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我军为何用“纵队”编制?斗争策略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军事爱好者应该注意到,以八路军山东军区为例,截止到1940年冬季,军区所属部队中,由115师主力发展起来的部队已达七个教导旅!比如教1旅、教4旅等等,后期还有伪军部队反正后组建的四个独立旅。然而即便是多达11个旅的正规部队,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却仅仅维持着115师这一个师级番号,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这其实主要是斗争策略问题,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至少在表面上没有完全破裂的情况下,八路军、新四军扩大武装的过程中,均采取了“两套班子一块牌子”的办法。比如第115师兼山东军区、第129师兼晋冀鲁豫军区、第120师兼晋绥军区等等,对外名义仍然是“第十八集团军某师”,对内主要则以各大军区司令部的称谓,此一点要弄清楚。

虽然对外顶着师级的名头,其实各大军区都组建了二级军区、军分区、以及新建的的若干旅、团级番号,其中山东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总兵力都发展到了20万人以上,部队规模早已是“集团军”都不止了。但是要注意,既然大军区顶着“师级”的名头,下辖部队也就不方便再编组新的师级单位了,也容易给重庆方面以口实,这个应该都能理解吧?

于是就出现了八路军一个师部(大军区)下辖十多个旅几十个主力团的情况,还有一些支队、独立团等等。比如晋冀鲁豫军区(129师)就下设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四个二级军区,各军区所辖正规部队到1940年6月间,除保留原385旅、386旅之外,新建部队已经统一整编为第1、第4、第7、第8、第10、第11共六个新编旅,番号就是新1旅、新4旅等等,全师兵力已经达到11万人,再到了抗战胜利时,则发展到近30万大军。

同样,山东军区(第115师)在抗战胜利时,也发展到五个二级军区,下辖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3个支队、113个独立营或县大队的规模,总兵力达到了27万人。由于装备和训练的严重不足,抗战期间我军基本以游击战和小规模的野战为主,而随着日本的投降和抗日大反攻的进行,组建主力兵团遂行大型野战任务已经势在必行。

于是在1945年的9月21日,延安发出了《关于扩军与组建机动兵团的指示》,其中明确提出:“各个战略区域都应编整能够机动的突击力量,其数量应占本区脱离生产兵力的五分之三到三分之二,把他们编组成旅和纵队,准备他们能够实行极大机动”。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延安首次下达了各大军区组建“野战军”和“野战纵队”的命令,其中野战纵队即简称为“纵队”。

指示中也非常明确地提出,是要“编组成旅和纵队”,那就是除了已有的旅级建制外,其他各级准备编入野战军的单位应统一整编为旅,比如独立团啊支队啊什么什么的,然后再以两到三个旅编成一个纵队,每个野战军视实际情况编成若干纵队。不过要注意,各大军区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同的,比如新四军(华中军区)在1941年重建时有了七个师的番号,山东军区也在抗战胜利前后编组了八个师的正规部队(均属我方自拟番号)。

所以在延安发出通知时,各大军区的编制其实比较纷杂,有师也有旅,尽管当时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旗号,但是全军统一序列和番号的时机并不成熟,只能是各大战略区根据自身情况来组建野战军和野战纵队,那么纵队就出现了下辖若干师和若干旅两种类型。比如山东野战军在纵队之下就有师,而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和晋绥野战军则是纵队下辖旅,后来发展起来的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也是纵队下辖师。

为什么称为“纵队”而不是新建“军级”建制呢?其一是在政治上被动,这个前文有说明,其二是编制级别不好界定,因为各大军区野战部队的“纵队”兵力情况不尽相同,比如粟裕将军的华中野战军组建时,四个纵队的总兵力不过47000余人,去除司令部直属队外,平均每个纵队只有10000人冒头,西北野战兵团组建时两个纵队也不过22000余人,情况大致一样,你说这个纵队编制是“师”还是“军”呢?

所以要明白,我军的野战纵队兵力规模,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军级”单位的,更介乎于师和军之间的“加强师”状态,甚至有的还不足师,直到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以后,兵力才逐渐接近军级规模。比如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华东野战军”时,各纵兵力普遍在25000人以上,个别纵队比如九纵达到了30000人以上,这才是军级规模。

另外一个原因,是过早采用正规编制,也容易暴露我军的实力,所以“纵队”是特殊时期一个最合适的临时性建制称谓,敌人有时很是摸不清头脑。

我军第一批成立的野战纵队,应该是晋冀鲁豫军区所辖,因为在1945年9月,日本投降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点上,刘邓就指挥所属部队发起了打击阎军入侵解放区的“上党战役”,期间把参战主力部队编组为太岳、太行和冀南三个野战纵队,并取得了上党战役的巨大胜利。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三个野战纵队加地方武装的总兵力,也只有31000余人,可见每个纵队的兵力还不足10000人,也因此印证了笔者的前文论述。

然后是粟裕将军华中野战军的成立,时间是1945年11月,当时下辖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纵队,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先后组建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山东、华中等多个野战军,各野战军所属的野战纵队兵力规模也不太一致,只能具体情况具体说明了。直到整合为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时,除西北野战军实力较弱外,其他野战军的纵队基本都下辖两到三个旅(或师),兵力在20000人以上,个别接近30000人。

到这个时候,再加上不断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各野战纵队的实力和战力,肯定要超过敌人的一个军(或整编师)了,而之前是很难比较的。而随着部队的不断壮大,各野战军也纷纷新增纵队番号,东北野战军就从最初的五个纵队增加到十二个纵队,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也都扩编到十二个纵队,当然了,由于并没有全军统一序列,所以纵队番号都是各野战军自行排序。

大体来看,1948年我军野战纵队的兵力高于敌人一般的整编师(或军),而略低于少数王牌整编师(或军),比如敌人的整11师、整74师都有30000余人,而普通的整编师不过20000余人。以华东野战军初建时为例,叶飞第1纵队23000余人,韦国清第2纵队29000余人,许世友9纵则多达31000余人。由于我军的单位战斗力肯定超过敌人,所以一个纵队如果是打阻击,对付敌人两个整编师肯定没有问题。

特别说明的是,作战单位在大多数时间都非满编状态,因为在频繁的战役战斗中,几乎每月每天都会有伤亡或者非战斗减员,而新兵补充通常是不及时的。所以在讨论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时,双方的建制数量和参战兵力都需要遵循“框算”的原则。到1948年11月1日,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以及条件的成熟,西柏坡发出了统一全军序列和番号的命令,所有的“纵队”统一改称为军,原来的师或者旅统一改称为“师”,标志着我军的发展逐渐进入正规化了。

所以从这一时刻起,我军正规部队不再有纵队的编制(南方游击队除外,比如琼崖纵队)。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392737054276966

作者:东北行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