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换装苏械,美军顿感压力:你们和谈没有诚意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1949年10月1日,中国解放战争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宣告取得了最终胜利。此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拥有超过500万正规力量,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是此时这支正规的人民武装所使用的武器却是五花八门的“万国造”。

据各大野战军统计上来的武器装备数据,有超过13种口径不一的单兵枪械,日式、美式、苏式和本土生产的中正式、晋式等等无奇不有,这些不同制式的武器装备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发挥出令世人赞叹不已的奇效,因为武器口径不同弹药使用也不同,也给我军后勤保障工作造成了巨大压力。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统一的制式军事装备在战争时期弹药和配件都能够便于交叉使用,这对后勤保障工作更统一、更便捷、更简单,而对于像志愿军这种不可兼容的“万国造”武器使用状况来说,后勤保障的复杂性多样性就不可避免,也势必会影响到战场杀伤力的效能。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从10月25日——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个半月之内连续发动了三次针对联合国军的大规模反击作战,都取得了战役胜利,就是依靠着手中的落后的“万国造”武器,志愿军在这三次战役中歼灭联合国军70000多人,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美军和其他联合国军却在志愿军的打击下,一路溃败至三八线以南,但是这三次战役也充分暴露出我军没有形成统一制式武器的软肋。

在中国志愿军出兵之前,中央就已经开始与苏联接洽商讨军事援助的问题,斯大林答应负责承担中国地面部队的空中掩护和提供部分军事装备供应。

当志愿军马上就要出兵之时,斯大林却借口空军没有准备好无法兑现空中掩护的承诺,而答应的轻武器装备如约在1951年初交付,也就是说在入朝作战的三次战役中,苏联的援助并没有对战役起到作用。

对中国能出兵援助朝鲜,斯大林内心是感到欣慰的,甚至有些感动。有文章曾说为此斯大林还留下了眼泪,对这种说法笔者多少有些怀疑,因为对这位铁腕政治人物而言,在抗击德国侵略的卫国战争时期也没有有关他流泪的传闻。

虽然中国出兵朝鲜让他心神安宁了许多,但是对战争的结果他一直是心存疑虑,毕竟对美国的综合实力他有切身体会,苏联能取得卫国战争和大反攻的胜利,美国的军事援助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所以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仅限于轻武器装备,像飞机、坦克和重型火炮这些重型装备的援助,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1951年第五次战役结束以后,中国志愿军已经完全巩固了三八线防御阵地,斯大林才对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表现出极大的认可,从那时开始对中国的军事援助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志愿军换装苏式装备“以打促谈”为作战目标 战力提升让美韩代表直指中朝:“没有和谈诚意”

在第四、五两次战役中,担任志愿军主力的部队是换装了苏制装备的第三兵团、第十九兵团和已休整结束的第九兵团,虽然说是换装了苏械,也只是部分的单兵武器装备,并没有能形成强大火力的重型火炮和装甲装备。

从1951年1月25日到6月10日,在为期四个半月的持续作战中,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和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信心十足地认为,依靠强大的机械化机动能力,只要取得快速突破就能够在围追堵截的机动作战中歼灭中朝联军的主力部队,从而彻底扭转朝鲜不利战局。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机械化的快速反击加上空降堵截,都被志愿军一一击破,使围歼志愿军和人民军主力的计划流产。这得益于志愿军苏制单兵武器发挥的作用,也由此看出没有重型火力装备的被动性问题。

经过五次战役之后的双方开始进入相持阶段,从李奇微提供的朝鲜军事态势分析报告中,美国杜鲁门政府认为可以有限度地与中朝接触来判定停战可行性评估,同时可以对联合国军进行补充,中朝也借此机会进行补充和轮战换防,这个阶段中国志愿军更换了大批苏制装备。

美国的假和谈嘴脸随着绞杀战和秋季攻势的开始暴露无遗,在反反复复的拼杀中,双方再也没有深入过对方的纵深,围绕着三八线的地面作战和敌人在后方不断加大的空袭行动,志愿军在稳固地面防御的同时,在后方运输线形成了高炮火力网和已经入朝参战的中苏空军建立了“米格走廊”安全区。

这样的胶着态势一直到1952年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范弗利特对眼前的相持作战即郁闷又懊恼,终于按耐不住想对志愿军防守的上甘岭地区发动一次能改变现状的攻势。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在43天的战役中,志愿军以喀秋莎火箭炮和重型火炮组织了多次覆盖打击,歼灭大量美韩联军的有生力量,战役结束,美韩联军伤亡17000余人,战后美军惊呼:志愿军火力之猛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志愿军充分将苏式装备发挥到极致的一次作战,是发生在1952年年底才入朝的16军的首战。16军轮战入朝时,是完全按照苏军陆战部队的全装备来配置,不仅班排配置与苏军一致,包括重炮数量和装甲部队设置都完全与苏军相同,坦克部队装配的重型坦克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

进入1953年,志愿军358团在马踏里西山作战中,以两个营的兵力,正面硬刚美军陆战一师一个加强团的进攻,最后以不到200人伤亡的代价,创下歼敌1600余人的辉煌战绩。

取得这次决定性胜利的重要原因,就是在科学合理的技战术安排上,充分发挥了苏式武器火力猛的强大优势。在经过此战之后双方谈判时,美韩代表“义正言辞”提出抗议,他们认为志愿军将装备如此优良的军队布置在战斗前线,缺乏谈判诚意。

1953年7月在停战谈判签字之前,第16军奉命攻取美军一个连控制的527.7高地, 16军军长用牛刀杀鸡的气势调集80多门火炮向对面敌军阵地直接轰击,仅五分钟之内就让敌军全面丧失了战斗力,一小时内全歼敌军。

紧接着16军又调转炮口对荷兰军队防守的高地,连续打出几个急速射击,敌军伤亡惨重,志愿军不到两小时全歼敌军三个连。16军军长还不过瘾,正在继续寻找目标时,接到志司停止作战的命令,原来板门店传来美军同意签字的消息。

1953年7月27日,美韩代表终于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两年零九个月与世界头号强敌的艰苦作战,终于取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朝鲜人民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也为祖国赢得了长治久安的安全环境。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323792199870959

作者:墨斗鱼说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