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了记忆而去记忆,这样的学习很辛苦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文 | 汨罗江上一叶舟

诗歌、文言文、历史、政治、地理等较为丰富的内容,大致可以归属为高级别的知识信息。

这类知识考核理解记忆的能力。

示例1:失恋时,你可要借用苏轼《蝶恋花·春景》中的诗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第二句是后人改编的)。

示例2:人生遇到挫折时,你可以用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来给自己加油打气: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示例3:在追求自己心中的信念、信仰时,你可以用屈原的《离骚》来为自己励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比低级别的知识信息,高级别知识信息的实用性比较强,可以广泛用于工作、生活、社交等领域,尤其是文字工作者,知识类的工作者,这类知识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底层能力。

记忆高级别的信息时,大致可以分为6个关键步骤:

1、了解知识信息所处的人物和背景,这是基础;

2、理解信息的内容含义,这是核心;

3、弄清楚信息前后的逻辑关系(脉络结构);

4、学习内容的表达手法;

5、借助记忆法来提升记忆效率;

6、最后通过“熟读成诵”的方式来实现深度记忆。

概括为一个公式:学习高级知识信息=创作背景+信息含义+逻辑关系+表达手法+记忆法+熟读成诵

如果学习者侧重于记忆,用记忆法来应对考试,短期效果显著,但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学习是有捷径,有方法的,但该走的路,必须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

为什么记忆不管用了?

这是因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考核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从具象思维转向了抽象思维,考试不再以简单、直白、粗暴的记忆默写为主。如果学习者进入高年级后的学习模式还停滞在记忆阶段,或依赖记忆法的话,那么他必定无法应对高年级考试以逻辑分析、推理、判断和归纳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要求。

以2020年高考语文第16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第(3)小题为例: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 , ”。

答案: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这里考核的不是简单的默写,而是考核学生根据试题提供的线索,能否在理解的基础上,从记忆中提取相关联的内容,最终做出正确的解答。即便这类题可以归结为“记忆类”的知识,但你去看看它们在高考分数中的比例是多少,分析,推理,判断,归纳这类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又是多少。

而记忆法的危害在哪呢?

例如《道德经》的“企者不立,夸者不行”。

记忆法的解释是:一只企鹅坐在地上或躺在地上,就叫“企者不立”;刘翔要跨过那个栏杆,失败了,就是“夸者不行”;连接起来就是一只企鹅坐在那里,刘翔跨不过去,这就是“企者不立,夸者不行”。

这种以破坏文字美感和曲解原文意思来达成知识信息快速记忆的方法,短期内的确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但从长远角度看,利大于弊。这点在前面章节已经阐述过了,这里再强调一次:

记忆时人为赋予的荒诞联想和想象所建构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仅无助于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反过来还会对正确的意义建构形成负面干扰。

如果学习者过度依赖记忆法来学习知识,那么他的大脑就会启动“懒人”模式,让自己丧失大量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理解力)的锻炼机会,这会导致他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核心长期停滞在具象思维里,而大脑金字塔顶层智力所需要的是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时,记忆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作为学习的核心手段。

记住知识信息≠活学活用,高分的学霸!学习者要认清这个真相,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切忌走火入魔!

记忆法只是一座桥梁,快速过桥是记忆的目标,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基于理解的记忆才是。

过度使用记忆法的学习模式,还会带来一种更为严重的后果:学习者流于知识信息的表面文字,从而忽视深层次精神内核的修养,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精神财富和力量,形成个体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对内塑造自己内心世界的强大,对外关注现实世界的体验。

比如学习者对《卜算子·咏梅》这类作品有深度的理解,那么他在自己遇到困境,诸如学习困境、家庭困境等等问题时,大脑会自动把那些伟大人物遭受的困境和境遇连接起来,心里产生比较——相比那些伟大人物,自己遇到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从自己所学的知识中获得心灵的启示和力量,心里会释然很多——既宣泄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痛苦,也找到了自己精神支柱的寄宿主,避免身体没垮塌,精神先崩塌了。由此借助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来激励自己的人生斗志,勇敢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关注自身如何解决问题,找思路,找出路,脚踏实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牢骚,生怨气,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也就是说,知识信息的记忆不仅仅是帮助你解决考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内化成你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成为你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人生遇到的困境,一个人知识的内化所迸发出的力量——对某种信念、信仰的追求,这是为了记忆而记忆的知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知识的记忆不是简单地识记,保持,再现,为了记得快,记得准,记得久,而是为了让记忆的知识赋予你不断新生的勇气,自我迭代的斗志,感受更强大的自己。

不要为了记忆而去记忆,这样的学习很辛苦!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346645562179866

作者:汨罗江上一叶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