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美军陆战第1师竟有25000兵力?好像都知道,其实全错了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1937年挑起“卢沟桥事变”的那伙鬼子,番号是“驻屯军混成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两个直接肇事元凶分别是中队长清水节郎和大队长一木清直。1942年鬼子一木从少佐混成了大佐,被调往太平洋战场当炮灰,8月间率领一个支队舞舞扎扎登陆瓜岛,结果分分钟被全歼,一木大佐也被坦克碾成了肉泥,而消灭这支日军的,正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同一时期,粟裕将军率领的新四军第1师正在苏北大破日伪,谁也不曾料到,这两个精锐师八年以后会在朝鲜战场上狭路相逢。

因为志愿军第九兵团所属的第20军,其前身正是坚持抗战的新四军第1师,后来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和第三野战军第20军。而谈起志愿军的对手陆战1师,首先要了解,美国军队的海军陆战队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它是一个独立的“军种”,而非从属海军的一个“兵种”,所以这个军种组建正规作战师的时间较晚(有团级单位倒是很早),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番号也能够知道,陆战第1师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第一个两栖作战师,它组建于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的1941年2月1日。

负责两栖作战的特殊任务,使海军陆战队这个军种的内部情况也比较特殊,它平时执行海军的条令和制度,战时则由美国海军部长指派给各大舰队指挥和使用,其军衔也跟海军配套,比如长津湖战役中时任师长的奥利弗·普雷因斯·史密斯,军衔就是“海军少将”。史密斯二战期间曾任该师陆战第5团团长,1948年升任海军陆战队副司令兼参谋长,朝鲜战争爆发后才转任陆战1师师长。


(这张长脸挺像史密斯)


作为两栖作战部队,陆战1师的重装备比如坦克、装甲车、重炮的数量,其实略少于陆军的机械化师和装甲师等重装部队,毕竟得考虑船舶的装载和运输能力。然而由于军队规模不大且性质特殊,招兵可以精挑细选,再加之在太平洋战场上战绩不俗,所以陆战1师官兵的素质和心气,其实是要高于普通的美国陆军部队,确实得算美军的一流部队。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战争巨制《长津湖》在内的几乎所有军事相关作品,都给出了这样的兵力描述: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役中拥兵达到25000余人。可是作为资深军迷,对部队的编制、番号和兵力是极度敏感的,心中的疑惑是:陆战1师当时只下辖三个陆战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怎么可能有高达25000人的作战兵力?

一、朝鲜战争初期美军师级单位编制人数的变化。

有两个军事常识大家一定要了解,第一,任何一支建制部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编制和额定兵员未必是一致的,因为军事科技在进步,同时各国武装力量也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编制和装备的调整。比如陆战1师在1942年投入瓜岛战役时,总兵力只有16000余人,而现如今在常备状态下,满员状态约为19000至20000人。第二,在战争期间由于战损未必得到及时补充,绝大多数部队绝大多数时间都不能达到满员标准,额定兵员数很多时候都是理论上的。

因此,研究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役期间的部队编制和兵力数字,照搬二战时期或者是如今美军的相关资料,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军队的员额在国会的监督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减,许多陆军师都不满编,而朝鲜战争的猝然爆发,又使美军仓促之间来不及进行战争动员,就匆匆将一些部队投放战场,所以在1950年的时候,美军部队中其实充斥着大量的韩国士兵。


(陆战1师登陆作战)


截至1950年9月30日,美国陆军在朝鲜战场各师的兵力详细情况如下:第1骑兵师:13859人(其中韩国人2961个),第24步兵师:15591人(其中韩国人3606个),第2步兵师:14122人(其中韩国人2756个),第25步兵师:14617人(其中韩国人3230个),第7步兵师:15865人(其中韩国人7975个)。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美军作战师,真正的“美国大兵”不过万人左右,比如原驻日本的第7步兵师,该师编制人数是18324人,但是在战后缺编极为严重,实际兵员只有9140人,满编率不足50%!

到1950年底,随着美军预备役兵员的动员和补充到位,各作战师的兵力有所恢复,以陆军步兵第7师为例(与陆战1师同属东线第十军),全师总兵力实有22795人,其中美国兵16001人(本土紧急补充了7089人),另有韩国人6794个。也就是说,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师级作战部队,额定编制基本在16000到18000人之间,之所以出现20000人以上的情况,主要是战时临时加强了一些配属部队,以及编入了一些韩军士兵作为辅助力量。


(陆战1师在巷战中)


陆战1师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众所周知,海军陆战队是美国总统不需要通过国会,就可以调动使用的正规军,虽然不是什么“特种部队”(居然真有人这么写),但确确实实属于美军的“快速反应部队”。既然是保持战备的快反部队,所以二战结束后,作为陆战队精锐力量和心肝宝贝的陆战1师并没有受到大裁军的影响,仍然维持着18000余人的满编状态,驻扎于美国加利弗尼亚州的彭德尔顿兵营。

朝鲜战争爆发后,从日本驰援的两个美军步兵师第一时间被揍得稀里哗啦,麦克阿瑟拼命向华盛顿请求援兵,于是杜鲁门总统自然而然首先调用了陆战1师。该师还假模假样在彭德尔顿兵营进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阅兵结束后全师18000余人直接登船,分批开赴朝鲜战场。其中先头部队陆战第7团最早抵达了“釜山防御圈”,与其他支援部队组成了暂编陆战旅投入作战。

及至陆战1师全师到达战场后,即被麦克阿瑟编入第十军准备实施仁川登陆,该师同时得到了一些后勤单位、勤务单位和支援单位的加强(要理解满编和战时状态的区别)。1950年9月15日在仁川遂行登陆作战时,全师兵员共计24124人。并且编成内韩军士兵很少,因为陆战1师参战时就是基本满编状态。


(麦克阿瑟不太像)


二、美第十军登陆元山后陆战1师的战斗序列。

为实施仁川登陆而新建的美第十军,最初下辖陆战1师、步兵第7师、特种兵旅、韩军第17团和陆战团及其他辅助部队,共约70000余人。在西海岸仁川的冒险成功以后,麦克阿瑟大脑习惯性短路,10月下旬再把陆战1师和步兵第7师重新集结装上船,海运到朝鲜东海岸的元山港又玩了次两栖登陆,此间第十军战斗序列进行了重组,然后一路疯狂北犯。

尽管陆战1师在仁川登陆战役之前,增加了6000余人的配属部队,但其核心作战力量并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三个陆战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而且在仁川登陆战役期间,陆战1师伤亡轻微(伤亡数百人),所以在元山重新登陆时,其战斗序列和总兵力变化其实不大:


(陆战1师在东线战场)


师长是奥利弗·史密斯(Major General Oliver Smith)海军少将,四个主要作战单位分别是陆战步兵第1团、陆战步兵第5团、陆战步兵第7团、陆战第11团(师属炮兵团),这三个陆战步兵团长分别是:第1团团长刘易斯·普勒上校(Col. Lewis Puller)、第5团团长雷蒙德·默里中校(Lt. Col. Raymond Murray)、第7团团长霍默·利兹伯格上校(Col. Homer Litzenberg)。其中每个陆战步兵团下辖三个营,陆战炮兵团则下辖四个炮兵营。

美军的强项在于战斗支援部队和战时加强单位,因此陆战1师师部直辖的部队数量非常庞大,其中独立的营级单位就有十一个:第1坦克营、第1两栖坦克营、第1两栖装甲车营、第1陆战工程营、第1海岸营、第1陆战信号营、第1摩托化运输营、第17摩托化运输营、第1军械营、第1维护营、第1医护营。独立的连级单位有两个:第1两栖侦察连、第1宪兵连,另有第1特种空降排等两个独立排级单位,直属部队的番号远远多于一线作战单位。

(陆战队员)


朝鲜战争初期,一个美军的步兵连编制有200余人(比如陆战第7团C连满编209人),一个步兵营(辖三个步兵连加一个机炮连)编制有900余人,陆战1师的一个陆战步兵团下辖三个营,加上团部人员后满编在3300人以上。而陆战第11团下辖四个炮兵营,兵力也在3000人左右,所以陆战1师核心作战单位为四个团十三个营,总兵力约在13000余人,其他皆为师直属部队和战时加强的支援分队。

至于师部直辖的各独立特种兵科营,普遍兵力在700到800人左右,略低于一线作战营,比如第1坦克营的额定编制即为677人(军官军士39人和士兵638人,坦克营兵员较少),尽管其他各营准确数字有多有少,但是平均下来差不多就是这个数。所以陆战1师十二个独立营(把独立连、排合算成为一个营)的总兵力在10000人左右,再加上师部机关和警卫部队等杂七杂八的人员共11000余人的样子,这两大部分,就是陆战1师兵员数量的实际构成。

(仁川和元山的位置)

美军的装备确实是非常强悍的,陆战1师虽然不算重装部队,仍然拥有M26、M45、M24等型坦克70余辆,战役中又得到了20余辆的增援,坦克总数接近百辆。大口径火炮方面,装备有155毫米榴弹炮30门(其中18门为自行榴弹炮)、105毫米榴弹炮54门、107毫米迫击炮18门。全师轻武器有M1步枪5958支,M2全自动卡宾枪6559支,M1918A2自动步枪469支、M1919轻机枪123挺、各种型号的重机枪398挺、M3A1冲锋枪423支,M1911A1手枪2100支。

陆战1师的每个步兵营都下辖一个重武器连(或称火器连、机炮连),装备有4挺重机枪和4挺轻机枪、4门75毫米无后座力炮、4门81迫击炮。每个步兵连有3门60迫击炮、3门57毫米后坐力炮。每个步兵排有1个重武器班(1挺 M1919A6轻机枪、1个火箭筒)、3个步兵班。每个步兵班9人,分别是1个自动步枪手和8个M1步枪手,其中1人装备枪榴弹。所以陆战1师堪称“武装到牙齿”,而且由于随时能够得到空投,其弹药消耗也不是问题。

陆战1师还能得到配属给它的第1航空联队的经常性支援,该联队通常编制为三个中队72架作战飞机,如果是特别情况下,比如陆战1师在长津湖突围时,整个东海岸地区的美国海军战机都会像蝗虫一样飞来助战。

(这应该是油挑子)


三、陆战1师所属部队在长津湖战场的兵力分布。

朝鲜的村镇大多以“某某里”命名,在1950年11月的长津湖地区,美第十军的前出部队主要分布在长津湖东西两侧的柳潭里和新兴里,其后是作为前进基地的下碣隅里(第十军前指和陆战1师师部都设在这里),再后面掩护的部队驻扎于古土里和社仓里,其中陆战1师主要集中在柳潭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真兴里等四个村镇,其详细部署如下:

柳潭里:陆战第5团全部、陆战第7团(欠2营营部、F连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第1营、第4营和第3营的G连和I连。概括点说,就是两个陆战步兵团的大部和炮兵团的60%兵力,共8000余人的临时战斗群,这是陆战1师前出长津湖地区的战斗核心力量。另外,在柳潭里通向后方的要点德洞山口,留驻了陆战第7团第2营的F连和1营的C连(欠一个排)约400人,总计一线战斗群兵力为8400余人。

(美军重机枪阵地)


下碣隅里:师司令部及直属部队,附陆战第1团第3营、陆战第7团第2营营部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的第2营D连和3营H连,以及韩军辅助部队等58个单位杂七杂八共3913人。

古土里:陆战第1团团部及2营、陆战炮兵第11团第2营E连、英军第41特遣队(指挥官德赖斯代尔海军中校);另有陆军第7步兵师31团第31团2营(欠E连)、1营B连(暂归2营指挥)兵力约2700余人,

真兴里:陆战第1团1营、陆战炮兵第11团第2营F连,兵力约1000人。

认真研读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场上的兵力分布,你发现其中的猫腻了吗?实际上,史密斯海军少将是完全按照美军“三角师”的进攻操典排兵布阵的,即以两个陆战步兵团(第5、第7)组成的“战斗群”在一线展开,师部和直属队紧随其后,另以一个陆战步兵团(第1)担任后卫和战役预备队,同时将炮兵团分拆,加强给各作战分队。

具体部署虽然看起来稍显混乱,但是脉络是非常清晰的,美第十军在长津湖战场的态势很像一个“双头蛇”:一个头是陆战1师8400余人的战斗群,位于长津湖以西,另外一个头是美7师的一个加强团,位于长津湖以东,而“蛇腰”在下碣隅里,“蛇尾”则在古土里和真兴里一线。


(美国远东空军)



认真统计的话,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场全部五个前线据点中盘踞的总兵力,应该是(8400+3900+2700+1000=)16000余人,其中还包括步7师、英军特遣队和韩军的少量部队,考虑到统计的误差可以将其数字忽略。而这16000人才是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役中的真实参战兵力,对比其24000余人的满编员额,其中的差距出现在哪里呢?

原因是陆战1师的若干直属部队,根本没有到达长津湖战场,而是留在了兴南港担负了后方警备和后勤保障的任务,这些部队包括第1两栖坦克营、第1海岸营、第1军械营、第1维护营、一个配属的摩托化运输营以及陆战第11团的火箭炮连等等。所以位于下碣隅里的陆战1师司令部,只能称为“前指”,大部分的师部直属队都没有跟随师部到达战场。

结论已经很清晰了:美军陆战1师满编兵力为24000余人,其中投入长津湖战役的只有16500余人(突围时空运补充了500多伤愈归队士兵),至多不过17000人。所以总是宣称陆战1师25000人在长津湖“被包了饺子”其实是不客观的,军事常识和兵力分布都摆在那里,没有什么可争论的。

(长津湖剧照)


附陆战1师直属队战死人员数量统计,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出现的番号:

第1陆战工程营(共16人)

指挥连:1

服务连:5

A连:5

B连:1

D连:4

第1两栖装甲营

C连:2

第1陆战服务营(共17人)

补给连:12

指挥连:3

服务连:2

第1陆战信号营(共13人)

指挥连:3

海空火力联络连:5

信号连:3

连队不明:2

第1陆战坦克营(共7人)

B连:2

D连:4

服务连:1

第1陆战军械营(共5人)

指挥连:1

军械维护连:2

弹药连:2

第1摩托运输营(共17人)

A连:8

B连:5

C连:2

D连:1

汽车维修连:1

这就印证了陆战1师有若干直属营并没有前出到长津湖的事实,因为下碣隅里遭到了志愿军的猛烈攻击,美军各参战单位不可能出现零伤亡的情况,即便是上述出现的七个营级番号中,也不都是全营参战。


(陆战1师撤退)


四、长津湖战役不能简单视为第九兵团 Vs 陆战1师。

这样的描述简直是灭自己的志气长他人的威风,也是非常不客观的,早在宋时轮第九兵团还没有入朝时,重组后下辖陆战1师、步7师、步3师和韩国第一军团的美第十军,总兵力达到103000人。军长阿尔蒙德指挥各部分为四路行动,其中的三路疯狂北上,目标直指中朝边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直接对麦克阿瑟负责,是一个独立的作战集团,并不隶属西线的第八集团军指挥。

第一路:韩军第一军团的首都师和第3师,沿东海岸向苏朝边界、中朝边界进发。

第二路:美步兵第7师的第17团等部队,经大丰向中朝边界的惠山镇前进,并于1950年11月17日占领惠山,美7师第32团主力在第17团之后跟进。   

第三路:美第十军主力之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向长津湖地区推进,配合西线美军的攻势。

第四路:美步兵第3师主力,部署在兴南港和咸兴一带维护后方补给线。  

(长津湖美军分布图)


其中第十军的司令部虽然设于元山,但在下碣隅里已经开设了前指,所部陆战1师、步7师和步3师等三个美军师,大部或一部业已全部通过下碣隅里,前出至长津湖及附近地区,所以志愿军第九兵团所面对和需要打击的,严格来说那是美军第十军主力!

具体在长津湖战场上,除了陆战1师主力之外,还有两支美军部队是志愿军需要打击和监视的目标,分别是位于新兴里及其附近地区的美国陆军第7步兵师31团全部(就是那个所谓的“北极熊团”)、第32团第1营、第57野战炮兵营(欠C连)、第15防空炮营D连,该战斗群的兵力应在5000人左右。以及位于社仓里的美国陆军第3步兵师的第65团全部和韩军一个团,该战斗群的兵力也在5000人以上。

因此在长津湖战场的核心地带以及外围,美第十军部署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26000余人,其中陆战1师为16000余人占比61%左右,只能说陆战1师的参战兵力占敌军的较大部分,硬说我第九兵团只是歼击敌人一个作战师,这完全是混淆视听。

(仁川和元山的位置)

就建制兵力而言,由于志愿军是以轻步兵为主,特种兵科单位、支援和后勤单位较少,所以每个师只有8000到9000人,第九兵团各军虽然加强到四个师,也不过50000人。而美军的一个师足足有24000余人,基本跟抗战初期的日军常设师团规模相当,而装备水平和火力的强大更是日军的N倍不止。

所以说,美军的一个步兵师综合战斗力远超日军一个常设师团,那么第十军既然下辖三个美军师和两个韩军师的编制,兵力已与解放战争时期蒋军的一个机动兵团相当,而火力和战力干脆不可同日而语。准确点说,长津湖战役应该是志愿军一个(加强)兵团迎战美韩军混编的一个集团军级作战单位,而不是观众想像的那样什么完全凭借“人海战术”。


(《跨过鸭绿江》史密斯剧照)


五、志愿军第九兵团的编制装备和战役部署。

第九兵团入朝前下辖第20军、第26军和第27军共三个军,每个军下辖四个师,不过师以下作战单位仍然是“三三制”,其中第20军兵力50569人、第26军兵力48894人、第27军兵力50501人,加上兵团部的人员,总兵力确实在15万人左右。但是在装备上,可跟美军第十军差得实在太多了,甚至不如陆战1师,我第九兵团主要轻重武器的数量如下:

步马枪:第20军5150支,第26军13504支,第27军13448支,合计32102支,而且型号纷杂,什么美式的、日式的以及“国械”应有尽有,基本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枪支。

冲锋枪:第20军3516支,第26军4353支,第27军4413支,合计12282支,基本是斯登式冲锋枪,结构简单,不过故障率可是不低。

轻机枪:第20军914挺,第26军932挺,第27军1210挺,合计3056挺,这是我军的火力支柱了。

重机枪:第20军159挺,第26军209挺,第27军212挺,合计580挺。麻烦在于都是水冷式的,在长津湖地区零下30度上下的严寒中,战场使用受到了严重影响。

迫击炮:第20军392门,第26军435门,第27军494门,合计1321门,这也是我军的火力支柱,就是炮弹不太充足。

战防炮:第20军50门,第26军42门,第27军68门,合计160门,基本都是老式的三七、五七炮,炮弹少得可怜。

(长津湖剧照)


由于道路受限和需要防空的问题,第九兵团的大口径山炮、野炮和榴弹炮都留在了鸭绿江我方一侧,并没有投入长津湖战役,所以重火力非常吃亏,至于坦克和飞机那干脆是一个没有了。相比较陆战1师拥有的坦克、装甲车、重型榴弹炮,以及随时负责支援的一个空军联队(必要时可以加大空中支持),如果再计入第十军其他部队装备的重武器,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在长津湖战役的战前部署上,宋时轮司令员也采取了“三角式”的攻击阵型,即以第20军和第27军为第一梯队,率先分割包围前述“几个里”的美军,并于11月27日夜里发起全线围攻,另以第26军为战役预备队随后开进,相机投入战场和扩大战果,兵团司令部的具体部署如下:

(长津湖剧照)


第20军之60师切断下碣隅里的美军南逃之路,第59师把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陆战1师部队分割,第58师从三面包围下碣隅里。第27军之81师截断了陆战一师和美七师的联系,第80师包围新兴里的美步7师加强团,第79师和柳潭里的陆战1师先头部队形成对峙,另有一个师监视社仓里之敌(看图,不一一详细说明了)。特别要指出的是,九兵团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掌握美军的具体兵力部署,也不清楚陆战1师挥把部队拆的这么零碎,战役部署肯定有不足之处。

而且由于美军推进缓慢,加之志愿军在西线战场已经打响,志司不断催促东线发起作战,所以第九兵团投入战斗仍显仓促。军史学者们一直认为,如果第九兵团战役发起时间再延迟一到两日,让陆战1师的“蛇腰”再朝前扭一扭,主力距离水门桥更远一些,同时也等待第26军全部抵达战场,那么长津湖战役的战果恐怕会更大一些。

由于第26军未能及时投入战斗(战后有检讨),我第九兵团实际参战的兵力仅为两个军八个师,战斗兵员约在70000人左右。所以长津湖战役的真相,其实是志愿军70000余人围歼美军26000余人,无论是建制规模还是兵力数字,都没有普遍认为的那么悬殊!这还没有计入敌人的海空军兵力呢。

(第九兵团战役形势图)

六、美军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役中遭到沉重打击。

根据美军自己的战报,在长津湖战役中第十军所属部队总计死亡1029人、失踪4894人(死不见尸或者被俘了呗)、受伤4582、非战斗伤员7338(大部分为冻伤》,合计17843人,那么也就是说,其参战部队加增援部队(以30000人计)战损达到了58%!而陆战1师战后声称:在10月26日登陆至12月15日逃离兴南港期间,战斗伤亡总数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主要是冻伤和“消化不良”。

其实这个数字后来被修正过,即便如此,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役中的伤亡和病患也达到了11731人,占全部参战人数16500人的71%!因此长津湖战役之后,陆战1师跟韩军第11师共同被编为战略预备队,在义城、大邱等地清剿北方游击队,这脏活一干就是一年半。

陆战1师作为美军王牌部队,居然跟三流部队韩军11师“同流合污”,真实的原因就是陆战1师被志愿军九兵团揍得伤了元气,实在打不上主力了,如果战力折损很小,何必匆匆逃过水门桥逃出东海岸?增加援兵反扑不就得了?


(看看艾森豪威尔穿的啥)


《长津湖》毕竟是一部电影,而不是军事历史记录片,对战役背景和战场兵力的描述有些错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更多的是追思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真实的长津湖战役,专业描绘应该是:我英勇的志愿军第九兵团,顶着严寒冒着风雪,以劣势的装备和少量的补给,以巨大的牺牲大败美第十军,并且将其一直赶到海上,成功收复了东海岸三八线以北的全部地区!

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 打败美帝野心狼!------ 摘自《志愿军战歌》

(长津湖剧照)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238810372768741

作者:东北行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