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后,为何粟裕说:再迟4个小时,战局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淮海战役,又被国民党方称之为徐蚌会战,是一个只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战争史和大兵团作战都绕不开的一场战役。粟裕因此战被很多军事迷封为军神,蒋介石和国民党方却兵败如山倒,最终逃往台湾。

淮海战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非常罕见的主力决战,双方在最开始都没构想过会投入如此大的军事力量,可淮海战役从1948年的11月一直打到了1949年的1月,国共双方都投入了自己最精锐的王牌军队,相当于双方的殊死一搏。可以说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关键转折点,此战过后,解放军士气大涨,势如破竹,仅用三个月就解放了全中国,而蒋介石曾经引以为豪的铁甲军队以极快的速度崩溃,国民党政府江河日下。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指挥战斗中非常复杂的一次战役,有“四最”之称,是我党牺牲最重,政治影响最大,歼敌人数最多,战争指挥最复杂的战役。最重要的是,这场战役是以少胜多,敌多我少,其实并不好打,但即便是这样的形势,在毛主席于后方坐镇,粟裕在前方指挥,军民万众一心的不断努力下,我党歼灭蒋介石多个主力部队,黄百韬和杜聿明等人被打的狼狈无比,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战役结束复盘时,指挥此次战役的粟裕却后怕无比,称要不是解放军反应迅速把握了先机,这场战役恐怕不会以大胜收场,这又是为何?

不计得失,淮海战场粟裕让主帅

对于济南地区的人民而言,1948年秋天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在华东野战方面军的努力之下,解放军部队第一次从国民党军队手里夺下了这座死守的重要城市,棋盘上这一步棋已经稳赢,该考虑如何走下一步了。

就在9月24日这一天,一封来自前线的加急电报摆在了毛主席的面前,这封电报的发出者是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粟裕。电报的前半段,粟裕向毛主席汇报了近期的战果,言明济南的战斗很快就会结束,后半段话锋一转,粟裕请毛主席考虑下一步解放军的目标,粟裕认为应立即将目标转向淮海地区。

毛主席随即与中央军委商量研究,第二日一早,毛主席的对敌方针就传到了华野司令部,毛主席认可了粟裕的建议,并且定下1948年10月10日前后拉开淮海战役的序幕。

本来根据电报下达的要求,粟裕在攻打完济南之后可以带领部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休整,但是在收尾的作战中,前线的部队指挥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10月的下旬,中原野战军攻克了郑州地区,进入徐州与华野会合,原本两军的战场相隔很远,各自指挥各自的战斗,只需要在战略方面偶尔配合,但是现在是两军要合力作战进行淮海战役,那么到底由谁来作为主帅指挥战斗成了一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央军委本来下发的指示是,这场战役的发起部队是粟裕的华野,粟裕手中统领的部队也是最多的,因此这场战役应该让粟裕指挥。但当时身处前线的粟裕做出了完全不同于中央的决定,他认为这场战役应该由中野的陈毅和邓小平指挥,于是便向中央发电报,认真阐述了自己对主帅人选的想法。中央军委最终认可了粟裕这种不计得失让主帅的态度,于十一月一日下达陈毅和邓小平同志共同指挥淮海战役的命令。

陈毅与邓小平二人接到命令后,深感责任沉重,于是在次日回复中央电报时,中野提出虽然由陈邓二人负责指挥,但前线通讯弱,中央军委可直接对粟裕华野部队下达命令。

提前开战,四小时定局势,黄百韬命丧碾庄

淮海战役规模如此之大的,所以指挥者必须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去洞悉战场上的瞬息万变。淮海战役原定于11月8日开始,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中,粟裕就会遇上自己的“老朋友”黄百韬。

此前的战役中二人多次交手,这一次两支部队要打个开头,但万万没想到,国民党部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在11月5日就命令黄百韬带领部队掩护国民党第四十军撤退。可国民党军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基本不协同作战,各个将领只管好自己的部队,很少对其他将领带有所谓的战友情,让他们为了掩护别的部队牺牲自己那可太难了。接到命令的黄百韬即刻动身,但如此着急可不是为了掩护第四十军,而是为了迅速带领自己的部队撤退。

黄百韬的这一举动也给解放军弄了个措手不及,粟裕了解到情况后急忙向中央请示提前开战,如果继续按照原定11月8日开始战役,那么黄百韬就会与国民党其他三个军团汇合,之后形成四大兵团,我方恐怕就会失去战役先机。

希望提早开战的电报发出的同时,粟裕也下定决心冒险,直接调集部队从三个方向围住黄百韬,所幸毛主席对粟裕及前线部队有莫大信任,当即回复粟裕可以于11月6日提前开战,甚至同意粟裕可以独立制定作战方针,不用事事都向中央汇报。粟裕接到电报后即刻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黄百韬,部队迅速南进,以每日六十到七十公里的行军速度追击黄百韬军团,谁先到达谁先打。

但哪怕粟裕行动如此迅速,大部队赶到时,黄百韬的驻扎地早已人去楼空,但好消息是,由于蒋介石对战场形势作出了误判,认为解放军首要目标是国民党44军而不是黄百韬,所以下令黄百韬与44军汇合再一起撤离。

这一命令为此时提前开战的华野军赢得了战机,解放军首先赢下了窑湾战役,随后出现了贾汪起义,国民党乱作一团,所以黄百韬只能留在原地等待,等了足有两天,但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何况整整两日。

此时黄百韬命令先头部队到达曹八集,但令黄百韬没有想到的是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总司令何基沣、张克侠11月8日上午10点率部三个半师23000余人举行了起义,于是华野的1、10、13三个纵队从第三绥靖区的防区穿过直插曹八集,占领了此地,并歼灭了这股先头部队,牢牢地钉在了这里,彻底堵死了黄百韬西撤之路。

战后粟裕后怕地说:“如果我军再迟到四个小时,黄百韬就会顺利撤到徐州,那么战局将会是另一个样子,跟中央就无法交代了。”正是何基沣和张克侠的成功起义,成就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其实何基沣和张克侠并不是临时起义,他两人其实是我党安排在国军中的秘密党员。毛泽东得知此消息后高度评价:“北线何张起义,是取得了关键的重大胜利。”

黄百韬发现无法逃离包围圈,便只能在徐州的碾庄驻扎,结果在十一月九号被华野包围。黄百韬被围并不着急,这毕竟不是他第一次与粟裕交手了,他非常了解粟裕和华野,于是在黄百韬的指挥下,军团在碾庄建立了防御中心,打算用人数和武器的优势与华野硬碰硬,等待救援。

得知此消息的蒋介石急得快要跳脚了,下令让邱清泉和李弥带兵解围,谁承想这二人都与黄百韬有过节,哪怕在杜聿明的监督下,他们还是用尽方法拖延救援。黄百韬本身的作战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华野方面当时对黄百韬兵团发起了多次猛烈进攻,但并没有什么成效,粟裕当即转换战术,不再正面强攻,挖地道悄悄接近,在碾庄百米之外发起猛烈进攻。此时的黄百韬久等援军不到,弹尽粮绝,于1948年11月22日解放军攻破防御的当天饮弹自尽。

从这一战就能看出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存在的问题,黄百韬兵团其实并不好打,在被粟裕的华野包围后,面对优势占尽的解放军,黄百韬兵团五个军没有投降的,弹尽粮绝中撑了足有十七天,黄百韬兵团十万人被消灭,但华野也伤亡了近4万人,战场上的表现,黄百韬完全对得起蒋介石。要不是邱和李二人因为私怨拖延救援,黄百韬还真不一定折在碾庄。

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黄百韬兵团被攻破的消息传到中央,还没来得及开心,新的危机便开始了,黄维兵团冒险向南坪集进攻,让苦战的中原野战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状态。中野的军力绝不算弱,与黄维兵团基本持平,但武器补给方面跟不上,但中央向前线下达命令,拿下黄维兵团!

时至今日,我们再看当年的淮海战役会发现,蒋介石三支主力部队被华野分割,若是这三支部队汇合,那么淮海战役的局势就绝不会是今天这样了。

好在粟裕一早就识破了蒋介石的打算,在战役决策上越来越小心,此时的国民党军队也人心不稳,失去了战意。在黄维兵团被攻打时,杜聿明当即向蒋介石请示撤离,黄维兵团变成了掩护杜聿明撤离的牺牲品。

杜聿明想得很好,他认为解放军解决黄维兵团前不会对自己下手,正得意于自己撤离的安排非常妥当,可惜粟裕不仅知道他要跑,甚至连他要怎么跑的路线都知道的清清楚楚。粟裕很清楚,如果让杜聿明跑了,那淮海战役就更难打了,于是他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围追杜聿明,歼灭他。

杜聿明部队和邱清泉,李弥兵团被围二十多天,死战不降,终于在1948年12月5号被歼灭,邱被当场击毙,杜聿明被俘,只有李弥侥幸逃跑。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我党的胜利落下帷幕。其实,粟裕后来说拦截杜聿明部队有赌的成分,他知道杜聿明会撤离,不曾想他跑得如此快,若没有当机立断拦下他,让他带着三十万国民党军队离开,后果不堪设想。

想一想,黄维兵团在被包围后,补给断绝硬抗了十九天,黄百韬抗了十七天,杜聿明则是二十多天,部队的战斗意志是绝不弱的,甚至让我军将士都很佩服,可惜蒋介石的布战能力不行。

哪怕淮海战役结束多年后,粟裕回忆最深的,依旧是这争分夺秒的四小时,足可见淮海战役中时间的紧张和瞬息万变的战局。但无论过程有无变化,结局其实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是由国共双方的不同本质决定的,无非是战役时间长短的变化。

粟裕的果断指挥以及对战场变化的准确判断,带领全军在艰难的条件下顺利赢下淮海战役。这一战不仅共产党武器不如国民党先进,毕竟老蒋当时拿的是美国支持的军火武器。人数更是以少对多,是三大解放战役中唯一我军战场总兵力少于国民党的战役,我军六十万对敌军八十万。但是依靠共产党人的智慧和民心所向,华野战军和中野战军的完美配合,歼灭了大约五十一万的国民党军,为全中国人民赢下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战役的奇迹。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390362977417587

作者:墨斗鱼说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