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输”在哪里?又能赢在哪里?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要说世界第一大国,中国认第二应该没有哪个国家认第一吧。但是若论制造强国,中国还远没有走在前列,日本、德国、美国甚至韩国、瑞士制造业都要强于我们。

中国制造的强大在于规模,中国素有世界工厂之称,众多世界知名品牌均在中国设有制造基地,而这些世界一流品牌也给中国制造带来了辉煌的三十年。典型的代表就有富士康、比亚迪、立讯精密等,made in china也是因此走向世界。虽然中国制造威名赫赫,但是扒开光鲜的外衣下是血淋淋的现实,我们只是制造大国而不能算制造强国!

在工业制造中有四大核心技术:工业软件、高端装备、关键元器件。去国内几个大型制造工厂转一圈你就会发现从设备、软件到系统,甚至零件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即便幸运的能够看到一两台国产的也基本是在角落吃灰。

失去三十年的中国工业软件

中国工业软件先驱邓家禔教授曾说过: "中国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就要有自已的三维CAD软件。”没有强大成熟的工业软件那些复杂精密的3D产品几乎没有可能造出来。

PROE、UG、CAD、SOLIDWORKS等等这些在工业上耳熟能详的工业软件均出自欧美国家,中国貌似好像只有一个数码大方的CAXA能够拿出来秀一秀,但是最底层的核心算法仍旧是国外的开源内核。

其实就整个工业上用到的核心软件来说远不止三D软件,它们一般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工程仿真)、CAM(计算机辅助制造,主要指数控编程软件)还有CAPP、EDA、PDM/PLM、APC、SCADA、DNC/MDC等。

中国工业软件有多弱?从去年matlab宣布制裁哈工大从而整个工业界人人自危就能略窥一二。

在工业软件领域,达索、西门子、欧特克是难以逾越的大山,它们的产品无论从功能到体验再到稳定性和成熟度,甚至是生态圈都领先国产太多。

其实这并不能怪国产软件厂商,当年在国家的号召下,国产工业软件也经历了浩浩荡荡的繁荣发展期。1986年,工业软件发展进入了国家“863”计划,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纷纷布局,全国光从事CAD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已达到300余家。尽管当时号称国产软件已经不输国外,但是国外工业软件发展已经长达百年历经无数代的验证、更迭和优化,再加上当时我国制造业发展初期一切追求效率、品质和成本,显然国外成熟稳定的产品更适合,没有任何一个制造企业能够承担为国产工业软件试错带来的成本负担,再加上国外工业软件放任盗版导致国产工业软件没有很好的生存空间,于是浩浩荡荡的国产化就这样渐渐失去了声音。

一边是国家政策引导,一边是整个行业对工业软件被掐脖子的忧患,一边是以效率为宗旨的生产制造,国产工业软件真的难!

国之重器-高端装备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相对于低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概念,其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强带动性、强竞争力、高利润水平的特点筑就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高端地位。我国制造业在过去30年虽然成了制造大国,但是基本都是中低端代工为主,附加值和利润率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人口红利消息后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困境的一大原因。

而若想发展高端制造业那么高端装备无疑成为核心中的核心,高端装备也一直被认为是国之重器,国家相关政策也是一个接一个,《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基本没停过。而这些年来我们在高端装备上也确实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比如基建、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等领域都已经能够突破国外的技术制衡。

但是在很多传统工业上的装备我们却还差很多,比如高端数控设备、高精度光刻机、工业机器人等等。在这些领域里,同样有些名字如同大山一般重重压在中国高端制造的道路上,日本的山崎马扎克、德国通快、德日合资公司德玛吉森精机、马格、天田、大隈、牧野、格劳博、哈斯、埃马克。。。。实在太多。这些外企生产的高精端设备还不是我们想买就能买得到的,一般来说处于对中国技术封锁它们卖给中国的设备都是落后好几代的产品。但即便如此,目前我们距离这些公司的产品还是有不小的距离。

就拿数控设备来说国产并不是没有,精雕、沈北京阳机床等等都是已经在中国打出名气的企业,但是在一些大型零件、精密复杂3D异形零件的加工上这些设备无论从精度、稳定性还是功能上都还是略有不足,跟马扎克比起来真的就差得有点多。

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由大量工业机器人占据的少人甚至无人化的工厂,但是据华创证券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被外企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国产化率不足30%,日本FANUC、德国的库卡、日本的爱普生、日本的安川电机。

“看不见”的元器件

关于元器件,这个牵涉面就真的太广了。在《中国制造2025》中有一项核心任务--改变中国制造空壳化的局面,这里讲的有一部分就是当下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痛点:包装!

前面有讲到目前我国在大力提倡国产化,不论是软件还是设备,国家在这上面投的钱可不少。而这也催生了很多阳奉阴违的企业出来,他们打着国产自主的口号,但其实就只是个包装公司。比如做设备的公司,核心零部件诸如数控系统、丝杆、电机全是买的国外的,自己只是做一个壳和组装就号称自主设备。而核心元器件也是最容易被掐脖子的地方,只有真正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最终的路,这也是为什么华为的鸿蒙系统会这么受关注,而其他手机厂商推出的系统却鲜有人提及,因为鸿蒙真的是从底层就有自主技术了而不是只包层壳。

由于元器件这个领域太泛,这里就拿工业上常用的传感器来讲。

在201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报告中,美国、日本、德国分别占据了传感器整体市场份额的29%、19.5%、11.3%,三个国家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再比如激光器的核心元器件,高端市场几乎被外国公司IPG光子完全掌控。近些年,我们也开始逐渐重视起来这一块,国内各大企业也开始加足马力在追赶,但是目前的国产化局面就是中低端市场混战,高端市场空白。

其实核心元器件国产化企业面临的还是同样的问题,国外产品成熟稳定且研发成本早就被摊薄了,企业在购买元器件的时候无非是看功能、质量和价格,但这也恰恰是国产化最需要空间的地方。

我们能赢在哪里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正在走到了十字路口,依靠人口红利的代工和低端制造一定不再会是未来的方向,高附加值输出的制造才是中国制造打破困局的唯一道路。

那么未来中国制造能够赢在哪里呢?大叔认为是工业互联网:

未来的制造业业一定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家可以想象:未来你想定制一件衣服,你只需要在app上描述清楚自己的需求,那边后端的工厂就能自己在无人的条件下将产品生产出来,甚至你都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看到你的衣服在工厂内的生产进度和情况。

对于工厂管理者来说,他们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喝茶,通过数字化看板就能实时掌控整个车间的所有动态,车间甚至都不需要开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熄灯工厂。

中国有足够好的工业互联网基础,我们有庞大的制造工厂、我们有最丰富的制造经验、我们有最庞大的制造大数据、我们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在互联网的应用技术上我们也一直是超前的,工业互联网或许在未来会成为中国制造业弯道超车的最佳赛道。

但是这并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基础的工业软件、高端装备和元器件了,相反我们应该拧成一股绳,一方面鼓励企业和机构加大研发力度,另一方面鼓励更多企业努力寻求走上国产替代的道路,只有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647330695029615

作者:百家号讲理老大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