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德械的“教导总队”能够对抗日寇甲级师团吗?其实有两个答案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如果抗日战争相关军事知识足够的话,当知这其实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国民政府唯一一支真正的德械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之后的1938年,番号已经不复存在,余部编入了陆军第46师。而在这个时间点上,侵华日军还没有什么“甲级师团”的编制概念,那么两者之间怎么可能发生碰撞?又如何去评价哪一方战斗力更强呢?

(这是88师的画像)

所谓的教导总队,就是中德开始军事合作后,国民政府用比较有限的资金,率先组建起来的一支“样板部队”,以利其他调整师和整理师的编组和装备。它的雏型出现在中原大战结束后的1931年1月,军政部从原有的教导第2师中,抽出特务营、炮兵团、工兵团、骑兵团的各一部、加上一些军校毕业生和军校卫兵队共同组编起来的,既然是百般遴选出来的,当然堪称精锐。

教导总队初建时仅为加强团级规模,下辖步兵第1营和步兵第2营,另有迫击炮连、炮兵连、骑兵连、工兵连、通信排、特务排等总队部直属部队,全总队合计有2500余人,这个兵力数字究竟是什么级别的部队一目了然。第二年年初,在张治中第5军的编成内,教导总队参加了淞沪抗战,表现得比较可以,但是毕竟兵力有限,战场上还属于配角。

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之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危险迫在眉睫,南京政府加快了准备编组60个调整师和整理师的步伐,遂把教导总队升格为师级单位,以作为军队编制调整的“样板”。期间教导总队优先得到了所需人员和采购来的德械装备,1933年6月,从德国军校留学归来的黄埔一期生桂永清调任总队长,经过几年的扩充和加强,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教导总队已经成为最标准的“调整师”。

比如1937年7月23日,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提交了《关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教育防务人事军械方面的报告》。报告中提到:教导总队现有军官617员,军佐118员、军属99员,总共834员;士兵共计12291名,缺额1181名。可以发现,教导总队在投入淞沪战场之前,总兵力跟第87师、第88师和第36师相差无几,满编兵力在14000人左右,因为那三个师正是以教总为样板后来组建起来的。

不过在武器装备上,教导总队的平均水平确实要高于另外三个师,因为它大部分接收的还真是原装德械,1932年南京政府在德国毛瑟军工厂订购的10000支1924年式步枪,也就是98K的前身,基本都装备了教导总队,而第36师、第87是、第88师装备的都是仿制的中正式。教导总队同时装备马克伈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基层军官使用M1932型驳壳枪,这确实是纯正进口货。

按照额定编制,教导总队当时下属三个步兵团和直属部队,其中每个步兵营官兵合计755人,共装备有2门82毫米迫击炮、8挺重机枪、27挺轻机枪、161支驳壳枪、12支信号枪和368支步枪。每个团兵力超过3000人,还装备有PaK-35/36型战防炮一连(6门)、小炮一连(6门),总队直属山炮一营。所以教导总队的轻重武器、反坦克火力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首屈一指的,得以在淞沪战场上给日军以迎头痛击。

实际上,抛开日军拥有的海空优势和军属、师团属炮兵火力,教导总队的一个步兵营对战日军常设或者特设师团的一个步兵大队,一点都不打怵。日军一个满编大队也就是一个机枪中队的8挺九二重机、一个炮小队的两门九二步炮,而三八大盖肯定不如二四式步枪,歪把子也远逊于捷克式,至于战斗兵员对比,大概是800对1000,教导总队的轻武器性能占优,日军的单兵素质占优,半斤对八两。

但是战争不是简单的数人头和步枪对射,在日军立体的火力优势下,教导总队肯定不是一个满编师团的对手,这个差距是必须承认的。所以淞沪会战第一阶段,教导总队伤亡惨重,第二阶段不得不撤下来整补,也是在这一期间,军政部将教导总队升格为两旅六团的“甲种师”,打算作为中期抗战的主力部队,可惜的是,还没有完成整补,淞沪会战最终失利,教导总队又被匆匆投入了南京保卫战。

升格为甲种师的教导总队,理论上应有兵力为六个步兵团、一个补充团、一个炮兵团以及总队其他直属单位,定额可达29000余人,但实际只有三个团随总队部留在南京参战,因为新建的第七、第八和第九团尚还湖南和江西地区招兵待建,所以南京保卫战期间的教总兵力应在20000人冒头的样子。并且由于淞沪会战的损失较大(伤亡5000),这20000余人充斥着新兵,炮兵团只有12门山炮,德械装备也被大大稀释,战斗力反而下降了。

本来按老蒋的意思,教导总队作为精华所在,应该直接撤往湖南地区整补以利再战,不过唐生智担心守城兵力不足,亲自找老蒋打擂台留下了这支部队,结果在悲催的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只撤出来4000余人,残部被编入第46师,也就是说,到了1938年1月教导总队已经不复存在。而这一期间,日军在战场上主要投放的是四单位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还没有所谓甲级师团“”的编制类别。

(被俘的这不过是卫戍司令部的士兵)

结论很清晰了吧?在淞沪会战以及之前的教导总队,是没办法跟日军的常设师团来比较的,因为它不过是个加强团、以及“调整师”的级别,满编兵力从不足3000扩充到14000余人。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常设师团的战时满编兵力多达25000人以上,比如第5师团登陆塘沽时就是25500余人,如果再加上临时配属的特种兵部队,甚至可以达到28000余人,再考虑到炮力和单兵素质的差距,即便是升格为甲种师29000人的教导总队,还是要处于下风。

那么对比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侵华日军作战序列内出现的“甲级师团”呢?这些所谓的甲级师团其实有三种,一种是老牌常设师团调整为“三单位”以后的状态,每师团平均兵力在20000到21000人左右,比如第3师团、第6师团、第13师团等等,兵力详细数字之前的文章中多有介绍。另外一种是在特设师团中选出来的,调整为“三单位”以后也有20000余人,比如第116师团。

最后一种是从原“三单位”警备师团中选出来的(保留炮兵联队),比如第22师团和第47师团,兵力不过14000余人。

(法肯豪森)

所以如果硬要隔空比较一下的话,扩编为甲种师的教导总队,当对付前两类日军的“甲级师团”时,尽管兵力占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存在差距,建制单挑肯定不是鬼子的对手,个人的感觉是战力三七开。如果是对付最后一类的甲级师团,由于总兵力和轻武器大大占优,个人感觉战力可以可以达到四六开甚至五五开,比如第74军这样的部队,对打日寇一个三单位的非老牌师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这都是理论上的分析,一方面,是教导总队升格为甲种师不到三个月就基本覆灭了,不存在跟日寇甲级师团单掐的机会,无从考证“谁厉害”;另一方面,战场上也不可能是简单的步兵对决,空中力量、炮火强度、装甲兵配属乃至于部队协同和指挥官水平,都决定着战场的胜负手,所以讨论这些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只需了解番号、兵力和装备的历史细节就可以了,其他都是仁者见仁的事情。

就教导总队长桂永清的那个指挥水平和战斗意志,一点都不看好,即便是教总番号仍在,在他手底下也难有什么好的发挥,兰封会战就是最好例子,他还是去混海军吧。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301720604211445

作者:东北行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