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堂弟,隐姓埋名十几年,结婚7年媳妇不知其真实身份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部中国的近代史,就是整个民族的血泪史,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同志先后失去了6位至亲,许多同族亲友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纷纷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全部的力量,乃至是自己的生命。
建国以后,毛主席已然成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受到了广泛的敬爱和尊重。毫不起眼的韶山走出了一位大人物,很多乡亲与有荣焉。眼见毛主席当了“大官”,于是有些亲戚便想上门要好处、讨官位,希望凭借这层关系走个后门。毛主席对这些要求向来是严词拒绝,他制定规矩,毛家人绝不能搞特权,更不能依仗他的声望胡作非为。
其实,毛主席的很多亲友都有着崇高的思想觉悟。很多人不知道,毛主席有个堂弟叫毛泽全,两人关系亲密,多有来往。早年时期,毛泽全为了隐瞒同堂哥的关系,甚至甘愿隐姓埋名,目的只是为了不沾毛主席的光。
毛泽全化名王勋,不想沾堂哥毛泽东的光
1909年,毛泽全出生于湖南韶山一户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毛家虽然开枝散叶不少,但在韶山却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整个家族中条件最好的还是安家在上屋场的毛顺生(毛泽东的父亲)一家。毛顺生年轻时当过兵,积攒下了不少军饷,他回到老家后,勤勤恳恳劳作,经商赚钱后买田置业,改善了家境。
因为毛顺生的努力,年幼的毛泽东才能进入私塾,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之后更是考入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继续求学。
毛泽全家庭条件一般,就连私塾也没上过几年,半大少年每天只能牧羊放牛,在田地里干些农活帮衬家庭。毛泽全很小的时候就崇拜住在上屋场的堂哥毛泽东,羡慕他渊博的知识和不同凡响的谈吐。毛泽东比毛泽全大16岁,几乎差了一代人,但年龄上的差距并不会阻隔兄弟二人的来往。相反,每次同堂哥聊天,毛泽全都非常高兴,因为他能听到很多新奇的事情。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社会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主义和理论,它们进入旧中国的大熔炉之中,被不断淬炼锻打,以期从中找到真金。
1925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养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他不仅是共产党的中央局委员,还在国民党一大中当选为候补中执委,属于国共两党都认可的青年才俊。
毛泽东这次回到湖南,表面上是为了养病,但他其实并没有闲下来。他四处走访农村,展开广泛的农村调查运动,就这样,小小的革命火种被带进了韶山冲。16岁的毛泽全看着堂哥风里来雨里去,他很快也对革命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农民运动中表现得极为积极。
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国民党右派丧心病狂的屠杀,几乎摧毁了整个中国革命的根基。毛泽东在外领导起义,很难回返家乡,刚刚18岁的毛泽全担起了韶山农民区委的通迅工作。
随着白色恐怖的蔓延,韶山的农民工作越来越难以进行。革命低潮来临,对于革命前途持悲观看法的人为数不少,他们有的心灰意冷退党不再参与革命活动,有的干脆叛变到国民党阵营。
毛泽全信仰很坚定,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没有丝毫动摇,他一边冒着风险搞通迅工作,一边盘算着离开韶山。毛泽全很仰慕自己的堂哥,希望能像他一样走到外界去闯一闯、看一看。
毛泽全没有读过几年书,人离乡贱,在那个年代,他能鼓起勇气离开家乡,想必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而堂哥毛泽东无疑给了他很大的激励。离开韶山以后,毛泽全先后辗转于南京和上海,经过几番周折之后,他最终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毛泽东听说有家乡的青年人不远千里来参加革命,表现得十分高兴。他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亲切接待了自己的亲友故旧们。见面后不久,毛泽东就立下了规矩:“你们来这里我很高兴,不过要钱没有,要官也没有,要是想干革命倒是欢迎的很!”
毛泽全几个年轻人听完很兴奋,对于钱财和官位丝毫不以为意,只要能干革命,他们就心满意足了。到了陕甘边区,毛泽全的思想进步很快,他在合作社当管理员,职位不高但工作却很重要,他勤勤恳恳,一不怨苦,二不嫌累。不久之后,毛泽全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来年春进入延安党校学习。
党校毕业以后,毛泽全被分配到了苏北,在新四军的兵站中当指导员。他这个名字与大名鼎鼎的毛泽东只有一字之差,为了不暴露身份,他毅然化名为王勋,跟延安方面也主动断了联络。
毛泽全不想沾毛主席的光,他只想凭自己的本事当好一个兵,在之后的十多年,他一直用王勋的名字从事革命工作,这种崇高的觉悟让人肃然起敬。
隐姓埋名十几年,妻子不知他的真实身份
到了苏北,毛泽全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他虽然没有领兵打仗的本事,但搞后勤却是一把好手。从兵站指导员到兵站站长,再到留守处主任,毛泽全一步一个脚印,全靠个人能力获得了组织上的信任和提拔。
陈毅曾任职新四军的军长,毛泽全与陈毅有过数面之缘,但陈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埋头做事,低调做人的后勤人才居然会是毛主席的堂弟。毛泽全在新四军度过了几年非常充实的时光,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他虽然不能带兵冲锋陷阵,但却可以在后方保障战士们的物资供给,这也算是另一种保家卫国的方式。
除了充实的工作,毛泽全还在这里邂逅了一生的挚爱。
国难当头,很多人投军抗敌,为保卫国家贡献绵薄之力。不少高校学生在毕业以后,纷纷弃笔从戎,年轻的上海姑娘徐寄萍就是其中之一。她怀着抗日救国的理想,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横跨危机重重的敌占区,在1941年的秋天抵达了苏北新四军的驻地。
这群女学生有知识、有信仰、有理想,让她们去前线扛枪自然是大材小用了,为了安全着想,徐寄萍几人被安排到了后方做后勤工作。徐寄萍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员,这种家庭背景让她在受教育方面没有落后于人。因为算得一手好账,徐寄萍就被分配到苏中二分区的供给部当会计,后来她表现优异被提拔成了股长,成了一名基层干部。
再后来部队编制调整,徐寄萍所在的苏中二分区同王勋所在一师二旅合并了,王勋担任供给部副部长,给年轻的徐寄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徐寄萍眼里,30多岁的王勋不善言辞,看起来是一副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似乎没有多少文化,但长期的军旅生涯让他有种迥异于常人的坚毅品性。
两人同属于后勤系统,彼此之间又是上下级关系,平时工作来往较多,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在那个年代,党员结婚成家并不只是自己的私事,它还需要征得组织的同意。
徐寄萍经过一番打听后才知道,原来王勋曾在延安党校学习过,他的背景清白,值得信任,属于根正苗红的工农分子。她自己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在读书期间就加入了学生协会,很早就接触进步思想,后来更是冒险参军,在信仰和理想上绝对忠诚于党。
两人的背景没有问题,彼此又都心生爱慕,于是在分区政委和司令员的撮合下正式结为革命夫妻,从此患难与共,走过了四十多载风雨之路。
结婚以后,王勋认为再向妻子隐瞒身份有些不妥,于是他便简单说出了自己的真名叫毛泽全。徐寄萍听后不以为意,认为没啥大不了的。在革命年代,出于工作和安全的需要,很多同志都有化名的习惯,有的人还拥有多个化名,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毕竟如果他真有问题,那么一定无法逃过组织的审查。
数次做客中南海,只留下了一张合影
建国以后,毛泽全调到了南京军区后勤部,继续从事自己擅长的后勤工作。在1950年夏天,毛泽全借着去北京开会的机会拜访了多年不见的堂兄毛泽东。两人上次相见还是1938年,一晃12年过去了。
毛主席紧紧握着毛泽全的手,上下打量了好一会儿才问道:“这么多年你去哪儿了?我一点消息都没收到。”
毛泽全笑着说道:“自从延安那一次见面后,我先去党校学习了一段时间,接着被分配到了苏北搞后勤工作,这些年我化名叫王勋,所以消息才断了。”
“好哇,好哇…”
听闻堂弟化名王勋低调干革命,毛主席满意地点头,看来毛泽全记住了他当年的话,没有打着他的名号出去招摇。
回忆了过往的经历后,毛主席开始拉起了家常,他看毛泽全年纪也不小了,于是便询问成家了没有。毛泽全一五一十地回答,他表示已经跟知识分子出身的徐寄萍结婚七八年了,如今有了三个女儿,家庭很是和睦。
毛主席一边听一边颔首表示赞许,他表示知识分子很好,工农分子和进步知识分子,两个阶级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工农分子要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知识分子也要向工农同志学习,在劳动中改造和完善世界观。
回家之后,他告诉妻子自己这趟去北京见到了堂哥毛泽东。徐寄萍起初还以为丈夫说了胡话,可后面铁一般的事实摆在面前,容不得她不相信。
徐寄萍是真没想到,跟自己结婚七八年的丈夫竟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堂弟,这种身份上的转变让她一时不敢相信。毛泽全耐心解释了一遍,徐寄萍才明白了丈夫的良苦用心。她不为丈夫的真实身份而沾沾自喜,反而为他的高尚风范而自豪。
毛泽全回到南京后不久,上级调派他去总后勤部的军需生产部工作,于是毛泽全举家迁往北京。1952年秋,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处宴请韶山来的亲戚故旧,毛泽全一家受邀作陪。车子驶进丰泽园之后,徐寄萍莫名紧张起来,毛泽全从旁安慰,向她表示毛主席为人很随和。
双方一见面,毛主席就笑着打趣道:“泽全,你好大一家子哟!”毛主席的热情招呼冲淡了场中的紧张气氛,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逐渐活络起来了。毛主席详细了解了徐寄萍的家庭情况,当知道她的两个妹妹是解放前入党的地下党员时,连连表示赞赏:“好!你们是革命家庭嘞,有功啊!”
预想中的局促不安没有出现,现场反倒是一片其乐融融,毛泽全5岁大的女儿还鼓起勇气给大家跳舞,毛主席和众人在旁跟着节拍鼓掌。
毛主席生活朴素,即便是招待客人也从不铺张浪费,饭桌上摆着地道的湖南菜,大家吃得有滋有味。席间,有韶山的乡亲想请毛主席写个条子帮忙介绍工作,毛主席听后脸色严肃了起来:“大家来北京看一看我是欢迎的,但是一次不能来太多,不然我负担不起。你们如果生活有困难,我可以个人接济一点,但要是想安排工作,那我就办不到了。”
毛主席从来不占公家便宜,每次老家的亲戚来访,他都是自掏腰包来接待,但他的稿费毕竟有限,一年的确接待不了太多人。毛主席曾拿出自己的稿费接济老家的师长,但却丝毫不肯松口帮忙安排工作。他以身作则,坚决不开以权谋私的口子。
来到北京以后,毛泽全一家多次做客中南海,但毛泽全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谋权谋利,他始终在合适的岗位上默默奉献。除了严于律己之外,毛泽全对于子女的教育同样严格:“人要想进步,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几个孩子得以健康成长,传承了父辈优秀的革命精神。
毛主席并没有给懂事的堂弟任何关照,只是在一次见面后,大家一起照了张相,留下了一张宝贵的合影。
也许毛主席给堂弟毛泽全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那些无形的精神财富,而这些宝贵的精神需要我们所有人去认真学习和传承。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063183149620949
作者:墨斗鱼说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