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内战中,国民党军队为何从未对共产党军队打出过大的歼灭战?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自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政府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以来,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党的屠杀,及进攻,我党一直都在被迫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斗。

但有一点,世人终究会感到困惑,那就是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还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党的人员、装备和后勤补给能力都要远远逊色于国民党反动派,甚至多次出现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将共产党的军队包围的场景。

然而,在绝对优势兵力下,国军却从未对我军打出过全歼战。又可以这样说,国民党军队为何打不过我军呢?

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但因近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入侵而发生了很大不同,虽然在辛亥革命中推翻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经过2000多年传统封建思想洗礼的人们一时无法适应共和时代,封建的旧势力旧思想的鬼魂在中国并未消散。北洋政府就是旧势力的代表。这也标志着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未完全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革命党人想通过各种和平的方式改变所处的社会,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尽管孙中山等人仍然认为只有欧美国家的政治模式和民主形式是唯一出路。但现实告诉革命党人,他们是无法用一张嘴去说服各地大小军阀,去创建一个理想的国度的,这是很不现实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识到,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是达不到目的的。因此孙中山在广州创建国民革命军,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

而另一部分熟读《新青年》杂志和参与五四运动的先进分子觉得只有俄国的马列主义能够救中国,经过不懈努力,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的目的就是领导工人群体改变现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两党为了推翻腐朽落后的北洋政府,而展开了第一次合作,并于1926年开始发动北伐战争,讨伐北洋军阀。

孙中山从苏联引进了党掌握军队的模式,他的本意是想平稳的过渡军政-训政-宪政阶段,但不曾想在他逝世后,国民党高层掌握了军队后,先前的革命阵营就此发生分裂。

北伐战争基本结束后,国共两党原本牢固的政治同盟却发生了相互攻击的情况。

国共的分裂,是双方革命路线的分裂,而不是对整场革命的背叛。

两党在政治纲领上有很大出入,双方的分裂虽然是必然的结果,但双方在政治理想和行动上还是有不少共通之处的。

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相继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就是一场大屠杀,是一场非正义性事件,多少无辜的手无寸铁的共产党人被无情杀害,引得后期共产党人发动南昌起义,只能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去为劳苦大众作斗争。

192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对抗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不得已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活动,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了一系列的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一直都是中国所谓的“合法”政府。

他们对比红军,在政治,经济,文化,装备,人员方面都有绝对优势,在关键的兵员数据上,国民党军队和红军相比更是7:1。

为了围追堵截甚至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调动了几十万大军,在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中,每次出动的兵力与红军相比几乎都是10:1。

但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每次国民党军队的动作很大,甚至由蒋介石亲自下达作战方针,却很少打过全歼战,这是何故呢?

第一、指挥官的才能决定战局走向。

当过兵的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在打仗的时候,单兵综合作战能力和军队战斗力固然很重要,但作为前线的指战员,他的军事才能也很重要,甚至更突出。

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播放古代打仗时的剧情,两军在对垒前,会有排兵布阵,例如八卦阵,一字长蛇阵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非常考验双方指挥员的才华,是他们之间的一场较量。

毛泽东是当代举世无双的伟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虽然他不曾出国留学,也没有上过专门的军事院校,但他熟读中外各类兵书,掌握众多军事理论。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并没有照搬兵书的内容,而是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并且非常注重实践,创造出独特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毛主席读过多遍《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古书,这类书籍虽然都是兵家必看的书,但要是真的打起仗来,一本书不带,可得忘得差不多了。

毛主席他会参考借鉴兵法,但不会深陷于兵法而无法自拔。“总是能出其不意,用兵如神”。这是外界对他最客观的评价。

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四次反围剿战斗,把“诱敌深入”、“以逸待劳”、“关门打狗”等兵法阐述得淋漓尽致。

而“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亲口承认的得意之作,甚至比后来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都要满意。在三渡赤水后,他便采取“声东击西”的兵法,派出一个军团伪装成主力部队带着大部分的电台向古蔺地区大举行进,展示出一副肯定要北上强渡长江的样子。

蒋介石得知后,他自作聪明地认为中央红军一定会北渡长江,于是将所有兵力推向古蔺地区,企图来个一网打尽。

谁知,刚刚西渡赤水河的红军主力部队,重新掉头在二郎滩渡口来了个东渡赤水,与马不停蹄赶来包抄的国民党所有军队来了个完美错过,并且主力部队迅速南下一路奔袭,快速跨过乌江,剑指正坐镇贵阳指挥大军的蒋介石。

蒋介石见红军向自己直扑而来,惊恐不已,匆忙调滇军出昆明来贵阳救自己。毛主席施展的是调虎离山之计,于是命令红军日夜奔袭昆明,假装用主力攻打昆明。

吓得云南的军阀王龙云赶紧调金沙江的守军驰援昆明,这第二次的调虎离山之计又成了,红军转身向金沙江开进,不费一兵一卒就渡过了金沙江。

这场战役中,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性的运动战方式,积极寻找战机,将敌人耍得团团转,彻底扑灭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边境的狂妄气焰。

红军在运动战中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和滇军的重兵包围圈,不断地在运动战中歼灭大量敌人。

从此,红军变被动为主动,打开了新的战略格局。

作为国民党方面的最高指挥官,蒋介石虽然是亲自坐镇指挥战斗,在日本留过学,还是黄埔军校的校长,黄埔系是将星如云。

但蒋介石只是生搬硬套兵法,不懂灵活运用,始终被我们的毛主席牵着鼻子走,始终无法定位到红军的行踪,没有决战的时机。

第二、人心不齐会影响结果。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但是中国也由此进入各地军阀混战的时代。各地军阀各干各的,互相不服。当时的中国,除了国民党军队,稍成气候的就属桂军、滇军、川军、晋军和东北军等。

在蒋介石大力围剿中央红军的时候,各地军阀深知蒋介石会要他们协助共同剿灭红军,他们口头表示答应。但都以保存自身实力为首要做的事,在执行上级指示时效率都是大打折扣。

把红军围追堵截以后,基本都是畏葸(xǐ)不前,人人自保,做出只围不杀的态势,想把红军赶走。

但如果红军是进入他们地盘时,他们才会卖力绞杀。

毕竟红军都是为了信仰而奋勇拼杀,而各地军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必要尽全力,如果斗个两败俱伤,就会被别的军阀坐收渔翁之利。

就连蒋介石的军队进入到他们的地盘,他们都会全体警戒,满满的敌意,生怕蒋介石来个借刀杀人后,夺了他们的地盘。

在此,说说几个地方军阀。比如当时,当红军经过广东沿线之时,粤系军阀甚至与红军联系,让红军坦然通过,气得蒋介石脱口大骂。

湘军和桂军军阀采取了比较中立的态度,他们既不得罪国民党军队,更不得罪红军,先是驱逐红军,又是“礼送”国民党军离开自己的地盘。

试问一下,这样一支人心不齐的军队,想打胜仗有那么容易吗?肯定是难于登天啊!

第三、吃苦耐劳,意志坚定是长久之策。

我军作风顽强,人人都有一双“风火腿”,平均日行军能达到80-100里,机动速度非常快,在山间小路行军都能如履平地。

相反,蒋介石的军队多数依靠车辆来机动,如遇连日暴雨,公路被冲垮或是道路泥泞不堪,就只能走走停停,而徒步行进的部队又不能吃下这个苦,走不快,每天行军50里就嚷嚷要休息整顿,势必追不上中央红军的。

汤恩伯就曾指出蒋介石的军队缺乏机动性和进攻性,机动能力太差,经常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以至于贻误了不少战机,使自己丧失了主动权,时常在局部处于劣势。而在被包围时的突围能力较差,缺乏一股狠劲。

组织几次突围的时候意志不坚定,失败了几次后,就放弃了突围而等着援军的到来。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一群为了保存自己实力的人是不会组织救援的,只能坐以待毙。

反观我军在每次被敌人围困时,都会迅速组织突击部队,他们会以大无畏的精神,不怕死不怕累地连续冲锋,直至杀出一条血路以供主力部队撤出包围圈。

他们也知道前面的道路很有可能就是死亡,但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以求保存有生战斗力。只为了后人能看到这个可爱的中国。

第四、国民党军队骄傲自大,盲目自信。

国民党军队自上而下都对于自身实力非常自信,对于打赢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信心十足,认为自身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有美国等西方国家提供的各种新式武器装备,能够分分钟就打赢我军。

然而就是这种轻敌的心态让国民党从自身掌握绝对优势到相对优势再到失去战场主动权,败走台湾。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从一开始就摆出一副“全军冲击”的阵势,分散兵力,四处出击,想凭借自身强大的武器以最短时间消灭我军有生力量。

但解放军不吃他这一套,根本就不从正面和他对抗,不断地在各地掀起运动战,让国军此次吃了瘪,当他们撤回毫无防备之时,我军又给予他们致命的一击。

此外他们的军纪涣散,经常在公路上驻军,防范意识不高,这就给解放军提供了打伏击的机会。

解放军早就埋伏已久,就等国军上门,当他们卸下武器装备,放心休整之时。我军不断从道路旁的密林或沟壕里冒出来,对着国军就是一顿开火,而且他们不恋战,打完就跑。

国军根本就没时间还击,被打得脑门都嗡嗡作响,反应过来时人都已经跑光了。

事后国军也不敢正大光明的全速往战线推进,生怕解放军又冒出来打得他们是措手不及。

从一定角度来说,国军在受到我军的打击后,不愿承认这个结果,变得唯唯诺诺,最终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五、战略布局自始至终就是错的。

1931年,蒋介石实施的攘外不先攘内的政策让张学良成了“不抵抗将军”,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了东三省,获得大量的优质农副产品,和军工厂。

后者生产的武器足够武装20多万的军队。后来,这些武器自然是被日本军队接管,为他们生产了大量的武器用作后期准备侵华的战争资源。

也许当时的蒋介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东三省的战略位置是多么重要,当时的东北军建制配备大量的迫击炮,飞机,步枪。

东北的黑土地种植出的农作物能养活多少忍受饥荒的贫苦百姓,另外地理位置也是非常便利的,向北是当时的苏联,能够接受到苏联的援助。

西南方向的山海关是华北和东北的分界线,古代有很多政权都是从关外一路打进关内,就足以说明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蒋介石这是为了个人私欲而做的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的不明智的选择。

第六、用人之道差别巨大。

毛主席讲求用人就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五湖四海能人可用”,“举贤任能”。不管你出身如何,性别,年龄,派系这些都不是重点,只要你是有德行,有才华,心系百姓的人都可以进入革命队伍。

而蒋介石自始至终都大搞“任人唯亲”这一套,只要是自己的“黄埔系”学员,浙江老乡,亲戚朋友都可以重用。

就比如在党政机关里有陈立夫,特务系统有戴笠,军事系统有汤恩伯。这是不是说明浙江人才更多呢?

也不全是,虽然自古江南出人才,但只是蒋介石对老乡更有偏执罢了。

毛主席方面是极其反感蒋介石那一套的,这就是把封建的那一套搬出来了。所以毛主席在党内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打击这类“山头主义”,很明显,这是影响党内团结,瓦解党的意志,阻碍党的进一步发展的祸害。

因此共产党在革命中不停地开会进行整风运动,进行自我批评,纠正错误,以便更好地进行伟大的革命事业。

而每一次整风运动也如人们预期一样,取得不错的效果,保证了党的强大凝聚力。

毛主席一生都在和有旧社会思想的革命者作斗争。毛主席虽历经风雨,但永葆初心,反而那些立场不够坚定的人变了,变得像国民党政府的蒋介石等人一样,腐败堕落,大搞“小圈子”文化。

蒋介石在指挥战事时,一直关心的是营级以上指挥官所关注的问题,无论是针对红军,还是后来的解放军,蒋介石都喜欢越级指挥。

然而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都对他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毕竟他确实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将权谋玩得炉火纯青。但他在军事指挥作战方面的能力也就只相当于连排级水平。

他非常关心部队的全方面发展。甚至会管一下部队在行军过程中的露宿,布哨方面的事情。但是在战败之后,会把责任归于部下或是外部介入因素。

就算是后来败退到台湾,也从不认为是自己犯的错。鉴于蒋介石这样的品性,一些地方军阀就打心底里不服从他的领导,因此在国军打仗时,就经常会陷入“友军有难,我自岿然不动”的尴尬局面。

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强调“用人不疑,放手去干”,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就非常重视一线将士们的反馈意见,同他们进行反复讨论。

关于军情的电报,片刻不敢耽误,充分考虑将士们的意见,经过反复磋商定下战斗计划后,要求前方将领可以根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不用请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毛主席的人格魅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国军没有发挥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基石作用,没有与他们休戚与共,形成利益共同体,老百姓自然干劲不足。

所谓利益共同体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工人和农民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本应从当时的政府手中获得基本的民主和权力,但很可惜,国民党只是一味压榨,欺骗和剥削,使本就积贫积弱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反观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能给到人们实惠,分给农民最需要的土地。换句话说,国民党内部政权错综复杂,各自为政,在乎的是自身的利益。

就拿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宋子文和孔祥熙来说,他俩都是拥有无数资产的大资本家,蒋介石的军队基本上都是要依靠他们的支持,这就使得整支军队自上而下都充斥着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的思想。

蒋介石上台后的国民党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而他从来就没有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军阀势力,在国共对峙的几十年间,各大军阀割据局面愈演愈烈,他们对国军也是面和心不和。

国民党内部贪污腐败严重,抗日战争时期,甚至于在明面和日本决战,背地里却和日本进行军火交易。还有对权力的滥用,分配不均匀都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就完全不同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大地主,无良的资本家那里获得应有的利益,从而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形成联合体,让士兵们知道是为了人民而战,是一场正义性的战争。

说到底,两者还是思想的不同。在经过一系列新思想的冲击下,共产党更知道劳苦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国家,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过头脑的我党治国理念更适合当时的国情。

我党是以人民为依托战胜了拥有大量外国援助但仍然失败的蒋介石政府。

虽然蒋介石在接受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后,有了一定战斗力,但是这根本就治标不治本,当时的中国连一颗螺丝钉就造不出来。

所以,一旦等到外国停止援助,国民党军队就无法嘚瑟了,就将成为我军的瓮中之鳖。

并且就算是拥有装备精良的武器,一些具有官僚主义思想的国军也不愿意打仗,士气低落,因此才会屡战屡败,国军不被反杀就已经万幸了,而中共军队是得民心的。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577313581651753

作者:奥古说历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