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孩子充分的重视与关注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有的人认为重视孩子是为了孩子拼命工作挣钱,照顾好孩子的吃穿……但现在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除了物质上的无微不至,你有没有重视孩子生命本身?
对于一个生命而言,什么是重视呢?重视,是你眼中能真正看见孩子,看见他原本的模样,而不是期待中的孩子,比较中的孩子,物化的孩子。你能真正看见孩子,孩子便透过你对生命的重视和关注,建构陪伴他一生的自我价值感。孩子需要被关注,需要受重视,全都是为着建立一样东西——“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是有价值的。”
1、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形象。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特征,便是与世界浑然一体。婴儿在妈妈腹中时与妈妈完全的共生,这是他唯一的经验,而出生后,这种共生的经验转移到了整个世界,婴儿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手和腿。由于婴儿尚未把自己和照顾者剥离开,照顾者不高兴,孩子就不高兴;照顾者有情绪,孩子就有情绪。孩子自然复制了父母的内在世界、心理和情绪,父母态度不好的时候,孩子就会以为自己不好。婴儿天然就是这样的,所以你的内在世界直接影响孩子。这种影响不单单在于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内在的存在状态。我们在生活中时刻体验着内在的状态,比如,一个人火冒三丈地说:“昨天我跟谁谁谁说话,他边把手里的东西放在椅子上,边对我说了一句话。那句话很客气,但我知道他不把我当人看。”他感到对方不重视自己,对方的行为和姿态伤害了他的自我感,让他很难受。
让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内在环境中,关键看照顾者的心理状态是否成熟。有许多成年人在心理上还停留在童年,希望别人像妈妈一样重视自己,当对方不能如愿所偿地表现时就不能接受。这个现象在中国人身上似乎更为明显。一次外国老师开办的心理培训课程上,那位老师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学员并不看重提问,而是努力想表现自己。有一天他终于说:“请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拉开,放在一件事情上。”我发现很多人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每个人都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力,而不能专注于事件本身。当我们的成长只重视头脑、思维和认知的发展,而让心理、情感和情绪的发展匮缺,以至于内心停留在童年的状态,其结果就是这样。
2、工作让儿童确认自身的价值。
孩子通过工作来确认自我价值,所谓的工作,就是孩子自发的、有目的的、专注的任何操作。当孩子进入工作状态时,他开始经历完整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儿童非常满足而自信。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准备充分的环境和充足的材料,配合他当前的工作需要,一定要让孩子有事情可做。如果总是让孩子做成人认为重要的事,总是向他灌输成人的学习观念,不让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孩子将难以获得很好的自我价值感。
3、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孩子。
在任何社交场合里,我们都要正式地把孩子介绍给对方。一次,家里来了一位朋友,我介绍完毕后,他把手伸向儿子,一直等着与他握手。我儿子看了许久,我知道他不知所措,但朋友给了他调整内在的时间和空间,等他调整过来并知道如何做时,他终于将手伸了出去,和朋友握了手。后来我带9岁的孩子参加同学聚会,当我向别人介绍我儿子时,他很自然地主动和别人握手。在平等的社交氛围中,他在学习和使用礼貌。当你把孩子当成重要的人在关系中出现,并且让孩子感觉被人重视,你的朋友也会尊重的对待你的孩子,这种状态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会让孩子产生价值感以及被爱的感觉。
4、让孩子为自己说话。
重视孩子不在于“你重视”,而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重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让孩子能够表达自己,行使自己的意志。因为人本身就是意识的产物,如果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意识表达出来,并且他的意识受到了重视和尊重,而且这个意识又能够得到孩子自己以及家人的实施,这个心理历程会让孩子的生命感觉到:我是重要的,我是被认可和重视的,我的意识是可以被我操作的。而这个被操作之后的意识就形成了意志。儿童下一次再做时,就凭借着意志逐渐变得强大,真正的价值感就蕴藏在意志之中的。所以,我们建议孩子的养育者遇到事情时,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并且不论他的动机如何,都要给他说真话的机会。
我观察许多父母和孩子相处的状态,发现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双方并不对话,而是刚一说话父母就在说教孩子,你这个事情做得不对、看到了没?我告诉过你吧……父母很少平等地听孩子在说什么。这个时候,父母不是父母,而是扮演者教育者、法官、审判者的角色。
一位妈妈记录孩子爸爸陪伴孩子的经历,她写道:
“爱人很少在家陪伴女儿和我,今天,他终于可以陪伴我和女儿一起看电视,看的是《皮诺曹》。当皮诺曹撒谎时,他的鼻子迅速地长长了,看到这里,老公马上对女儿说:‘看见了吗?撒谎是要长出一个长鼻子的!’女儿听到爸爸的话说:‘爸爸,不是的,撒谎是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的。’老公很窘迫。又看一会儿,老公又说:‘你看到了吗?他是一个坏人。’结果又招来女儿的反驳:‘爸爸,不是这样的……’我狠狠地瞪了老公一眼,真希望他别再说话。”
就是这样,爸爸和孩子呆在一起,总想借机教育孩子。很多父母不是法官,就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审判者,而不会扮演父亲或是母亲的角色。
想让孩子真正地独立起来,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要让孩子为自己说话。我特别爱听交响乐,爱看芭蕾舞,我认为我的孩子也应该受些熏陶,总是连哄带骗地想让他去。有一次,我给他买了票,可他坚决不去。我告诉他,这张票很贵,想方设法地动员他去。儿子说:“我想让你知道,不是故意让你浪费钱,而是你必须学会尊重我。”
5、选择和尊重孩子的意见。
遇到一些问题时,我常让儿子帮我出主意。有时候他的主意真的很好,于是我采纳了,并且给他支付报酬。这么做让我们双方都很愉快,我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建议,而他得到了重视自己观点的经验。
因此,有一些家庭活动的决策是应当让孩子参与的。比如周末去哪里玩,孩子的房间如何布置,买日常生活用品等等,都可以一家人商量。如果觉得孩子提出的建议不错而又现实,就采纳孩子的建议。这样便给了他一次机会和体验,让他知道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这就等于给孩子了一次建构和产生意志的机会,完成整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6、和孩子在一起。
很多父母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说:“为了孩子啊,我天天出去工作,很辛苦啊,都是挣钱为了孩子。”我经常会问他们:“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跟他在一起。“你说你爱你的孩子,你却不跟他在一起?”
爱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想法。爱是真实的想在一起,想跟他处在一起并且不想分开。这就是爱。爱并不会通过我们的辛苦传递给孩子,而是依靠和他共度时光,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爱。
7、对等的交流。
在我家,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家电买回来我们都直接交给儿子打理。有的家电安装起来很复杂,我们就给他付报酬,比如装一个柜子100块。儿子很快找来同学帮忙,完成一件事后,他会很高兴又满足。
除了生活上的事,有时遇到情绪上的问题,我也会平等地跟孩子交流。有一次,儿子不想上学,可我不想让他请假,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情绪不好。”我说:“情绪不好你就不想上学,那可不成为理由吧?”他哭了,然后对我说:“我记得有一次你情绪不好,在家里休息了三天!我不明白为什么你可以用三天来调整你的情绪,而我用半天就不可以!”儿子说得很有道理,任何人情绪不好时都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来调整。于是我让他请了假,在半天里,我们讨论他的情绪,讨论他不想上学的原因,做了一次很好的分享。我们想让孩子明白一些事时,必须在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事件,然后和孩子进行对等的交流。
转载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2b9830100on6z.html
作者:孙瑞雪
[赠金笔] 赠金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