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也许我们都不懂父母的倔强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文/小婷半清

打开《皮囊》,读到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了什么人,只要他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崇达的《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了一盏明灯。——刘德华 2014年9月30日

《皮囊》是蔡崇达的短篇合集,打开皮囊这本书,首先看到了韩寒和刘德华写的序,心里想着这本书的作者怎么这样神通广大,请到这些大腕来写序,这本书到底有没有那么好呢?

我翻开认真地读,看作者写母亲,写父亲,写家里那个一直在改造的房子,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几次都落泪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大多类似,他们固执着自己的固执,倔强着自己的倔强,任凭儿女如何劝,如何说,好像都无济于事,谁都无法撼动他们内心的执着。

皮囊,不过就是我们的一具躯体,人人都有,但若没有了心和灵魂,那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呢?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书中作者的母亲,一辈子都在为了建房子奔波,遭受了很多人的风言风语,却依然雷打不动,非要固执己见,就想着把房子建造完美,表面看起来她是自私的,顽固不化的,甚至是矫情的,然而读到最后才能懂,她内心的愿望,不过是想完成爱人的夙愿,不想让旁人看轻已经瘫痪的爱人。

这位母亲就是如此固执。她每日心心念念地就是盖房子,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已中风偏瘫,母亲一直坚持着盖房子,存的钱根本不够,她就去借,然后有了收入就一家家地去还。

房子总算盖好了两层,搬进的那天她为了热闹大肆待客,花了一万多块,子女们自然不会理解,埋怨她多花钱、死要面子活受罪。而她依然坚持自己: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过了三年,欠的钱好不容易还上了,母亲又紧张地提出再盖两层房子,而她的理由是:这附近没有人建到第四层,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这位倔强的母亲真的再次盖起了房子,可好景不长,母亲还是执着着想把前面空着的地方再次建造,这下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毕竟这院子马上就要拆迁了,可母亲执意如此,她小心翼翼地询问着儿子,希望得到肯定的回答。

“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无论住什么样的房子,过多好的生活。”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人不就是矫情嘛,不就是死要面子嘛。

这是母亲的执念,在她的心里,建好这栋房子,是为了她的丈夫,是想让别人看到他虽然残疾了,但他发起的这个家是完美和健全的,她无法表达这说不出口的爱情。

因为挚爱,承受的这些压力和苦楚都是值得的。

而作者在和父亲最后的陪伴中发觉,原来自己并不认识父亲,他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生活中参与的故事,至于父亲的其他,他并不真正了解,也许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的父母,当他们作为唯一的个体时,我们是完全陌生的。

我们熟悉的不过是他们父母的角色。

我们不知道父母在其他时候是什么样的形象,工作的时候是风趣的吗?独处的时候是文静的吗?伤心难过的时候是怎么样排解的呢?我们都不曾懂,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看似亲密无间,恰恰也无比遥远。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我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是作为“父母”和“子女”的了解,如果抛开这层关系,当作为独立的个体时,我们也许完全陌生。

我们年幼的时候,非常依赖父母,恨不得时刻都待在父母的臂弯里;待我们长大一些,开始批判父母,嫌他们的观念老,嫌他们跟不上时代;等我们成年,都急着展开翅膀,想要远离父母;等到我们当了父母,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可那时也许已经晚了。

我们总嫌父母唠叨,催结婚,催生娃,催二胎,他们好像永远都在催,可实际上,他们不过是想看到你有人陪伴,有儿女可享天伦,这样他们才能踏实地老去。

又是一年春节时,很多人还要面对父母的催促,有对象没?啥时候结婚?赶紧生个娃,还是要个二胎吧等等,每年他们都会有新的愿望,但这些愿望恰恰是年轻人最讨厌的话题,在面对父母这样的催促中,我们也多一些理解吧,就算很不耐烦,也不要说伤害父母的话。

有些事情,作为子女是永远不会理解的。

就像书中的母亲一样,总觉得房子建不好,别人就看不起自家,非要去挣点脸面,拼尽所有也要把房子立起来,就是为了这份倔强和骄傲。

这里我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也是执着的,她永远执着于自己的穿着,一到需要出门的时候,她来来回回地换衣服,总想挑出最漂亮最得体的那一套,每到这时候,父亲总会催促,可慢慢地好像理解了她,因为在母亲心里,真实过得好与不好别人也不知道,但要通过外表让别人觉得体面。

年轻一代往往变得越来越通透,不会那么在乎自己的外表呈现,可在老一辈那里,一件衣服一件首饰可能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些观念根深蒂固,我们所做的不是强烈改变,而是理解和接受。

父母往往会理解孩子,可孩子却总不愿去尝试理解一下父母。

《皮囊》所传达的思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样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人们,若没有心,若失去了灵魂,这具躯体也如《画皮》中那样,不过是一张随意描画的皮囊而已。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906747906446084

作者:小婷半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