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共有多少国军起义?复叛和逃亡情况,致传统数字并不精确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1946年5月29日,隶属于滇军第60军的第184师在四野名将韩先楚的围攻下,不得不在海城宣布阵前起义,而实际上,真正参加海城起义的只有潘朔端少将率领的该师师部加第552团2700余人,另外两个团第550团、第551团分别在鞍山和大石桥被歼。然而在辽沈战役的锦州攻坚战中,我们可以在守敌范汉杰手下七个师的作战序列中,又发现了这个第184师的番号,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廖运周剧照)

因为1946年还是东北我军形势比较被动的时期,第184师起义属于无奈之举,在韩先楚的部队攻击海城外围之前,潘朔端还曾经企图坚守,甚至枪毙了两个作战不利的连长,直到发现大势已去并且援兵新一军不能按时到达,才决定不再打下去。即便是这2700余人的起义部队,最后也有1300人逃亡,成为第184师其后两次重建的基础(期间再次被歼),锦州战役中被消灭的,已经是第二次重建的184师。

同样,在解放战争后期于长沙起义的陈明仁第一兵团,由于为了保密并没有事先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起义之后在白崇禧的拉拢和诱骗下,第100军等部队大部逃往衡阳,70000多人的起义部队叛变了近40000人,白崇禧以这些叛军为基干重建了黄杰第一兵团。而陈明仁的起义部队虽然被授予了四野第21兵团的番号,但实际兵力已经有限,后来不得不缩编为第55军。

在解放战争初期举行起义的高树勋部队、郝鹏举部队等等,都发生过一部或者大部“复叛”的情况,主要就是因为当时战争形势并不明朗,一些被迫的起义官兵仍然心存侥幸,认为蒋军还是战场优势。这跟淮海战役中张克侠、何基沣的率领的第三绥靖区23000余人起义,以及廖运周率第85军第110师5500余人起义有本质的不同,这样的起义部队都被整建制编入了三野和二野。

所以,在解放战争中蒋军起义的数量,是很难精准统计的,根据1950年7月我军总部公布的《解放战争四年综合战绩》显示,从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国民党军队起义数量为846950人,接受改编数量293030人,投诚数量为633510人.。其中特别把起义和接受改编的敌军数量合计为114万余人,这是大有讲究的,因为界定确实起来比较困难,另外,考虑到前述复叛情况,大约85万人的起义数量也肯定不太精确。

比如盘踞华北的傅作义军事集团,除去被消灭的部队外,共有31万余人未经战斗即被东野和华北军区部队解决,其中北平守军25万余人定性为“和平改编”。尽管傅作义被称为起义将领,但实际上这25万人并不是主动起义,而是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根据《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在傅作义的命令下开出城外接受改编的,尤其是当中的16万中央军嫡系部队,根本没有起义的念头。

也因此,北平守军并没有保留原部队番号,而是开出城外以师为单位改编为四野的各独立师,当时傅作义所辖残余部队中,共有后勤机关人员6万人和作战部队19万人,四野授予了25个独立师的番号进行改编和改造,不过由于蒋军的空额问题和期间出现的逃亡情况,实际拨归四野改编的共有197000余人。其中的青年军第205师和94军第5师由于特别顽固,最后被拆散了编制分散补充到各部队。

因此傅作义在北平的这20万兵,属于一个特殊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和平改编”,严格来说并不属于起义的范畴,而在北平和平解放后,经过傅作义做工作,留在绥远的6万多部队在董其武等人的率领下起义,并被整建制改编为第23兵团,这才是真正的起义部队。所以说,傅作义剩余的31万人马,最后结局也是分为两种情况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情况复杂的战场上,“投诚”和“起义”也比较难于界定的问题,理论上说,起义是在我军没有发动总攻之前而主动宣布倒戈的,这样的部队基本会允许保留建制和武器,经过改造后编入我军。而投诚是在军事实际威胁下放下武器的行为,要先缴枪然后再集中整训,淘汰不合格者后,最后分别补入我军部队,原部队番号也肯定不复存在。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野战军都有界定起义和投诚之区别的权力,比如沈阳解放时,大批蒋军纷纷主动联系东北野战军各部队,要求举行起义。而实际上是有的被确定为起义、有的被确定为投诚,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在解放军战士已经冲进指挥部的情况下,还在嚷嚷着他正在联系起义,最后按被俘处理了,关押到1953年才予以释放。

真正大规模的整建制起义,都发生在解放军摧枯拉朽一般横扫残敌的战争末期,比如二野在进军大西南期间,蒋军共有五个兵团在1949年底左右宣布起义,分别是朱鼎卿第三兵团30000余人、裴昌会第七兵团60000余人、罗广文第十五兵团60000余人、陈克非第二十兵团30000多人、郭汝瑰第二十二兵团30000余人。而胡宗南嫡系李振第十八兵团50000余人只能算“投诚”,那是打不过逃不掉以后的无奈之举。

根据第二野战军的统计,西南战役中实际按起义对待的部队数量为401660人(含川军各起义部队),加上之前淮海战役起义的28500人、平津战役起义的60000余人、辽沈战役中长春起义的第60军26000余人、渡江战役以后的数万人、西北战场的数万人,真正属于起义范畴的蒋军,在解放战争后期约在70万人左右。并且这一时期的起义,除陈明仁兵团外,基本没有出现反复的情况,毕竟已经是大势所趋。

不能盲目地用起义、投诚和改编的总数字来混淆视听,什么180万、177万等数字,都并非纯粹的蒋军起义数量,比如我军补充的大量“解放战士”,主要是投降和投诚的俘虏,这个数量为280万人,并不属于起义范畴。解放战争基本结束时,人民解放军当时共编有70个军的建制,其中有10个军是由蒋军起义部队组成,另外4个军由起义部队和原来我军合编而成。

以每个军40000人计(只多不少),也不过50万人左右,当然,在整编和改造过程中有一定的裁汰和逃亡。

(郑洞国剧照)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那就是在解放战争中各野战军接受敌人起义、投降和投诚的总数量,这个数字是各野战军分别统计上报的,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分别是第一野战军15.93万人、 第二野战军72.28万人、 第三野战军11.85万人、 第四野战军51.26万人,在不包括剿匪作战的情况下,上述总计151.32万人,去掉《解放战争四年综合战绩》中所列改编的293030人、投诚的633510人,可以得出纯粹起义数字:586660人,也就是60万人左右。

那么再加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华南游击队的此类战果,以及海空军方面的少量起义人员,蒋军起义部队确实也就在在70万人左右,其他放下武器的部队只能归入投诚、投降或者接受和平改编的范畴,而非主动起义行为。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680208532416854

作者:东北行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