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邓颖超秘书写密语,转达总理态度,远在香港的国军上将秒懂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1948年10月30日的中午,东北野战军解放沈阳的炮声在市中心清晰可闻,解放军先头部队已经纷纷突破城郊防线。蒋军“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匆匆吃了点午饭,随后将指挥权正式移交给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带领参谋长赵家镶、辽宁省省长王铁汉(原第49军军长)、从辽西战场逃回来的新一军军长潘裕昆、新三军军长龙天武等人,乘车逃往浑河机场,在那里,有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派来的最后一架飞机。


(卫立煌)


本来空中撤离应该在沈阳最大的机场北陵机场进行,但是由于遭到解放军炮火直接轰击,加之逃难人群非常庞大现场过于混乱,飞机在那里根本无法正常起降,东塔机场也被解放军炮火封锁,于是这最后一架飞机秘密转往浑河边这座较小的民用机场降落。即便如此,拥挤在东塔机场准备逃跑的军政大员仍然为数不少,一架飞机根本满足不了需要,登时秩序大乱。作为职务最高者的卫立煌,在两个身强力壮的卫士保护下第一个登机,而当赵家镶也爬上舷梯时,后面已经大乱。

卫立煌的副官守在舱门口,把不符合资格企图登机的人,一个一个从舷梯上踢下去,连嫩江省省长彭济群都被稀里糊涂踢下去差点摔死,有的人发现登机无望,干脆爬到机翼上赖着不走,可谓乱作一团。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卫立煌仍然不忘派出两名强壮卫士,在人群中寻到“东北剿总”副秘书长、少将办公厅主任汪德昭,这个时候一名少将衔军官根本什么都不是,卫立煌因何如此重视呢?后文自有介绍。

然而就算汪德昭被捞上飞机以后,由于运输机的前后上下都是大活人,舱门根本无法关闭,也不可能正常起飞,时间再拖下去,如果解放军冲到东塔机场,这帮军政大员都得成为俘虏,卫立煌及其心腹部属们都快急疯了。

一、卫立煌得以逃出沈阳仍然是来自老蒋的命令。

危急时刻,要说还是中将参谋长“足智多谋”,赵家镶眼见飞机无法起飞,遂大声对下面宣称还有四架飞机即将降落,让大家稍安勿躁,并且还假模假式分配了乘机名额,哪个人乘第一架、哪个人乘第二架云云,趁着下面的人集体懵圈和信以为真之际,卫士们撵下“鸡翅膀”上面的高官,飞机轰鸣着冲上天空。1948年10月30日下午4时许,这架救命飞机总算在葫芦岛的锦西机场降落,面对前来迎接的杜聿明和侯镜如,卫立煌苦笑着叹息:“差一点见不了面”。

有两件事情必须要说清楚,其一是在此之前,卫立煌虽然在辽沈战役中表现消极,但绝不是什么“卧底”,在笔者的相关文章中对此多有论述,他更在乎自己的“军事声望”和反对老蒋关于会战的军事部署,否则也无需如此仓惶出逃了;其二是老蒋对卫立煌的态度也非常矛盾,他愤怒于卫总司令不听指挥终致东北战场彻底失败,但作为他曾经的“五虎上将”之一和多年的老友,在沈阳即将完全失守的情况下,扔在那里不管也说不过去。

杜聿明后来对此有过专门的回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就在11月30日的上午,他接到飞行员带来的一封蒋氏亲笔信,大致内容是:“沈阳秩序混乱,你马上去沈阳找周福成将防务调整后,再回葫芦岛”,杜聿明接信立即登机飞往沈阳方向。然而当飞机刚刚到达沈阳上空时,接到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的紧急呼叫:“沈阳北陵机场已混乱,不能降落,光亭兄你千万不要降落,等我向老头子请示后再说”!飞机盘旋了一会后,王叔铭再通知说:老头子要你不去沈阳,仍回葫芦岛。

杜聿明回程时心乱如麻,既然飞机都不敢降落,说明沈阳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了,他立即想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卫立煌的安全,因为卫立煌从地面逃出东北的机率几乎是零,如果听任东北蒋军的总司令被林彪俘虏,无论如何,国民党军队的颜面必然扫地;第二,如果沈阳很快失守,林彪下一步的行动必然是挥师南下,向葫芦岛方向寻歼“东进兵团”,所以必须马上安排葫芦岛部队的撤离,而这些都必须经过老蒋的首肯,于是杜聿明给飞行员下达命令:直飞北平。

中午之前飞机降落在北平西苑机场,杜聿明刚刚钻出机舱,就看见老蒋披着一件黑斗篷,正准备登上另外一架飞机,面对突然出现的杜聿明,老蒋一时也有些惊讶,遂在杜的请求下共同来到机场的空军作战室。蒋问:“沈阳情况如何”?杜答:“我只到机场上空,见机场以南有零星部队南逃,共军似乎窜到机场以北,沈阳可能靠不住了”,蒋“沉默不语”,杜聿明随即说出自己最担心的事情:“对卫总司令的安全应该考虑”,未等说完,老蒋就打断了他:“沈阳别的机场情况如何”?

杜聿明刚刚回答说自己不清楚,王叔铭走进来汇报说:“沈阳已混乱,北陵机场已失,东塔机场也落炮弹,城内还有一个民航机场,我叫留一架飞机等卫先生”,老蒋没有正面答复王叔铭的问题,而是转身问杜聿明还有什么事,杜聿明请求立即撤出葫芦岛的部队,老蒋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你回葫芦岛等命令”,然后走出作战室走向停机坪上的专机。杜聿明知道再不拿到命令,卫立煌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于是推了一把黄埔一期的同学王叔铭,后者心领神会追上一步小声请示:“是不是把卫先生接出来”?

老蒋从鼻孔里哼哼出一句:“叫他到葫芦岛指挥”,杜聿明和王叔铭闻听都长出了一口气,这个事情的关键在于,如果没有老蒋的明确命令,卫立煌就算飞离沈阳,也是“临阵脱逃”的罪名。历史事实也证明,电视剧《大决战》当中对这一段的描绘是有误的,卫立煌自己哪有什么飞机?


(卫立煌、赵家镶和周福成)



二、卫立煌逃离东北后从“虎将”瞬间变成了弃卒。

葫芦岛那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杜聿明的司令部所在地,卫立煌来了也是个多余的人,遂于几天后飞往北平闲居等候新的命令,老蒋曾经电令傅作义就地扣押卫立煌,傅总司令顿有兔死狐悲之感,亦深知东北战局其实完全操纵在老蒋手里,拿卫立煌当替罪羊实在有失公允,乃回电解释外加说情,卫立煌总算免了牢狱之灾。呆到11月26日,终于接到了南京的命令:“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

这其实是个官样文章,毕竟东北丢失总得有个交代,不过淮海和平津大战正酣,老蒋也没空真正派员“查办”卫立煌,属于在北平就地“监视居住”。到1948年12月中旬,平津地区的军事形势也急剧恶化,卫立煌于是包租陈纳德民航公司的一架飞机,从北平飞往广州,打算转赴香港避居,结果在广州机场被保密局特务阻拦,被迫飞回南京继续被“监视居住”。

堂堂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时期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东北剿总总司令,就这样被几个特务欺负得半点脾气没有。

实际从这一层,也就可以知道卫立煌当时的政治态度,如果真是什么“卧底”,留在北平参加和平起义不就完了?就这样卫立煌在南京度过了一个多月担惊受怕的日子,而老蒋忙着应付战局和对付桂系的“逼宫”,也腾不出手来整治他,只是命令保密局严加监控。时间到了1949年1月21日,在三大战役中输光了老本的老蒋宣告第三次下野,“代总统”李宗仁粉墨登场,卫立煌命运的转机来了。

为了摆出和谈的姿态,李宗仁强力打压特务统治,保密局南京本部被裁得只剩几十人的编制,毛人凤只能带着大批人马跑到了上海,成为了没有编制的“黑工”。其直接后果是,保密局在南京方面的人手严重不足,对于需要监视的对象已经力不从心了,卫立煌抓住机会,利用春节期间特务们防范松懈的机会,从南京潜往上海,大年初三携夫人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英国轮船,顺利摆脱了老蒋的控制,这一去就是整整六年。


(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三、卫立煌与老蒋的复杂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客观来说,卫立煌和蒋氏的密月期是从20年代的粤军时代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老蒋把卫立煌视为粤军中的“外来户兄弟”,而孙中山卫士出身的卫立煌,也把老蒋看作“先总理”的衣钵传人,从北伐战争到中原大战,卫立煌一直是黄埔系军队的骨干将领,说“杂牌”都委屈他了。尤其是第一任卫夫人朱韵珩与宋美龄关系融洽,间接加深了蒋卫两人之间的信任感,出现矛盾时也能起到缓和的作用,但是朱韵珩1939年意外离世后,这层关系不复存在。

而冷战期则出现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由于卫立煌与华北八路军过从甚密,引起了老蒋的疑虑,再加上戴笠的添油加醋和“夫人路线”已经走不通,双方渐行渐远。1941年老蒋还不顾中条山战局之凶险,把卫立煌召到重庆述职,之后软禁在峨嵋山“反思”,若非陈诚1943年请辞远征军司令长官,并且极力保举卫立煌接手,恐怕抗战后期卫立煌就会彻底失去兵权。

日本投降以后,远征军主力部队都被老蒋调往内战战场,期间也没有安排卫立煌担任哪个战区主官,只给了个“陆军副总司令”的虚位。


(也曾经怒马鲜衣)


不过卫立煌倒也不太在意,一方面是思想转变后不大愿意掺合内战,另一方面是将军新婚燕尔,心思都在美人身上,期间有了第二任卫夫人韩权华。两个人1946年6月结婚,婚后不久的11月卫立煌“出洋考察”欧洲十国,名义上是考察军事,实则游山玩水逍遥快活,正是在旅欧期间,卫立煌结识了韩权华的外甥女婿汪德昭,也就是前文所述必须救上飞机的少将副秘书长。汪德昭是留学法国的左派学生领袖,陪同卫立煌在瑞士游玩时相谈甚欢,尤其是在雷梦湖上的一次秘密长谈,让卫立煌萌生了“留后路”的念头。

1947年底卫立煌奉召回国,因为东北行辕主任陈诚实在干不下去了,跑路之前再次举荐卫立煌接任,而东北蒋军是以“远征军系统”为主力,考虑到指挥上的人事关系,老蒋也只能同意,于是再三敦请之下,卫立煌于1948年1月就任新组建的“东北剿总”总司令。而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密电汪德昭回国相助,汪国昭几经思量后,1948年4月间放弃在法国待遇优厚的工作,毅然携夫人李惠年归国,旋即只身飞赴东北,就任卫立煌的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卫立煌在抗战中后期的表现以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旅欧,都使老蒋对其政治立场充满了不信任感,任命其主持东北军政属于“既用且疑”,不仅提拔黄埔一期生郑洞国、范汉杰为副总司令各守一方,削弱卫立煌的军权,同时也一直派特务暗中监视。卫立煌在东北任职九个半月,一举一动都有人向南京密报,有时老蒋还嫌特务汇报不够及时,会抽冷子直接打电话给东北剿总参谋长赵家镶:“现在卫总司令在干什么事情”?根据卫立煌秘书赵荣生的回忆,赵家镶只能又好气又好笑地回复:卫总司令端坐总部,一言不发!

东北大败,自然成为卫蒋之间关系的分水岭,这就是“闹离婚”的分手期,对老蒋而言,卫立煌失去了利用价值并且是恼羞成怒,对卫立煌而言,老蒋的冷漠和拿他来作替罪羊也是无法接受的。但是两个人还没有公开撕破脸皮,寓居政治中间地带的香港,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也是败亡大陆以后,许多不受待见的蒋军将领之栖身之地。没有证据表明,卫立煌在东北期间确实与中共方面联系或者尝试起义,而最后时刻逃出东北也说明,卫立煌更还没有下决心背叛所谓的“党国”。

但是把汪德昭特地带在身边,也足以证明卫立煌已经在预留后路,跟老蒋的决裂只是时间问题。


(大决战电影里面的剧照)


四、卫立煌夫人乃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千金。

卫立煌幕僚班子里面有个高参邵光明,其夫人王亚全跟韩权华是女中的同学,王亚全在卫立煌丧偶之后不久,就给两个人牵线搭桥,不过韩权华北平女师大毕业以后,已经公派前往美国留学,两个人基本都是鸿雁传书。到1941年时卫立煌写信求婚:“希望你回来帮助我”,韩权华仰慕卫立煌是抗日英雄,也就同意了。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韩女士一时难以回国,只好写信告诉卫司令别再等她了,卫立煌坚持不娶,等,死等。

一直到抗战胜利前的1945年5月间,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很有了些盟军好友,于是托人帮忙,安排韩权华搭乘美国军机从檀香山回到了祖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戏码就此上演。1945年6月,卫立煌将军和韩权华女士在昆明金碧路锡安圣教堂举行婚礼,排面也是相当可以的,主婚人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证婚人为昆明行营主任、“云南王”龙云上将。

这一年卫立煌48岁,韩权华42岁,从年龄上看其实也算般配。


(卫立煌与何应钦)


韩权华的家世是比较显赫的,出身于号称民国“天津八大家”之一的韩家,韩家祖籍安徽,早年依靠海运发迹,是平津一带的望族,而韩权华父亲韩诵裳毕业于南开,后任北平盐业银行经理(解放后是全国政协委员)。韩诵裳育有一儿七女,因家境殷实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韩权华是最小的一个女儿,19岁入读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由于身材高挑非常漂亮一入学就被捧为“校花”,追求者挤破了门框。后来为了避免这些骚扰才转学女师大改修音乐,毕业后直接赴美深造。

韩权华的姐姐们基本都嫁给了书香门第出身的“海归”,比如五姐韩咏华的夫君,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二姐梅升华嫁给了英国留学归来的傅铜(西北大学和安徽大学校长),三姐韩恂华的丈夫旷寿堏,也是美国留学归来的高级专家,开滦煤矿总工程师,可谓是民国年间的“高学历家族”。只有小女婿卫立煌,是唯一一个当官的和军人,所以韩家虽然在民国政坛上不太有名,亲朋却多为高知学者或者留洋人士,在民间的人脉相当广泛。

而正是韩家四通八达的社会关系,给卫立煌提供了接触各方政治势力的机会,也促成了他最终回归祖国。


(卫立煌夫妇)


五、卫立煌回国的主要顾虑也来自夫人韩权华。

1949年春天,汪德昭夫妇也辗转到达香港,结识了乔冠华等中共代表,自然也介绍给卫立煌正式牵上了线,然后汪德昭重返巴黎工作(1956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子研究所的九室主任)。不过当时香港的情况很特殊,蒋系特务密布,甚至敢半公开活动,加之卫立煌并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所以联系渠道虽有,并未真正付诸行动。后来有“卫立煌做生意赔光了钱才回国”的说法,其实有一定的可信度,总之在1955年之前,卫立煌仍然在观望。

时间进入1955年早春,这一年北京开始大力开展对海外流离之著名人士的统战工作,提出了“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号召。此间周公也从一些渠道了解到,卫立煌将军确有回国之意,不过卫夫人韩权华还是有些顾虑,主要是因为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公布的43名主要战犯名单中,卫立煌位列第28名,担心政治上会有风险。

于是此时韩家的关系和人脉,成为北京打消卫夫人顾虑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通道。

韩权华哥哥韩振华的女儿韩德庄,1948年就加入了北平地下党,当时正任邓颖超同志的代理秘书,周总理第一次看见韩德庄就称赞:“一看你就是韩家的气质”,大家别忘记,周公夫妇年轻时代就生活在天津,早年曾与韩氏兄妹有交集。而获悉卫夫人韩权华有一定顾虑后,周公夫妇特别委托韩德庄,请韩权华的姐姐、韩德庄的姑姑韩恂华来西华厅吃饭,因为他们是天津早期进步组织“觉悟社”的社友,席间周总理嘱咐韩恂华给小妹写信:“请妹妹放心归来”。

周总理犹不放心,再委托韩德庄修书一封寄往香港,这封信里有一段隐晦的表达:“在太原唔过面的那位朋友,请姑父和姑母回来”,原来在抗战之初,周总理曾经在太原跟卫立煌有一次彻夜长谈,所以总理相信,卫立煌见信一定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果然,卫立煌和韩权华得知是周总理亲自出面邀请他们回国之后,立即打消了所有顾虑,于1955年3月15日,秘密动身经由澳门到达广州,随即致电中共中央领导人报告归国消息,同时还公开发表了《告台湾袍泽朋友书》。

(晚年的卫立煌夫妇)


六、爱国将领卫立煌终于叶落归根。

消息传来,毛主席欣慰地回电:“先生返国,甚表欢迎,盼早日来京,籍图良唔,如有兴趣,可于沿途看看情况,于月底获下月初到京,也是好的”。1955年4月6日,在香港寓居六年多的卫立煌夫妇顺利抵达北京,当天下午五点,周总理即设家宴相迎。党和政府也给了卫立煌很高的荣誉,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59年卫立煌病重期间,周总理、朱总司令等抗战时期的老朋友,多次前往医院探望。

到了生命最后时光,卫立煌已经神智不清,朱总司令坐在床边,久久不愿离去,这是抗战期间在山西前线结下的深厚友谊的体现,两人当时都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携手抗日杀敌。1960年1月17日零时40分,爱国将领卫立煌去世三天后在中山公园举行了首都各界公祭大会,由周总理亲自主祭,抗日名将卫立煌,终于走完了复杂而传奇的一生,享年64岁,其夫人韩权华则于1985年才因病过世。

认真回顾卫立煌将军回国的历史细节,有助于解读其政治立场的变化和澄清一些网络上的不实之说,所以对他最恰当的评价就是爱国将领和抗日名将。同样曾是国军高级将领的张治中先生,在致悼词时曾评价卫立煌:“他是一位善始、善终的爱国军人,党和人民记住卫立煌同志为人民做的好事,给了他以极大的信任和荣誉”,在笔者看来,这是最准确的盖棺定论。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615287221392826

作者:东北行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