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你是否也想辞去工作考公务员?这个决定,你得慎重!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疫情的来临,给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蒙上一层厚厚的“阴霾”!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经济比较颓势的情况之下,包括世界名企在内的各个企业开启了“瘦身求存”的竞争模式;事实证明,越是在艰难的时刻存活下来的企业,才能在迎来曙光之后获得更优的发展机遇!

于是,裁员、减薪、轮岗、“加量不加价”、减少各类福利待遇等情况便时有发生!

这时,大家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原计划不断向上的发展变得十分艰难,就连稳住当下的工作和收入,都有一些困难!

这时,大家都感受到了一种不易,一种专属于成年人的不易,那就是收入在减少,但各类开支仍在增加!比如,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医药开支在增长;孩子年纪越来越大,教育成本在增长;还有那么多计划实现的梦想,也不得不先搁置一下!

此情此景,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大家都将目光盯向了公务员考试;毕竟,这可是十拿十稳的铁饭碗,可以求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可以得到长线的发展和成长,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日后的“中年危机”!

但是,越是在这样的后疫情时代,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大;比如,新增大学应届毕业生突破九百万,教育“双剑”之下的新增公考大军,还有不太景气的房地气行业,还有更多对自身工作并不满意的社会已就业人员!

于是,许多人在思考,公务员考试竞争太大,若想上岸,我是否要辞去当下的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全职备考呢?

在此,笔者就是否应该辞去工作全职备考公务员这个话题,作一次深入的探讨!

第一,全职备考的优势明显,但现实的压力却会更大!

相对于在职的考生而言,全职备考公务员,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去争取更高的得分水平,去提高更大的上岸概率!

但是,与此对应的是,一旦失去了当下的收入,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将会陡增,你是否能面对这样的压力?

失去了一份工作的收入,你将成为无收人员或是低收人员;无论是生活上的基本需求,还是恋爱中的情感开支,又或是其他的人情世故,又或是亲朋好友的眼光等等,无一不会让你背负这份沉重的压力!能否面对收入上的压力,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很可能是处置不好,从而恶性循环,甚至出现一些社交恐惧症的情况!

有一份工作和收入,至少自己可以养活自己,节约一点还能存一点钱;钱,是工具,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离开了钱的你,又如何融入这个社会的群体?哪怕是出门撸个串、唱次歌、买点衣物或礼物,郎中羞涩的感受都是十分难受的体验!

事实上,公务员考试每一年的机遇都是有次数限制;对于社会考生而言,国考一年就一次,省考一年一次或两次;虽然有一些地方独立招考,但全国的考生都可能前往竞争,竞争形势更加激烈;同时,受到个人家庭、恋情、关系等各方因素的考虑,许多考生在岗位的报考上,是有诸多限制的!

简言之,公务员考试的机遇次数较少,错过一次,少则半年,多则一年!

如果只是一次两次考不上还好,还可以拼搏、坚持、奋斗;如果是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都考不上,怎么办?

是自己太笨?还是自己太无能?还是竞争真的太大了?又或者是运气真的不太好?

不必笑话考公务员没上岸的考生,敢于做出考公的决定,并为之付诸行动和努力的人,是值得点赞和鼓励的!

不过,在考公务员的这个过程中,如果你丢失了自信,丧失了信息,甚至是沦落为“啃老族”或“躺平族”,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我们的努力与奋斗,是为了换取更好的工作、生活和未来;但是,大家得明白一个道理,努力才可能换来收获,甚至是大大的收获;同样,努力之后也可能收获太小,甚至是毫无收获!

所以,做出考公务员的决定,是正确的;选择全职备考公务员,一定要谨慎!

第二,求稳立上,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方是上策!

为了更好的工作,赌一赌?这个,真的就如赌博一样,自认为十拿九稳,却可能十次败北!

不信?经历了中考、高考与考研的竞争,难道还拿不下一个公务员考试?

这个,笔者在前文中有一篇专门介绍高考、考研与公务员考试的难度!

在笔者看来,整体上讲,公务员考试的难度是远大于高考和考研的难度!高考本科的率取率实在是太高,考研的报考与录取率也不算低,但公务员考试很可能只能在众人之中拿下第一,才能上岸;这,就是真实的考情!

当然,个体十分优秀,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个人基础等少数人除外!

所以,在笔者看来,参加公务员考试,有几次考不上是正常的,几次进面还没上也是正常的!不必为此过于介怀,既然决定走这条路,不妨从长计议,找出自己的薄弱项,有针对性地去提升自己的短板,有可行性地去提升自己的长处,不断提高自身的得分实力,才是上岸之道!

在此,谈一个心境,那就是“稳”!既然大家考公务员追求的是“稳”的心态和状态,那么,你就应该提前进入这个求“稳”的个人状态!

比如,干好当下的工作,为自己谋取一份收入;在工作中学习和提升,一样有利于个体的学习和状态;试问,一个连手上工作都做不好的人,考公务员的道路就容易一帆风顺?

比如,在工作的同时,考生适当地放弃一些休闲和娱乐,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既能省钱,还能上进,更能谋求一份更心仪的工作!

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收获许多知识,而这些知识不仅是与公务员工作有关,也与大家的日常工作有关,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岂不是理论指导实践,有利于当下的工作,也有利于理论的巩固和提升!

比如,在公务员的工作中,其实也经常要面对各种实际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复杂,甚至还涉及大量群众;能不能处置好这些问题?这个方面的考察,在笔试和面试之中都有,特别是面试题的考察,更加直接!那么,在当下的工作中,自己是否也会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如何去理解、分析、面对?本身,就有利于通过公务员考试;因为,有实践的加持,效果比纯理论化的学习要好得多!

第三,三种情况之下,建议考虑全职备考公务员!

当然,一事不能全盘否定,也确实有许多考生在全职备考之下考上了公务员!

所以,笔者建议,如果你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中的一个,可以考虑全职备考公务员!

第一种,个人实力突出,只是欠缺一次机遇!如果你两次以上拿下国考笔试140+及以上的高分;这样的考生其实已经具备上岸的实力,只是运气可能稍差了一点;比如,只能报考三不限,报考的岗位竞争人数比突破500比1。

那么,如果在报名时发现,自己报考到了心仪的岗位,而且还限制学历+专业+英语+证件等各类条件,整体的报考人数比例还低于100比1!

这个时候,选择请一个月长假学习,或者干脆直接全职备考;笔者是支持的!因为,你考不上并不是因为实力不足,而是因为条件限制或是竞争太大;那么,如果有符合你个人情况的心仪岗位,竞争还不算大,为此搏一搏,上岸的可能性很大!

一个月的冲刺,高强度的学习,在原来的实力上再提升一载,成功的概率大增!

当然,这也免不了可能遇到更强实力考生的可能;但,这是小概率事件!

第二种,当下正在待业,离下次大考不足三月。如果你当下正在待业,也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说就连符合你基本愿望的工作都没找到,而当下距离下一次大考的时间又不足三个月!

这个时候,笔者建议你大可静下心来,不必急于找工作,不妨全职备考三个月一试水平!

一方面,在笔者看来,三个月的备考期,不长不短,正好全面努力一次,摸清自己的考试水平和得分水准,为今后的考公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全胜,即便不知彼,也得先知己,摸清自己的情况,博取一次机遇,值得!

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三个月的备考期,经济方面的损失并不算大,即便考不上也不会对一个人的心境有太过的负面影响。简言之,三个月的损失,这个风险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是可以承受的!但是,若是两年、三年、五年,这个风险就远大于年轻人心中的预期,也容易因此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第三种,已经多次“吃面”,总在面试被对手淘汰。这一类考生,笔试的水准,已经十分稳固,自己对岗位的判断也比较精准,进面试已是家常便饭,积累了足够的笔试和面试的基础!但是,每一次面试的水准和发挥都存在一些问题,别人担心的是笔试,你却是在担心面试!

那么,全职备考一次,时长不超过半年,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一方面,通过这一次全职备考,将原有的考试水平进行强化,再巩固一次;同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破之前学习中的瓶颈或是短板,可能有较大的分数提升!

另一方面,这一次备考,不妨换一个思路,不只是注重笔试的行测和申论,更加注重公务员面试的学习;从提前学习的角度出发,对面试做更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认真总结近一年的时政热点和新闻报道,查阐、分析、整理更多的评论员文章,让自己对当下的热点事件和主流面试考题都有一个更全面、更多元、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同时,从面试的角度出发去准备公务员考试,类似于数学思维中的“反证法”,考生往往会因此有许多新的领悟,不仅有利于提升面试的分数,更有利于通过学习路径的转化让笔试成绩有一个阶梯式的提升!

综上,对于大多数普通考生或普通情况而言,笔者的建议是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但是,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或者说一概而论都是错误;如果你满足笔者所说的三个条件之一,甚至是满足三个条件之中的两个或三个;那么,选择全职备考,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当然,还是那话,任何选择都有风险,做出决定之前要慎重!

特别提示:笔者长期专注于公务员考试领域,写有《申论85+大神自学笔记》、《考公建议书系列》、《国考省考面试真题精讲100例》等免费资讯,欢迎查阅!

(觉得不错,请长按点赞一键三连!)

(您的支持,是笔者坚持创作的强大动力!)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344619978806052

作者:助你成公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