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萧克:唯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领,102岁去世,葬礼堪比国葬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当下的中国繁荣富强,人们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然而,这世界从未有过真正的太平,只是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所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无数的革命者为我们负重前行,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不惧牺牲,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人的我们,有必要“吃水不忘挖井人”深深记住他们的功与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位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他文武双全,在武上对敌人“猛冲,猛追,猛打”,而在文上更是荣获过茅盾文学奖荣誉奖,那么他到底是谁呢?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经历呢?
1907年7月,湖南嘉禾县诞生了一名男婴,此人正是萧克,他的家族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名秀才,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生活比较清贫,但也还能凑合着过,由于他父亲算是当地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所以很看重孩子的教育。
萧克在幼年时期就被他父亲送去私塾学习一些四书五经等中国古典书籍,萧克颇有慧根,小小年纪就能将这些书籍看懂背透,他的父亲对此甚为满意。
随后他升学至同善高小,他与同龄人的差距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从小成长的环境不同,让萧克不论是学习天赋还是刻苦程度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无论是公共场合演说,还是吟诗对对子,他都能碾压众人。
1923年他考入了本地的甲种简习师范学校,此时的中华大地上军阀势力割据,战乱频繁,帝国主义势力盘踞在中国各大租界,它们联合起来肆无忌惮地吸吮着这个国家的“血液”,在这种时局混沌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一场又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一时间新思想新学潮传遍了中华大地。
正巧这时,孙中山因为粤系军阀陈炯明叛变一事,被迫离开广州,他终于明白了中国革命始终未能成功,就是因为地方军阀过多且实力强大,必须要有一支自己能掌控的军队,才不用迁就别人,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孙中山后来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建了黄埔军校。一时间,整个社会上的热血青年都纷纷赶来想要参加革命队伍报效国家,完成北伐大业。萧克的内心自然也是激情澎湃,认为光靠读书是救不了当下的中国,用嘴皮子说服不了拿枪的军阀,于是他想弃笔从戎,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1925年,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直奔中国南方的革命重镇—广州,随后凭借实力考上了国民党的宪兵教练所,后来被合并到黄埔军校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该校的四期生,在校期间,他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眼界都得到极大开阔,他不断地学习各种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在军事实操中也是敢为人先,同学们都称呼他为“拼命三郎”!
当他们学成毕业后,正值北伐战争一路北进,萧克早就有投身军营消灭三大军阀的想法,所以他快速收拾好行李从广州一路北上,跟上了叶挺独立团先头部队,有战友问他:“你怎么跟上我们这支队伍了,我们首长打仗很猛,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萧克说道:“我就是奔着他的名气而来的,既然入了伍我自然要去前线啃下硬骨头!”
然而好景不长,北伐战争期间虽然打得北洋军阀节节败退,但却不能遏制住国共两大革命阵营的危机。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了革命,发动了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使得北伐战争取得的胜利果实被国民党反动派摘取。在全国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下,萧克对国民政府异常失望,开始投入到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伟大斗争中,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他跟随叶挺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后来起义军全部撤出南昌,他带领部队一路南下,在汤坑一战中受到国民党薛岳,陈济棠两个师兵力的阻击,且我军弹药量明显不足,经过一番苦战,最终我方损失惨重,仅剩下20余人朝陆丰方面转移。
萧克等人在经过一个村庄时,被国军的李济深一路追着打,可想而知,兵力不足的他就算苦苦挣扎,也还是被敌人生擒。随后被关押到潮州地区,幸好李济深曾经和叶挺所在的部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他没有杀害萧克等人,只是将他们关押了近一个月后就给放了。但是被释放的条件就是必须原地解散,不得从事反蒋活动。
萧克只好回到家乡秘密发展基层支部,并且在次年组织起了中国共产党南区支部。1928年,中共碕石特别支部发起暴动,几十名青年担任暴动的骨干,成为这支革命队伍的战斗主体,他们在作战中表现出高度的纪律性,表现非常出色,让敌人见状都不敢小觑。
萧克知道这里发生暴动后,就积极来此招募人员进行训练,亲自担任副营长一职,想将他们训练成一支打地主土豪的劲旅,他们自己也不会想到,会在未来成为一支与毛主席队伍会师的湘南起义部队。
这支队伍只有一个连的兵力,并且只有几十支枪,有一半还是本地的铁匠亲自打造的,这些人来自不同村子,隔得稍微远了,就不能听懂当地方言,交流起来有点困难,到了晚上,离家近的一些人甚至还带着枪支回家去,导致每晚执勤的人数都凑不齐。
整支队伍在初期所表现出的战斗力还是不高的,加上在广东,湖南两省的军阀夹击之下,独立营战斗减员严重,他们只能一边打游击战,一边苦想提高战斗力的方法。
萧克想了很多办法,决定参照当年参加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的练兵方式,将这支部队练成第二支“铁军”。他亲自参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确定好军队的纪律的重要性。
他安排了值班制,即早晚都要出操点名训练,日常爱护好自己的枪支弹药,告诫他们枪支是自己的第二条生命,不能用他们挑运重物,随意扔弃,更不得擅自将枪支带回家,在队友交流时必须讲普通话,务必使内部信息流传通畅无阻,违者严惩重罚。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萧克发现这支队伍纪律性果然有多提高,又提出了轮班制,即每天都安排人值班站哨,发现问题即刻向上级汇报,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它关系到全体人员的生命安全,也能提高他们的纪律观念,加强队员之间的团结。
他提出的这两点规章在后来的红军部队中都能窥见一二,让整支部队的面貌和战斗力都焕然一新。他带领这支队伍与敌人不停地打游击战,并且在作战过程中,自身的队伍进一步壮大。
1月12日,朱德,陈毅在宜章县城发动湘南起义,萧克随即带领着他的人马赶来支援,在这次起义过程中,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还组建了湘南地区的第一支农民军队即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
但是仅仅几个月后,这场起义就宣告失败,残余的起义军在朱德等人的带领下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移,然而此时的碕石独立营有很多战士就不乐意了。
他们一方面看到在湘南起义中敌我实力悬殊,我方仍然在做无谓抵抗,对革命队伍的前景不抱任何希望,思想已经动摇,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有很浓重的乡土情结,之前他们加入这支队伍,是因为离家近,可以打地主土豪分田地,现在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死未卜,自然流露出不满情绪。
萧克及时站了出来,就他们的忧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道:
“你们认为就凭我们这几把枪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赢敌人的,但你们要知道这次起义失败不是我们人数过少,或是装备比他们差,而是我们缺少党的领导,没有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我们如今去井冈山就是去找寻党组织,找寻成功的秘诀!你们念家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你们要知道,如若不革命,就会一直存在剥削,压迫,你们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像你们一样吗?”
众人也弄明白了失败的原因,搞清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愿意跟着大部队一起上井冈山。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等人率领的大部队在井冈山顺利会师,不久两军就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极大地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对于巩固和扩大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看到萧克的碕石人马,不禁感叹:“你们男女老少加一块有500余人,只有几十条枪,300多杆梭镖,就敢揭竿而起啊!了不得!”
萧克此前曾经读过毛泽东写的《湖南运动考察报告》,深深赞同没有实地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萧克在湘南暴动后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见面后,看到毛泽东的谈吐,气度都非同常人,在听到他夸奖自己带领队伍揭竿而起后,对他更加钦佩。
从此刻开始,萧克就开始在守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费心费力,也凭借着自身的优越表现,先后担任连长,营长,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务。
1930年春天,萧克的军事才能被彻底激发出来,萧克被任命为红四军第三纵队的司令员,他率领部下深入江西,湖南,每打下一个地方,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接待,一时间,当地的热血青年纷纷加入红军队伍,想要为人民谋利益。
萧克会在闲暇时刻认真总结和反思部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性的措施,在他的努力下,他的第三纵队很快就改为红四军十二师,成为了红四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他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作战勇猛,顺利地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不久后便被任命为红8军军长,名义上已经成为独立战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4年1月,萧克接到中央军委的指令,要他率领部队破袭南浔铁路,他在秘密行进时被国民党军的40多个整团的人马穷追猛打,只能率领着4000多人马与敌人进行周旋,耗时两个多月时间,行程有2000多里。
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他还能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术灵活作战,将国民党的6个团兵力和为数不少的保安团给歼灭,还摧毁了敌军数不尽的碉堡。
他不但在撤离时大展身手,在安全回到苏区后,顺便在沙市地区歼灭了国军一个旅外加4个团的兵力,将国军的旅长侯鹏飞给活捉了,中央军委为他颁发了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7月,蒋介石在派百万大军围剿中央苏区方面取得不小成就,红军部队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反击,但都未能阻止国军的进攻,中央苏区的范围越来越小,党中央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苏区,开始悲壮且前途未卜的长征。
萧克被任命为红六军团军团长,他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部队开始西征。萧克接到指示后,从江西遂川出发,前去湖南头阵,看是否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可能,并与贺龙等人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合。
但是当萧克大军到达湖南境内后,湖南当地的军阀何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允许有域外势力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开始调兵遣将将这股红军兵力给消灭掉,而萧克并不慌张,没有采取像第五次反围剿那样与敌人正面作战的战略,以保存革命的火种。
为了提振将士们的低迷的士气,红六军团召开了一场誓师大会,提出当前革命的重点和突破任务,萧克被任命为军团长兼任十七师,勇挑重担,蒋介石派湘桂黔三地的国军共24个团的兵力继续围剿红六军团,以为胜利的天平会倒向他那一边。
但萧克不会这么轻易地让他的目的达成,萧克带领战士们打了一场又一场运动战,有效地消耗了敌人实力,虽然最终只存活了3000多人,但还是成功地突破了何键设置的四道防线,红军转危为安。
何键见此情形,气愤不已,向部下发令:“难不成他们还能从水里游走,这次你们从天上和地上两个方向同时追!”
桂系军阀白崇禧,李宗仁等人看到红军快要行进到自身的势力范围后,立刻派出重兵去广西边境剿杀红军,红军面临着“前有狼后有虎”的危险境地,萧克立刻与中央军委的领导们商量对策,最后决定渡过湘江,去往新化地区。
白崇禧在派人围剿红六军团时,曾经这样评价萧克带领的这支部队:“他们纪律严明,纵横于多省疆土,队伍始终保持完整;他们的党中央下达的命令能通达到每名基层士兵那里,有着共同的信仰并为之奋战;他们的行动力极强,整支队伍极少出现怯战脱逃者,往往在指挥官下达指令后,他们就会立刻执行,绝不拖沓!”
国军通过军机发现红六军团的行踪后,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意图,集结了高于我军4倍的人数包围我军,在明知渡江计划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萧克没有硬闯,而是寻找敌人封锁的薄弱处继续突围。
国军知道红六军团再次突围后,就派出军机对着我军一路轰炸,以迟滞我军行军速度,让他们的军队尽快赶上我军的步伐。
当时正值盛夏时节,战士们几乎都头戴草帽以避免烈日直晒,但此时,萧克突然想了一下,暗自一笑,下达这样一个让众人都云里雾里的命令:我军所有战士将草帽扔在路边,继续行进!
战士们虽然不懂其中原理,但还是执行力萧克的指令,放下草帽后继续急行军。
国军的十七军一个旅的先锋部队没多久就赶来了,他们的旅长高福祥看到地面上刚刚被红军扔下来的草帽,甚是惊喜,知道红军就在前方,很快就能跟上,但是暑天太热,自己人的帽子又重又不透气,起不到遮挡阳光的作用,现在地上这么多帽子正好可以尽归己用,他让国军士兵全部戴上草帽清凉一下。
不过没过多久,高福祥就真的欲哭无泪了,他们看到友军的轰炸机从天上飞过,很是开心,以为前方的红军要被狠狠地轰炸一番,但不成想这支轰炸机编队飞到自己的上空,便不断投弹射击,对这一片区域进行狂轰滥炸。
顿时高福祥才知道红军扔下草帽的原因,不是因为落荒而逃忘了戴上,而是故意让国军自相残杀,毕竟高空飞行的轰炸机飞行员最容易辨认的红军特征就是红军的草帽子,现在高福祥部队只能自讨苦吃,这下该旅伤亡惨重,仅仅剩下几个连的兵力。
萧克乘此良机率领红六军团杀了个回马枪,辗转多次摆脱了国军的重重包围,顺利渡过了湘江。
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1934年10月24日,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在贵州印江顺利会合,大大增强了我军实力,萧克和贺龙二人在川黔湘鄂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红军的这一壮举让何键着急不已,他本想“剿匪”,却不成想,越剿越让红军的实力变得壮大,他怕蒋介石怪责自己,就立刻给其发了电报,上面写:
“形势危急,全湘震骇,欲靖川黔,先靖湘西,欲除朱毛,先除萧贺。”
这也足以看出敌人对萧克所率领的红六军团的畏惧,让他夜不能寐。如果说这是从国内角度看待萧克打仗指挥能力很强的话,那么就从国外一名瑞士传教士的角度来看。
这名老外叫博沙特,他是在红军与国军于贵州作战之时,偶然间和红军待一起了,他跟随着红六军团一起行军,与萧克等人朝夕相处,经历过大大小小的风浪,晚年曾经这么描述过萧克:
“萧克长着一副非常标准的军人相貌,他有着非常高的文化素养,他学识渊博,经常能将中国古典名著的话语给引用出来,在对敌作战时总是能够出其不意,敌人闻其名都会吓得不轻,他是一名有着忠诚信仰的共产党将军!”
美国知名记者斯诺的前任夫人曾经这样评价道:“萧克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军人学者!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合并)和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萧克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顺利会师,宣告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的历史任务,让国民党的围歼红军计划正式破产。还是在当月,萧克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的军长,这一年他还未满30岁,由此成为了红军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迎来了军旅生涯的巅峰。
毛主席在见到萧克后,对他说道:“当时你们红二,六军团在那乌蒙山里一直在转悠悠的,敌人被绕晕了不说,就连我们局外人也被转晕了头,不过幸好你们没有吃大亏,你们人数没有减少,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战斗记录啊,好经验要和大家分享啊!”
当时的两个军团在行进至黔大毕地区时,突然有5000多人加入了红军队伍,整支队伍扩大到2万余人,部队总人数不减反增,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可以说这是长征历史上各个军团保存住的有生战斗力的最高记录了。
说了这么多萧克将军的军事战绩,顺便提一下他的文学成就,他创作出的《浴血罗霄》是他自己在战乱之时写完的,一直到1988年的建军节前夕才出版。
不过一经发售,就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毕竟这是战争年代的司令员利用业余时间写的小说,这可是一件稀罕事,萧克上将此时已经80多岁了,后来还凭借这篇文学小说被评为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既是对萧克本人的认可,更是对这部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的小说的认可。
2008年10月24日,萧克上将在北京安然逝世,享年102岁,葬礼堪比国葬。
谨以此文怀念这位文武双全的开国上将,有这样的革命者为我们负重前行,才有今日我们的幸福安宁的生活。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576592612957006
作者:奥古说历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