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情书:藏墙缝中60年,字字看来皆带血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在毛泽东同志的几位妻子当中,杨开慧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她是毛泽东同志一生的挚爱,也是让他愧疚终生的革命伴侣。

1980年,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意外在墙缝里发现了多件手稿信札,这些用蜡纸紧紧包裹的书信中,记满了杨开慧在故乡坚持革命斗争时,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毛泽东的深情思念。深藏半个世纪的书信得以重见天日,向人们揭秘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伟大爱情,也把众人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

杨开慧的绝笔情书问世,此时距离她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他挚爱的丈夫毛泽东已经逝世了4年,而他们的三个儿子仅有一人独存,最优秀的长子毛岸英也已经牺牲了30年。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这封被时间蒙上灰尘的情书,现在看来依旧让人感动得泪湿眼眶。

凝望着娟秀的字迹,感受着字里行间饱含的浓浓深情,人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外表柔弱,但内心坚韧的伟大女性形象。在无数个担惊受怕的日子里,杨开慧一边精心抚育三个孩子,一边默默忍受着长年的孤寂,她将所有的思念和担心化作了笔下的文字,记在了纸张之上,以一种最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远方丈夫的爱慕和祝福。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杨开慧遍寻家中的各个角落,最后将这些信件藏在了离地面两米多高的墙体之内,外面再以黄泥糊住。她藏的是那样的隐秘、严实,不仅躲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查,甚至连最亲密的战友和亲人都没能发现丝毫蛛丝马迹。

也许在杨开慧的心里,这些信件只是她个人倾诉苦闷的载体,本意并不想公诸于世。这些文字饱含着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眷念、对革命的期盼、对等待的忍受、对时局的担忧和挣扎。

在信中,杨开慧向丈夫倾诉衷肠,表达了最浓情的爱恋,她一度希望毛泽东能够常伴在她身边,远离危险的革命活动,她担心着毛泽东的身体健康。即便信中这样写,但在杨开慧遇害之前,她仍然为丈夫的革命壮举高呼,希望他的伟大事业能够早日获得成功。

如果没有这些信件,恐怕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史书上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她的生平过往,只是大概知道她的身份,对于她内心的纠葛和独立思想却难以触及。

恩师之女,家庭和事业的得力臂助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板仓,是湖南近代著名伦理学家和教育家杨昌济先生的独女。杨开慧很小的时候,父亲杨昌济便出国留学去了,她跟随母亲在乡下度过了童年。受益于父亲的进步思想,杨开慧7岁便进入小学读书,是当时全班年纪最小的学生。杨开慧学习刻苦努力,懵懂之年就已经明白了知识的可贵。后来,杨昌济要求她的母亲向振熙一道进入学校读书,于是母女两人同校学习,传为一时佳话。

12岁时,杨开慧随父亲搬迁到长沙城,一开始在稻田附小读书,后来干脆回家自学。那个时候,青年毛泽东正在杨昌济任教的湖南第一师范,在闲暇时间,毛泽东经常约上三五个好友到杨家求教,众人聚集一堂,分析时局变化,讨论治学和为人处世之道,杨开慧正是因此结识了毛泽东。

1918年,杨昌济被调到北大任教,杨家随即举家北迁。当年秋,毛泽东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情也来到了北京。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杨开慧开始明白了爱情的含义,两人在有了更多接触机会之后,逐渐产生了朦胧的爱意。

那个时候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的谈吐和学识远超一般人,更兼写得一手好文章。杨昌济对这个学生很是欣赏,在外人面前常常不吝赞美。两人虽然对彼此都有爱意,但中间的那层窗户纸一直没有捅破。从那些留存下来的手稿可以看出,在这段恋情中,毛泽东是主动的那一个。两个人都是骄傲之人,即便心生爱恋,也只是将它深埋在心间,唯恐外人瞧出了端倪。可若不是爱煞了杨开慧,毛泽东又怎么会主动去追求呢?

1920年秋,杨昌济因病辞世,19岁的杨开慧痛失慈父,27岁的毛泽东则失去了敬爱的恩师,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更加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促成这一重大转变的除了家庭的不幸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优秀女性的缘故。

20年代初,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创办文化书社,在筹办时因为缺少经费,毛泽东不得不四处奔走寻求赞助。杨开慧得知情况以后,回到家中劝说母亲拿出一部分亡父的奠仪金来支持书社的创建工作,她不仅出钱,还亲身参与书社的组织和管理。而在此时,另外一个极其优秀的女性同样出现在毛泽东身边,这人便是有着江南第一才女之称的陶毅。

陶毅出身湖南湘潭的一户富商之家,她才华横溢,誉满长沙,本人更是以过人的美貌闻名湘江两岸。陶毅思想开放,在新民学会中拥有很强的号召力和知名度,毛泽东缺少经费时,一次性拿出了十块银元,出手堪称阔绰大方。

陶毅的出现,让杨开慧不得不正视自己的感情问题,这个极其出色的女性,无疑给她带来了紧迫的危机感。在陶毅女士出现之前,杨开慧还刻意回避感情问题,她自认为可以终生不嫁,但这个想法如今却动摇了。她害怕失去毛泽东,害怕属于自己的爱人被人抢走,强烈的不安促使着杨开慧做些什么以求改变现状。

其实,杨开慧那时候也已经是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她积极投身妇女解放运动,进步的思想、现代化的穿着打扮以及青春秀丽的长相,使的很多同龄青年对她青睐有加。杨开慧在暗中患得患失,青年毛泽东同样辗转反侧,他亦不愿失去杨开慧。经过数个日夜的激烈思想斗争之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虞美人》,他将最真挚的情思融入笔端,用一阙词委婉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这首词敲开了杨开慧的心扉,两人终于坦诚相待。

1920年的冬天,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毛泽东置办了一桌简单的酒席,宴请了双方的亲长和关系亲近的朋友。没有媒人说亲纳礼,没有繁琐的结婚仪式,没有奢华的洋车花轿,更没有锣鼓喧天,这是一场简单到极致,老旧人士嗤之以鼻,但新青年却视为浪漫典型的特殊婚礼。杨开慧只带了换洗衣物,就径直搬进了毛泽东的教员宿舍,两人开始了甜蜜而又充满隐忧的婚后生活。

长沙的橘子洲头、北京的香山和故宫见证了热恋男女的幸福,但这种甜蜜是短暂的,两人生活的主基调还是被离别、思念、寄托和祝福所充斥。在毛杨之恋中,幸福和温情不是常态,他们两人的感情注定像中国的革命一样,充满崎岖坎坷,这是一个小家庭的不幸,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转身即是永别,宁死不肯断绝夫妻名分

婚后七年,杨开慧欢乐甚少,忧惧时多,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迎来了三个孩子。杨开慧跟着毛泽东辗转全国各地,随着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和发酵,他们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杨开慧不仅要拉扯三个孩子,操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还要帮助丈夫整理文稿,她用柔弱的肩膀默默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杨开慧在1921年入党,算得上是资历非常老的党员,但她在组织里没有担任任何职务,身份从始至终都是毛泽东的亲属。她将一切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了家庭上,孩子和丈夫就是她生活的全部重心。

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右派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及其亲属,中华大地顿时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蒋介石以金钱官位为筹码,驱动地方土豪劣绅参与清剿革命势力,一时间,遍地屠刀高举。在准备发动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冒着极大的风险,将杨开慧母子四人秘密送回了长沙板仓老家。

“别回头,一直往前走!”杨开慧强忍着不舍轻声喊道,她抱着年幼的儿子站在门口,微微踮起脚尖,远远眺望着丈夫逐渐远去的背影。在以往的七年日子里,他们有过无数次分离,然而这一次,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转身竟成了永别。

在往后的几年充满苦楚的日子里,杨开慧没有一天不想念那次分别时的场景、那个逐渐远去的背影,而对于毛泽东来说,那个抱着孩子、垫脚送别的孤单影像也一直印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留在老家的杨开慧,无时无刻不牵挂毛泽东的安危,她得不到确切的消息,整个晚上都难以入睡,有时从噩梦中惊醒,浑身已是大汗淋漓。她迫切想要知晓毛泽东的情况,但又害怕噩耗突然传至眼前,这种充满矛盾的焦虑几乎将她逼疯。

后来她从报纸上拼凑出了一些消息,得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她多么想不顾一切,冲破千难万险去井冈山和丈夫会合啊,但无情的现实却逼迫她熄灭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心思。她不能丢下年迈的母亲,不能抛下年幼的三个孩子,她是可以不顾生死的,但总要为至亲们多多考虑。她不仅是一名妻子,更是一个女儿,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敌人对红色政权疯狂围剿,加强了消息的封锁力度,尽管是相邻省份,但杨开慧还是得不到毛泽东的消息。在无数个担惊受怕的夜里,她将最深沉的思念宣泄在了纸上,最后寄托在了黄土夯砌的墙洞里。如今展纸一读,那些娟秀的小字仿佛是用血泪作为笔墨写就的,很多人说墙洞是杨开慧的精神寄托,情书便是她生命最后日子里的绝笔。我们用伟大和坚强去讴歌她,却忽略了她内心的脆弱,她之所以成为红色传奇人物,本质并不是因为她的身份,而是我们出于对革命女性的尊重。

毛泽东离开以后,杨开慧坚持了三年的革命斗争,1930年10月24日,她不幸被军阀密探发现,随即被逮捕入狱,与她同时被捕的还有三个孩子和一个保姆。在狱中,杨开慧与反动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各种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面前,杨开慧坚守共产党人本色,始终坚贞不屈。她宁死不肯发表声明和毛泽东断绝夫妻关系,“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这位奇女子发出了人生中最后的呐喊。20天后,年仅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为革命信仰和忠贞爱情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挚爱成为一生之痛,毛主席赞其为骄杨

杨开慧牺牲的消息传至井冈山,毛泽东顿时感到天旋地转,他强忍着内心的巨大悲痛,提笔写下了“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几个字,他将妻子牺牲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并带着这份悲痛和遗憾走完了余生。

随着年纪的增长,毛泽东越发怀念挚爱的妻子杨开慧,他填了一阙词来寄托哀思,“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他将一生的挚爱比作骄杨,将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寄托在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之上,在时间的沉淀下,这段传奇故事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愈发光彩夺目。

毛主席从来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冰冷伟人,他丰富的感情世界,不仅表现在对人民的热爱和同情上,还反映在了他的个人感情生活方面。这封深藏半个世纪的情书来的太晚、太迟,如果能早几年被发现,那么毛主席还有机会了解一生挚爱在生命最后时光里的内心世界,也许这就是毛杨之恋的遗憾吧。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326618302976987

作者:墨斗鱼说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