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时,国民党为何不把铁索炸断?背后有何内幕?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红军在长征途中曾出现过两次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最危险关头,一次是湘江战役,红军主力遭受重大损失,8万多红军将士锐减到3万多人;还有一次就是在泸定桥,也称大渡桥。

当时红军主力后面集结的国民党重兵已经追至不到两天的路程,如果不迅速渡过大渡河,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多少年后,曾经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很多军中高级将领,回想起那段历史,还会心有余悸。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红4团2连那22位勇夺泸定桥的英雄时,神情肃穆地说:那个时候,整个红军的命运真是太危险了!

很多战史专家在了解了那段历史之后,不禁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此重要的泸定桥,国民党军为什么不炸毁它,从而彻底切断红军的通道?

有关这个疑问,很多历史学家、党史专家、军事将领和历史爱好者,都撰文给予了解答和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四点:1、国民党军的自信轻敌;2、地方军阀与中央军勾心斗角造成的严重失误;3、川军有心保护这条川藏商贸的重要通道;4、等待协防友军而错失炸桥良机。抽丝剥茧,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哪一条理由更站得住脚。

历史背景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上铁索寒。”这两句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金沙江的“暖”和大渡桥的“寒”是最能体现红军当时真实的危急境遇。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重新回到正确的革命武装斗争方向,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向北进发与红四方面军汇合。而此刻薛岳率领的国民党中央军和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紧紧尾随着红军主力。

在顺利渡过金沙江之后,红军快速向安顺场前进,打算在那里渡过大渡河,当刘伯承率领的教导团和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到达安顺场后,才发现所有的渡船都被敌军烧毁和掠走,只找到两艘小船,3万大军靠两条小船渡江,那到猴年马月也过不完。

毛泽东迅速命令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派出一支部队火速赶赴240华里外的泸定桥并占领大桥,林彪命王开湘、杨成武的第四团执行这项重要命令。抢夺泸定桥战斗由此开始,时间是1935年5月28日。

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亲率全团官兵火速向泸定桥进发,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奔袭,红四团终于于5月29日清晨6时赶到泸定桥,并与已经先期到达的川军发生激烈战斗。虽然铁索桥还在,但是上面铺设的木质桥板已经被敌军全部取下,只有13条粗大的铁索链横跨在大渡河江面。

对岸川军在突然发现红军后,战斗打响。为防止敌人炸毁大桥,杨成武命令红二连连长廖大珠紧急挑选敢死队员准备抢夺泸定桥。敢死队员必须由共产党员、红军干部、战斗英雄、共青团员和军事素质过硬的优秀红军战士组成,最后挑选了22名红军勇士,在连长廖大珠亲自带领下,每人身背一柄大刀,腰挎两只驳壳枪,手持一支冲锋枪,可以说这是当时红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下午3时,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正式打响,廖大珠率领22名红军勇士攀上碗口粗细的铁索链匍匐向东岸敌人守军发起进攻。看到有红军攀爬着铁索匍匐而来,敌守军用机关枪开始扫射,敌人密集的火力一度让趴在铁锁链上的红军无法动弹。

杨成武命令团神炮手赵章成将团里唯一一门迫击炮扛上来,向对岸敌军机枪阵地开炮,轰轰轰,随着炮声对面阵地的机枪顿时变成了哑巴,而红四团仅有的三发炮弹也全部变成对岸敌人头上的三团升起的烟火。

敌人被红军出神入化的迫击炮弹当时就炸蒙了,纷纷跳出阵地四散而逃。红军勇士一鼓作气在铁锁链上反转腾挪很快就冲到了敌人眼前,川军被飞奔到眼前神勇的红军吓傻了,很多来不及逃跑的都纷纷举手投降,当时红军还很奇怪,怎么这些川军手里举着一支枪,腰里还别着一支“枪”,走近才看清楚原来是大烟枪。

两个负责守护泸定桥的川军团,就这样被红军打散了。后来了解了整个战斗经过的刘文辉,又惊又恨,惊得是红军奔袭神速作战勇敢,恨的是自己的川军烟瘾之下如此不堪。

毛泽东在得知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之后,长长松了一口气说:我们红军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而就在此前不久,毛泽东已经做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就是一旦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失利,他就命令已经先期过河的刘伯承率领登岸的红军部队继续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叫嚣着要让毛泽东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蒋介石,得到红军占领泸定桥的消息后,气得差点吐了血,他直接给刘文辉打电话严令对溃败的守桥川军将领执行军法制裁,甚至对刘文辉也夹枪带棒的一顿敲打,刘文辉心里也真有点发毛,将守桥川军的两个团长枪毙后向老蒋草草交差了事。

泸定桥如此重要的咽喉位置,国民党没有提前摧毁,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是国民党自信轻敌 还是内部勾心斗角所致?

1935年1月29日,红军从遵义撤出继续长征,而此时的黔军军阀王家烈的指挥部如热锅上的蚂蚁乱作一团,红军兵入贵州突袭遵义让王家烈措手不及,蒋介石得知红军占领遵义后大喜,让陈诚通知在前线的薛岳和周混元借此时机,迅速率领国民党中央军进入贵州并控制贵州军政大权,将王家烈的嫡系黔军调出贵阳去追击红军,王家烈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对红军恼恨至极。

红军离开遵义的消息,也让云南的龙云和四川的刘湘、刘文辉如临大敌,为防止红军“窜”入云川,他们分别派出重兵防堵红军。红军在土城失利后,为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红军集结扎西、回师遵义、突破乌江、四渡赤水一连串的军事动作让国民党部队疲于奔命而一无所获。

当红军越过金沙江向大渡河挺进时,薛岳的中央军在重新调整后又尾随而来。红军入川,刘文辉急调川军两个团驻守防卫泸定桥,而前来驻守的川军部队并没有采取万无一失的炸桥策略,而是仅仅将泸定桥上的桥板全部撤走,只留下横在大渡河上的13条铁索链。

以川军对红军的肤浅了解,他们认为在没有铺板的泸定桥上,只需要架起两挺机关枪,就能够完全粉碎包括红军在内的任何武装夺取泸定桥的企图,何况这里驻守的川军有整整两团人马,任何队伍想从这里经过都是痴心妄想。没想到5月29日,红四团奔袭240华里后只用不到三个小时,22位红军勇士就飞夺泸定桥,使红军化险为夷。

在国民党检讨此次失利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心腹西南五省参谋团主任杨永泰,指责川军高级将领中有人故意 “放水”通共,这种指责对刘湘而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王家烈割据贵州的“家天下”土崩瓦解就活生生发生在眼前,杨永泰此时将责任波及川军高级将领用心太过险恶。果然,接下来杨永泰提出让中央军进入四川围剿红军,刘湘和刘文辉借“川军对付共匪实力尚存,国民党中央军还无需入川助剿”之由婉拒。

对民国时期的十大军阀,红军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滇军黔军两只羊,湘军是条狼,广西猴子是桂军,凶似老虎恶似狼。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动政变后的第六天,也就是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当时粤、桂、云、贵、川西南五省通电拥护南京政府,虽然这些拥兵自重的地方势力纷纷表示投蒋,但内心对蒋介石的防范从来就没有掉以轻心。这些军阀中不乏私下与红军秘密来往,还有的在暗地向红军输送军火。粤军陈济堂就在蒋介石围剿红军时期,给红军提供过秘密帮助。

1934年红军长征初期,蒋介石在粤、湘、桂地区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将陈济堂的粤军、白崇禧的桂军和何健的湘军这些地方主力,部署在与红军直接作战的第一线。陈济堂虽然与蒋介石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观点一致,但是,蒋介石这一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阴暗算计,让人强烈反感。

所以陈济堂派人与红军取得秘密联系,与红军达成一项秘密协定,即:红军不得进入粤军控制的广东,只可借道而行,在借道期间,粤军不以武力待之,红军也不可以武力向粤军攻击。为了搪塞蒋介石的剿共方针,陈济堂命令手下各军、师、团长,继续追击红军,但要保持一至两天的路程,不可发生与红军的直接战争。他还命令粤军第四师师长巫剑虹向红军秘密提供了1200箱步枪子弹。他这种与红军心照不宣的策略,同样也发生在桂系将领白崇禧身上。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向西行进,白崇禧分析后认为红军从湘南西进从广西仅是路过,不会深入广西腹地。于是,他命令桂系军队不可堵截,只可追击,并一路尾随将红军“恭送”出境。

蒋介石发电指责白崇禧是“放虎归山”,而白崇禧则回电相讥:属下只有十几个团围歼匪军压力过大,而委座百万重兵却迟滞不前,不知何故?弄得蒋介石哑口无言。

这些地方军阀在很大程度上“防蒋”比“防共”更厉害,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只要红军不入境、不驻扎、不在自己的地盘搞红色宣传,基本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当红军进入四川后,刘湘与刘文辉派兵在大渡河上设置防线堵截红军,却想的是如何剿灭红军。

在部署防线的军事会议上,炸毁泸定桥的计划首先是由蒋介石派驻的参谋人员提出并获得批准,但最后川军并没有落实这一计划,战后有人认为是刘湘和刘文辉对国民党中央军“别有用心”的考量所致。

首先,泸定桥地理位置特殊,有“一将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两个团的重兵把守,相信红军在没有桥板的泸定桥上,是不可能越过泸定桥;再有就是,一旦大桥被炸,对河两岸的经济往来和军事管辖都会有很大影响,这样极有可能被蒋介石在以后分化川军地方势力时充分利用,所以才出现了“错失良机”这一幕,但这是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呢?

二、泸定桥没有被炸毁 历史和经济因素很重要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很多,因为这座唯一连接大渡河东西两岸的重要桥梁,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也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和经济价值。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历史背景,这座桥始建于1905年的清朝康熙年间,一年后建成,康熙皇帝亲自题写了“泸定桥”三个大字。之所以康熙要建这座桥,一来是为了加强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政治与行政管辖权;二来可以活跃川藏经济贸易市场和发挥军事投放能力的优势,加强各民族的感情交流,改善交通条件。

很明显泸定桥的建成,确实发挥出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作用。为此而成立的府衙机构和贸易市场,在后来的政府管辖作用和西藏茶马生意中都有明显的改善。

走进民国,经历了220多年沧桑岁月的泸定桥,不仅见证了汉、藏等民族兄弟友好融合的传统交往,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的屈辱和醒悟。当然,也目睹了军阀割据后遏制其道盘剥劳苦百姓的血泪历史。

茶马生意一直是川藏两地客商,通过这条商贸要道兴盛不衰的生财之道,随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又增加了纺织、轻型工业品等新型商贸的往来。四川军阀等地方势力,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将黑手开始伸到这里。他们对过往客商收取高额的各种杂税,将盘剥得来的财富投入到自己的军队、商业和政治同谋身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特别是鸦片种植与交易带来的巨额经济利益,让这条唯一连接东西两岸的桥梁,成了四川军阀最重要的财富聚宝盆。

川军在当时的世人心目中一直有着“双枪兵”的恶名,他们打仗不行,但是欺压老百姓的花招却层出不穷。契花税、烟花税、鸦片种植税、运输税、人头税、免丁税等等,真是名目繁多,就是靠着这种手段,军阀们积累了无尽的财富,然后,大量购买武器装备,壮大自己的武装势力,反过来继续压榨和统治贫苦百姓。

红军在英勇飞夺泸定桥之后,国民党内部就有人提出质疑说:造成红军“逃窜”成功的罪魁祸首,就是掌握川军势力的那些军阀们。因为泸定桥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也是川军军备资源的重要财政来源之地,一旦失去后,对川军那些高级将领来说,无疑就是自断财路,这对他们的统治地位来说比剿灭红军还要重要。

这样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刘湘和刘文辉对红军政治赤化宣传的“流毒”相比,这个理由似乎又有些牵强。毕竟民国时期的经济环境和技术力量远比康熙时代要先进许多,完全可以在炸毁后重新再建设一座,这也并非难事。

三、援军迟迟不到 错失炸桥良机

我认为这个原因应该是最站得住脚的。原因很简单,蒋介石觊觎西南之野心,刘湘与刘文辉早就有所明了。在选择让红军突破还是剿灭这种问题上,相信这些军阀一定会选在后者,这样一来可以堵住蒋介石借剿灭红军之名进入四川,得以维持自己在四川的统治地位,二来可以将红军阻挡在四川腹地之外。

从红军夺取泸定桥后,审讯那些川军俘虏得到的口供,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炸桥命令,为什么没有炸成,是因为当时的川军觉得两个团驻守泸定桥的军力已经富富有余,如果能够在大渡河边将红军彻底剿灭或打残,对四川而言以后会更加安全,所以遂又增兵两个旅前往泸定桥。

为了等待这两个旅的援军,才将大桥上的铺板撤去,等到援军到的时候再铺上让援军过桥后再实施炸桥。没想到红军速度这么神速,一天一夜就从240华里之外突然出现在泸定桥,川军将领根本就没来得及实施炸桥计划,就被红军打败了。

而得知红军已经到达泸定桥的两个旅增援兵,踌躇观望停止不前,让红军抓住了战机。解放后,一名曾经在川军服役期间参加驻守泸定桥的老兵,证实了这个说法。

红军泸定桥一战,彻底将川军一众高级将领彻底打醒,他们开始学习使用陈济堂和白崇禧对待红军的策略;尾随跟进,保持距离。在后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与四方面军会师,一路走来都是尾随不战远远观望,直到红军离开四川进入陕甘。

红军这场载入光辉史册的飞夺泸定桥之战,已经过去了80多年,虽然战斗规模很小,但这场战斗的意义却非常深远。它不仅挽救红军于危亡之际,更是展现红军刚强战斗意志的延续。至于国民党为什么没有炸毁泸定桥的疑问,相信能准确无误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历史。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979530481747153

作者:墨斗鱼说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