乏知识结构化的学生还在“抓耳挠腮”,在大脑的神经网络里努力调取信息,进行知识点信息的关联,被各种杂乱无章,混淆不清的信息折磨得“死去活来”,靠蒙题或干脆放弃时,那些天生拥有知识结构化能力的学神,或通过后天习得知识结构化能力的学霸,已经可以凭借自己之前大脑建立的知识结构化,依据试题提供的信息和条件,在大脑的神经网络里进行知识点信息的快速连接,敏锐地抓取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然后快速辨别出解题的思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试题的解答。

甚至一些顶级的大神、学霸,可以凭借自己平时学习中养成的良好“题感”,也就是一种看穿本质神秘力量“直觉力”,在解答一些试题时可以透过试题提供的信息和条件,大脑不经过复杂的思考过程,不假思索,一眼看到本质,从而轻而易举地破解了试题的答案。

所以考试结束后,尤其是试题公布答案时,那些知识缺乏结构化的学生头脑中往往会出现巨大的困惑和懊恼,发出这三大灵魂的自我问责——三个“这是为什么啊”。

编辑 搜图 编辑 搜图 编辑 搜图 编辑 搜图

1、这是为什么啊?平时学习、复习,“记忆”在大脑里的知识点,偏偏在考试要用到的时候,怎么很多信息就是记不清、记不全、想不起来了呢?

2、这是为什么啊?平时学习、复习,自认为“记忆、理解”在大脑里的知识点,在考试考核知识点的组合运用时,怎么就是分不清几个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呢?看哪个选项都相似,大脑里模棱两可,稀里糊涂的,傻傻分不清谁是谁,哪个是“真假李逵”?

3、这是为什么啊?平时学习、复习,大脑里“记忆、理解”的知识点,考试时用到A知识点推导出B知识点,然后由B知识点推导出C,再由C推导出某个试题的答案,这些知识点都在脑子里,怎么自己当时就是没想到呢?

理科类考试的这种矛盾冲突尤为激烈,考试解题时满脑子的“困惑”——怎么解啊;答案出来后心里跟明镜似的“全懂”——这么简单,怎么就没想到呢;下次考试时依然是一脑子的“迷茫”——不继续好使。

要想解决这三大考试的难点、痛点,靠百分之两百的努力勤奋,对提高学习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对于缺乏天赋、知识结构化自主思维的普通学生来说,方法不多,努力白费,机械、枯燥重复学习、复习和练习的次数,过度发力相反会导致成绩的下滑,打击学习的信心。

很显然,数量上的优势无法弥补质量上带来的缺陷。

所以普通学生要想在考试中解决这三大“屡教不改”灵魂问责,避免一次次重复掉进痛苦、焦虑、恐慌的坑里,唯一且有效的突破性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会结构化思维,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加工处理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340904992800165

作者:汨罗江上一叶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