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为何急于停战?美军用大数据得出结论:无法战胜志愿军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1953年7月27日,美国远东盟军司令官克拉克在得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指示后,终于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经历了两年多的朝鲜战争就此结束。战后的东西方政要、历史学者和军事专家都产生过一个疑问:为什么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会与贫穷落后的中国"握手言和?"是什么原因让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心甘情愿接受《停战协定》?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朝鲜战场军事态势和东西方阵营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朝鲜战争 中美军事武装呈胶着状态 向美国民众承诺"结束战争"的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意日轴心国宣布投降后彻底结束,没有被战火波及的美国当仁不让成为了世界的头号霸主。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控制了欧洲、亚洲和中东大部。与此同时裁减军队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实施当中,到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1000多万武装力量最后只留下包括海空军在内的不到200万。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军于9月登陆朝鲜仁川,以军事手段全面干涉朝鲜内政。中国政府为正义出兵朝鲜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展开了为期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美国白宫和远东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的狂妄,对来自智库"中国军队将出兵入朝"的提醒视为一种荒谬的推测。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的指挥下,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至11月5日战役结束,歼灭联合国军1.5万余人,敌军从鸭绿江畔一路溃败至清川江南岸。远东情报部门向麦克阿瑟提交的最新情报显示:中国军队已经入朝。

自以为是的麦克阿瑟坚持相信这只是一少部分中国军队,固执地认为:中国没有胆敢与美国军队作战的决心。随着第二次战役在两天后的11月7日再次打响,到12月24日战役结束,联合国军在东西两线遭遇中国军队的强大反击损失惨重,3.6万人被歼,其中包括24000多美军。这一棒将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彻底打蒙,在给美国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电报中,他沮丧地说:"大量的中国军队已经出现在朝鲜战场,形势变得黯然而迷茫……

从1950年12月31日第三次战役开始一直到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战役结束,接替了麦克阿瑟的李奇微不断利用军事装备的明显优势展开对中朝军队的进攻作战,效果并不令美国白宫满意。

在近六个半月进攻与反击的持续交战中,中朝与联合国军双方互有伤亡,朝鲜战场局势完全没有呈现出胜败之分的显著变化。进入1952年美国大选之年,中美双方在朝鲜战场上的态势越发朝着胶着方向发展。

而此时美国国内民意与舆论就眼前并不明朗的朝鲜战争趋势,表现出对杜鲁门执政能力的强烈不满,于是有军方经历与背景的艾森豪威尔在竞选中对选民许以"会在第一时间努力结束韩战"的承诺,成为呼声最高的竞选人。

在众多财团、企业家协会组织和选民的支持拥护下,他以55.5%超过半数选票如愿以偿当选为美国第34届总统,但是他的承诺在入主白宫后化为云烟,他以美国惯有的恫吓与大棒手段开始寻找在远东朝鲜战场的突破。而最终受到苏联对中国强力支援之下和美国军方提供的综合评估报告分析的影响,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苏联表态支持中国正义之战 美国军方实战数据结论:韩战胜利无望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当上总统之后,于1952年12月2日急急忙忙就飞往朝鲜视察。他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飞往朝鲜,并非是去结束这场战争,而是相反要为扩大战争规模做准备。

作为二战时期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官的艾森豪威尔,在他军旅生涯中与对手作战始终信奉两个根深蒂固的信条:1、将对手彻底打倒;2、如果做不到第一条,就与对手罢兵言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意作战中,他指挥的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开始,一路打到德国柏林,期间除了德军实施过一次"回光返照"的阿登森林反击,拖延了盟军进攻速度之外,盟军始终掌握着战争全局的主动权,直至与苏军东西两线夹击攻占柏林。

在朝鲜战场美军遇到的顽强抵抗且连连落败,从视军人荣誉为生命且傲慢至极的艾森豪威尔内心来说,是无法容忍的。此行他就是要与新上任的联合国军最高指挥官克拉克商议,对中朝军队扩大进攻作战的可行性到底有无胜利的把握,这需要远东盟军能为他提供充分翔实的实战数据报告加以分析。

艾森豪威尔选择在中美刚刚结束了上甘岭战役这个时候到朝鲜,让他的老同学范弗利特心神不安,以6万军力数百门重炮、上百辆坦克和数以千架次的航空轰炸机轰炸,以超饱和的"范弗利特弹药量"在3.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不仅一无所获,还损失了17000多士兵,这不能不让范弗利特心有余悸。

果然,当看到范弗利特时艾森豪威尔面沉似水阴冷着脸礼貌性地打了个招呼,这与他看到克拉克时洋溢着微笑的模样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范弗利特知道自己的军旅生涯完了,他的担心在两个月以后得到证实,被召唤回国的范弗利特脱下军装被要求离开美国军界。

三天时间里,艾森豪威尔专门听取了克拉克关于"三角形山战斗(我方称之为上甘岭战役)"所有细节的详尽汇报,并亲自翻阅了战争以来所有战斗的军事资料,听完汇报看完资料的艾森豪威尔已经没有了来时的踌躇满志,如果要想战胜中国军队,那么美国需要重新结集二战时的军事实力,打一场将美国全部陷入战争的战争。

可是以美国政府的傲慢和他本人顽固性偏见,是绝不愿意以平等的方式握手言和,就是和谈他也自以为是地认为需要一种"体面",美国人的体面。

临回国时要求克拉克以书面形式提供朝鲜战场军事态势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实战性数据报告,他需要美国政府未来在远东地区扩大战争时,有一份能说服国会和美国民众且无懈可击的评估报告,同时也作为对未来是战是和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已经揣测出艾森豪威尔势必要赢得未来朝鲜战争胜利的决心,克拉克手下作战将领与参谋人员制订出一份旨在"以两栖登陆作战形式攻取平壤至元山一线"的作战计划,这就是后来没有得到实施的《8—52作战计划》。

对这个计划美军高层都充满信心,因为登陆作战对美军而言,是二战中最为得意的经典战法。从诺曼底、北非、西西里到太平洋战场日军占领的诸多岛屿,美军实施的登陆作战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在进攻计划之前,艾森豪威尔为了检验中国军队在两年多的朝鲜战争中是否已经出现衰退现象和武器装备是否有新的变化,指示克拉克专门组织美军策划发动一次进攻作战,这就是1953年1月的丁字山战斗。

1953年1月20日,美军第7师一个榴弹炮营开始对我方阵地发起炮击,1月24日,美军第58轰炸机航空兵对我军不间断的进行了空中轰炸。在正面战场上的是我志愿军新入朝参战的第23军67师201团的一个陆军排。

23军已经全部换装为苏式装备,单兵轻武器火力丝毫也不逊于美军单兵装备,在战斗打响之前,驻守志愿军士兵已经将丁字山30多平米的山头主阵地的坑道堑壕,全部做了最大程度的安全防护,当美军实施炮击和空中轰炸时,我军全部撤入坑道躲避敌军炮火,当美军发起进攻时,战士们就进入主阵地对进攻敌军进行阻击杀伤。

1月25日美军组织一个营的作战部队,对我阵地发起进攻,虽然美军拥有强大的炮火优势和空中优势,但在志愿军有效打击下,最终以伤亡150余人的代价撤出战斗,而我军仅伤亡11人坚守住了主阵地。这场规模不大但意义巨大的丁字山战斗,其结果对艾森豪威尔来说即不可思议又深感悲哀。

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一个营攻占不了中国军队一个排防守的阵地,这在二战中与实力相等的德国军队作战时也是极少能发生的事情,却在朝鲜多个战场出现过多次。从战斗结果来看,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依然保持在高昂的状态,其战斗力的表现与其作战装备更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只能说明,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已经产生了积极作用。如果扩大和升级这场战争,其结果极有可能变成苏联取代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这个结果是美国无法接受的。

艾森豪威尔兑现"结束朝鲜战争"竞选承诺的背后因素

有三个重要原因让艾森豪威尔下了结束朝鲜战争的最后决心。

1、苏联援助的因素:美苏形成同盟关系始于苏德战争爆发时期止于1945年轴心国投降以后。1939年二战爆发,美国总统罗斯福敏锐地觉察到轴心国正在通过战争达到霸占世界的目的,这直接威胁到美国切身利益和国家安全,与这种威胁相比,苏联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结果要温和许多。

两国摈弃前嫌自然而然走上共同抵御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之路,历经四年卫国战争的苏联,在大反攻中不仅将德国法西斯赶出苏联领土,而且一路乘胜追击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1945年轴心国投降后,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让美英对未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发展趋势忧心忡忡。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公开演说时宣称:"一条横贯欧洲的铁幕已经落下。"从这一刻起,"铁幕"一词两大阵营的对立开始趋于公开化。

当1950年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出兵朝鲜的伟大壮举,给此前一直焦虑不安的苏联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因为,苏联并没有做好用军事手段直接干预朝鲜战局的准备,如果不能出兵援助朝鲜,刚刚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就会受此影响而出现惧怕西方的不利声音。

中国的抗美援朝无疑是为苏联老大哥的荣誉免受非议摆脱了尴尬境地,为此,斯大林在对中国军事援助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这就给美国在朝鲜战场上采取的的军事行动造成了极大危害,可以说没有苏联在军事上的鼎力相助,朝鲜战争的局面绝不可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形成胶着状态;

反过来如果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直接参战,不光是朝鲜将陷落西方之手,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将会大大下降,甚至给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带来无法预估的危害。正是因为苏联政府对中国的大力援助,让艾森豪威尔对进一步扩大战争有所顾忌。这是美国停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2、美国战略中心的因素:遏制苏联一直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最高战略任务。无论从政治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这个重心始终放在第一位。美国一直将朝鲜战争控制在局部战争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并非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第一战略对手。

二战结束后的欧洲,苏联在东德与西方形成的对峙局面,是美英等西方势力最为关注的战略重心。面对虎视眈眈的苏联,让美国更是让欧洲各国忧患重重,他们不仅要防止可能发生的苏联人军事侵入,更要遏制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进攻。能与苏联形成势均力敌的军事对抗,除了美国以外,任何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在内都将被碾压。

所以,朝鲜战争爆发后,欧洲人都认为那个遥远的东北亚半岛国家的命运与他们并不相干。在朝鲜战争五次战役中,联合国军在朝鲜的兵力出现严重不足之时,欧洲国家都拒绝再向朝鲜继续增兵,那就是进一步表明欧洲战略重心位置的重要性。

斯大林希望朝鲜战争能够缓解苏联在欧洲的压力,并且随着朝鲜战争进一步升级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欧洲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因此向美国施加一定的政治影响。当艾森豪威尔动了准备继续扩大朝鲜战争规模的念头,除了得到美国军方鹰派好战分子的积极响应,受欧洲盟友和国内反战情绪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不得不从国际政治角度考虑,最终得出结束朝鲜战争是最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结论。

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扩大的朝鲜战争,会让美国迷失方向,为了并不重要的朝鲜半岛投入庞大的战争储备,完全是"一笔赔本买卖,"其结果可能会让苏联"渔翁得利。"这充分将美国"无利不起早"的国家本性暴露无遗。

3、中国军人战斗意志的因素:这个因素在美国战后陆续解密的档案中都有记载。美国对中国军人的深刻认识都来自于韩战的全部经过,在美国军方普遍认为,中国陆军是一支只有苏联军队可以抗衡的坚强武装力量。

从朝鲜战争每一场优势并不对等的作战中,中国军队所表现出的战力,不仅让联合国军感到"如遇天人"般的震撼,更多时候会对黑夜降临后瑟瑟发抖的恐惧。对此,麦克阿瑟、李奇微和范弗利特等美军高级军官们都有过详细的描述。这也从朝鲜战场的黄草岭、松骨峰、长津湖、上甘岭和铁原、汉江、华川等每一场较量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顽强战斗意志的卓越表现,让不可一世的美军从此印象深刻。

艾森豪威尔将上述因素结合军方提供的实战性数据,最终决定与中朝签订《停战协议》。然而,南朝鲜李承晩对美国结束战争的决定暴跳如雷,单方面开始制造停战障碍,就地解散了我方战俘27000多人。

对李承晩蓄意破坏和谈的行径,毛泽东指示志司不要着急签订停战协议,先给予南朝鲜军沉重打击,以示惩戒。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金城战役就此拉开序幕。而美国人也想借此机会来窥探中国军队的弹药、物资等其他装备和火力强度及持续时间的补给情况。

1953年7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集结了21、24、54、60、67和68六个军分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向金城方向南朝鲜军首都师、第 3、 5、6、 7、8、 9和 11 师发起攻击,遭遇中国军队的突然打击,南朝鲜军多地防线被突破,李承晩向美国紧急求助,可笑的是美国人只给李承晩的军队派了一个营的兵力,象征性的溜达了一圈就撤了,李承晩大骂:"我们被美国人出卖了。"4天的金城战役,中国军队收复失地160平方公里,歼灭南朝鲜军53000余人。

美国军方战地观察小组通过观察这次金城战役,发现中国军队炮火猛烈炮弹充足,在短短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向南朝鲜防线阵地发射炮弹近2000吨。部队突击力量凶猛士气高涨,粮食服装给养补充及时有序,由此可以推断中国军队的战力正在进一步加强。最终给出"中国军队当前作战能力较之1951年之前的各大战役和三角形地区战斗时期有明显提高"的结论。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签订,朝鲜战争结束。作为联合国军司令官的克拉克将军在签字后,对在场的记者说:我很痛苦,因为我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在胜利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将军。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510519671798664

作者:墨斗鱼说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