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宋希濂被特赦后:晚年塞钱给陈赓遗孀,临终一句话让人泪目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1985年年初,陈赓(gēng)遗孀傅涯因为一些事情,来到美国。到美国后,空闲之时,傅涯便顺道去看望了待在美国的,与丈夫陈赓交好的黄埔同学。

陈赓将军生前就一直为国家大事操劳,很难得和这群老友碰一次面,自他1961年因心脏病发作逝世后,这群老同学更是从此与他天人永隔。

英雄即使身躯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与意志却永远长存在人们的心中。等傅涯处理完事情准备回国时,这些黄埔同学们还特地来到机场,送她上飞机。

临别之际,一名老人取出了一些钱塞给傅涯,傅涯一愣,赶忙摆手拒绝,那老人却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人不在国内,一直没有机会拜祭他的英灵,希望你在回国后,能帮我买一些花到北京八宝山,代我祭奠。”

说话的这位老人身份很是特殊,他就是新中国首批特赦战犯之一,国民党陆军中将宋希濂。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深受蒋介石的重用,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都曾立下赫赫战功,并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

1949年12月,宋希濂和其所属部队面对人民解放军的穷追猛打,毫无反手之力,在大渡河沙坪被我军团团包围,最终宋希濂被我军俘虏。

那么,蒋介石麾下这位“鹰犬将军”在被俘后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与陈赓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特地塞钱给傅涯,让傅涯帮自己拜祭陈赓呢?

陈赓与宋希濂的友谊,可以一直追溯到两人少年时期。

1907年4月,宋希濂出生在湖南一个官宦世家,宋家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报效国家而入仕做官,他的父亲宋月生就曾经在清朝为官,后来隐退才回到家乡。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宋希濂好学不倦,小小年纪就能把各种文学典籍都背得滚瓜烂熟,除此之外,宋月生还时时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希望他能向家中的其他长辈一样,运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宋希濂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他十几岁大的时候,就写出了《发扬先辈精神》这样饱含报国之心的文章,文中一字一句,将年少的宋希濂拳拳报国之心展现得是淋漓尽致。

1921年,宋希濂以优异的成绩考进长沙长郡中学。受到省城学生爱国反帝运动的影响,从小便拥有远大志向的宋希濂,也积极投身于爱国反帝运动。在此期间,他不仅与曾三在校内创办了以反帝反军阀为核心的墙报《雷声》,还和陈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陈赓在宋希濂眼中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他钦佩这位与自己同乡的兄长,并在陈赓的引领下逐渐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

此后,宋希濂对未来的设想也开始逐渐偏离父亲的期望,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做一个治世能臣,但宋希濂却明白,要想反帝、反军阀,就必须要依靠武力,于是他决定弃笔从戎。

1923年年末,广州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程潜派人来到长沙,准备招收一批学生前往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学习军事。对宋希濂而言,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打定主意,在说服家里人后,便与陈赓等几个同学一起前往广州。

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决定接受苏联的建议,在广州建立新型军官学校,这就是黄埔军校。

几个月后,黄埔军校成立了,宋希濂与陈赓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一起考上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一期生。

1924年8月,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在学校就国内外形势发表演讲。听过这番演讲的宋希濂折服于周恩来的才华,在平时和人交谈时,更是毫不掩饰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

没过多久,宋希濂就在陈赓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们在黄埔军校学习了半年多的时间后,便投身战场,参与讨伐陈炯明。

东征结束后,回到广州的宋希濂就在陈赓的引见下,得以与周恩来见上一面。当时,陈赓早就看出自己这个小老乡对周恩来敬仰已久,为了实现他的心愿,就带他去了周恩来的住处。

周恩来在之前就从陈赓的口中听说过宋希濂,他亲切地招待了两人,先是询问了连队里共产党员的发展情况,又就当前的革命形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与周恩来的一番谈话,让宋希濂受益匪浅,哪怕几十年后,宋希濂依旧能清楚地复述出与周恩来谈话的每一处细节,而周恩来的话语也时时萦绕在他耳畔。

那时候,宋希濂以为,陈赓与自己是年少相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会做一辈子的好朋友,为拯救中国、拯救旧社会下受到压迫的中国底层百姓而一起奋斗。

然而,因为两人在思想上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最终这个分歧,也让两人分道扬镳,并在之后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当时,正逢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内常有跨党(既加入共产党,又加入国民党)的教员与学生,比如周恩来、聂荣臻等。

但身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却一直心存不轨,意欲破坏和平、挑起矛盾,他为了争夺人才,常常筛选出一些优秀学生进行单独谈话,并借这个机会笼络他们到自己的阵营中。如此,表现优秀的宋希濂自然也在其中。

宋希濂从入学起,心中目标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革命理想,他认为国共两党产生矛盾只是在削弱中国的革命力量,于是一直持中立态度,希望所有革命者都能团结起来。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反共势力开始显露出他们面目可憎的面孔。宋希濂的内心陷入迷茫,他尝试过写信询问陈赓,希望对方能为自己提供一些意见。但当时局势动荡,宋希濂还没收到陈赓回信就接到调令,他就被提拔为新编二十一师第三团第一营营长。

原本在其他部队,军官都是要跨党登记的,这是蒋介石为了在政治上控制部队,但因为二十一师里清一色都是国民党员,所以跨党登记的步骤就被省略了,如此宋希濂不仅失去了和党组织的联系,也从此成为了没有组织的“脱党者”。

同年,二十一师奉命攻占浙江桐庐,英勇作战的宋希濂腿部受到重创,不得已离开部队,暂时住在苏州教会医院进行治疗。次年,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宣告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之后,蒋介石便认为是时候将自己早在黄埔军校时期就看中的那批年轻有为的军官彻底笼络到自己的阵营中。

在他的授意下,一位青年军官来到医院,见到了伤势还没有痊愈的宋希濂,他带来300块大洋与蒋介石的一封亲笔信,上面写着:“病愈速来南京见我。”

蒋介石对于自己看中的人才,通常都愿意许以金钱、官职,提供给他们最为优渥(wò)的物质条件,以此收买人心。1927年年底,蒋介石就特地推荐宋希濂前往日本留学,等宋希濂学成归国后,便理所当然地就留在了蒋介石的阵营中。

从此之后,宋希濂与陈赓分道扬镳(biāo)。

1931年10月,陈赓不幸被捕。此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上海乃至全中国都震动了,以宋庆龄为首的进步人士立即展开了对陈赓的营救行动。

为了确保陈赓的安全,宋庆龄甚至亲自打电话给蒋介石,要求他立即释放被关押的陈赓,蒋介石忌惮宋庆龄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敢直接拒绝,于是表面上答应放人,但一扭脸他就将这件事抛在脑后。

而得到陈赓被关押这个消息的宋希濂也是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即飞身前往狱中看望自己好友。但他在蒋介石的手下做事,当然明白对方是个怎样的人,要是自己真的这么做了,只会引起蒋介石的疑心,到时候反而难以保全陈赓。

宋希濂在思考了很久后,决定联络黄埔军校一期的32个同学联名写一封电报。在电报中,宋希濂主要讲述从前在黄埔求学时的师生情谊,并且提起陈赓曾经对蒋介石有救命之恩的这件事,希望蒋介石不要杀害陈赓。

如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然不是因为宋希濂真的以为蒋介石是那种会顾及旧情而放过自己政敌的人,但30多人联名上书,已经是变相地对蒋介石施压,信中的内容无疑不是在表明:陈赓从前对你蒋介石可是有救命之恩的,这时候你要杀他,难道不怕天下人戳你的脊梁骨嘛!

那一头,千方百计想要拉拢陈赓但都以失败告终的蒋介石本来就已经耐性尽失,他已经做好打算,如果陈赓始终顽固不化,就只能将他杀掉。

这时候,宋希濂等人的一封电报简直像捏住了他的七寸,而宋希濂不等他犹豫,在发过电报的几天后,就直接邀请了从前黄埔一期的10多个学生深夜面见蒋介石,为陈赓做担保,希望蒋能放过自己昔日救命恩人一马。

蒋介石是什么样的人?他最要面子了。蒋介石无论做了多少阴险的丑事,那都是放在私底下的,他一定要保证自己明面上是个正派人物,不能给人留下“玷污”他名誉的把柄。

因此,蒋介石面对10多位联名担保陈赓的黄埔一期生,只得按捺下心中的杀意,将他暂时软禁起来。

有宋希濂等人的照顾,被软禁的陈赓生活质量提高了许多,不仅在吃食上按照“长官饭菜”的标准供应,还获得了一部分行动自由,在关押陈赓的房间门口只站了两名看守,当陈赓无聊的时候,甚至还能邀请看守陪自己下棋解闷。

时刻关注着陈赓处境的宋希濂松了一口气,但他没有完全放下心,毕竟自己这位好友这样一直被软禁,始终不是长久之计,谁也不敢保证蒋介石会不会暗地里对他动手。

于是宋希濂拜托自己的部下故意给陈赓传了一句话:“你可千万别逃啊,我们都是用性命给你担保的,你要是跑了,我可吃不了这个罪名。”陈赓一听就明白了宋希濂的言下之意,他回道:“你放心吧,我是不会给老同学添麻烦的。”

要知道,陈赓当时看似生活还不错,但他与任何人的交谈在事后都会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并转呈给蒋介石,这番对话当然也不例外。而宋希濂话里话外仿佛是在劝陈赓不要试图逃跑,但实际的意思却是赶紧跑。

果然,在不久之后,陈赓就瞅准了看守松懈的时候,成功逃出。宋希濂在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反应,就这样随他走了。

陈赓成功脱逃这件事,导致国民党内部的人员对当初为陈赓说话的宋希濂十分不满,他们明里暗里在蒋介石面前给宋希濂上眼药,说宋希濂和共产党有不清不楚的关系,要求彻查他。

但我们都知道,包括蒋介石在内,整个国民党内部其实都有个毛病,那就是任人唯亲。宋希濂作为深受蒋介石喜爱的将领,蒋介石查他,无疑是斩去自己的手脚,再加上社会各界本就对蒋介石关押陈赓这件事十分不满。因此,蒋介石再不甘心,最后也只能是吃个哑巴亏。

后来的十几年里,宋陈两人天各一方,只有“西安事变”后,时任三十六师师长的宋希濂进驻西安并担任西安警备司令,才与凑巧路过的陈赓见了一面。

在酒席上,陈赓再次委婉地表示了自己坚定的信仰与对共产党的忠诚,并希望宋希濂能够弃暗投明,走上正确的道路。

宋希濂内心挣扎了很久之后,却因骨子里对蒋的愚忠,谢绝了陈赓的好意,但他同样恳切地表示陈赓永远是他的朋友。

宋希濂虽然顽固,但时间终究会证明唯有共产主义才能解救中国。

早就从内部被腐化了的国民党部队兵败如山倒,最后宋希濂在大渡河沙坪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在解放军军官审问俘虏身份的时候,宋希濂捏造了一个假身份,自称是司令部军需周柏瑞,想要趁机逃走。但就在宋希濂被押往解放区的路上,一个解放军干部认出了他的长相,并立刻上报了这件事。

这个干部是曾经打入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在一次行动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按照国民党的规定,本来应该在审讯后立即执行枪决的,但宋希濂在最后一刻终究还是不忍心杀害这么一名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于是就把他给放了。

这件事也足以证明,宋希濂在前半生虽然将自己的忠诚奉献给了一个错误的人,但并非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恶徒。

宋希濂也认出了此人,他清楚自己不可能再有机会逃跑了,于是向再次前来询问自己的身份的解放军干部大大方方地承认道:“我就是宋希濂。”

当时,宋希濂承认自己的身份后,就已经做好了被处决的心理准备,在宋希濂看来,自己追随了蒋介石整整二十一年,罪行累累,绝对是难逃一死的。

而在所有罪责中,让他终其一生都为之痛苦内疚的,就是瞿秋白牺牲一事。

1935年,当时化名为林祺祥的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不幸被捕,原本瞿秋白的身份没有暴露,只差一点点就可以成功脱逃,但无奈有人变节背叛革命,向敌人指认了瞿秋白。

瞿秋白不久后就被押解到驻扎在长汀的36师师部,而此时担任36师师长的人,就是宋希濂。

宋希濂听说瞿秋白被俘的消息后,心中焦急不安,连夜就从外地赶回师部。

对宋希濂来说,瞿秋白不仅是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自己深深钦佩的宣传家、活动家,可以说“革命”、“阶级”之类的概念,就是瞿秋白的文章传授给宋希濂的。

早在宋希濂还在长沙长郡中学念书的时候,就经常偷偷从自己的老师那里借阅瞿秋白访问苏联的文章,在文章中瞿秋白的观点与看法深深地震撼了少年的宋希濂。

后来宋希濂到了黄埔军校上学,还有幸听过瞿秋白的演讲与报告。

宋希濂抵达师部后,没有丝毫停留,便立刻去狱中探望瞿秋白,在询问了他身体的情况后,试图劝他投降,但瞿秋白却开门见山地与他说,要他不必绕弯子,也不必做那些无用功,自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是决不会背叛革命的。

结束谈话时,瞿秋白对宋希濂说道:“看在师生情面上,请你帮我办一件事,给我一些笔墨纸张和一本唐诗,我要读书写东西。”

之后,宋希濂便赶忙叫来参谋长,命令他给瞿秋白换一间环境好些的房间,并准备好瞿秋白要求的笔墨纸砚等一应事物,且撤掉警卫,要求属下禁止对瞿秋白使用一切刑具,甚至规定凡是自己以下的国民党军官,统统称瞿秋白为“先生”。

后来宋希濂又好几次试图劝降瞿秋白,虽然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宋希濂并没有因此降低瞿秋白的生活标准,一如既往地善待他,甚至在交谈时都不再提起两人之间的政治分歧。

这种做法让他的部下时出微词,但宋希濂毕竟是蒋介石欣赏和提拔的青年军官,他们就算心有猜忌,也不敢直接说出来。

在宋希濂的保护下,身在狱中的瞿秋白安稳地完成了《多余的话》。然而,就在他准备继续撰写文章时,宋希濂那边却收到蒋介石的密电,要求他对瞿秋白:就地枪决,照相呈验。

宋希濂在办公室里,一个人面对着这封电文沉默许久,他的私心必定是不愿意对自己所尊敬的老师下毒手的,更何况与瞿秋白的多番交谈让他不由自主想起了从前在陈赓介绍下秘密加入共产党的那段时光。

但蒋介石已经亲自下令,身为军人,只能无条件地执行命令。

宋希濂深深吸了一口气,叫来参谋长、军法处长、政训处长等人,让他们传阅蒋介石电报,然后对处决瞿秋白一事进行安排。最后,他犹豫了一下,要求手下事先准备好一口棺材。

狱中被关押的瞿秋白很快就知道自己死期将近这件事,但他没有半点畏惧,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次暴露,除非背叛信仰、背叛革命,否则是绝无生还可能的,但这世上就是有比生命还要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对革命的信仰,瞿秋白愿意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

他留下遗愿,希望宋希濂能将自己的遗墨寄给一位武汉的朋友,宋希濂一口答应下来,瞿秋白生前最后一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留下“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的遗言,昂首走向刑场,他大声歌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等口号,笑着对已经呆若木鸡的刽子手说:“此地正好,开枪吧!”

枪声响起,时年36岁的瞿秋白英勇就义,后被埋葬在中山公园旁。

后来,宋希濂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瞿秋白烈士牺牲一事,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说:

    “我为杀害瞿秋白而悔恨终身,瞿秋白之死,虽然是奉蒋介石的命令,我无法反抗,只能执行,但我从那之后就一直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在被俘之后,我心想,自己肯定是要死的,我有罪,理应付出代价。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拒绝谈话,拒绝别人给我照相,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共产党竟然不计前嫌,宽大为怀,愿意给我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1949年,宋希濂的父亲和妻子先后去世,而他自己也打了败仗,被解放军俘虏。

在被关押的那段时间,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瞿秋白身陷牢狱的点点滴滴,那是他一辈子都无法放下的重担。

犯下重罪,他理应偿命。

但就在宋希濂静心等待死期到来的时候,陈赓从云南专门赶来重庆见他。

其实宋希濂一直记挂着陈赓,也有想过在临死之前给陈赓写一封信,但此时两人之间身份差距悬殊,最后宋希濂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宋希濂与陈赓交谈了接近六个小时。交谈过程中,陈赓与宋希濂畅谈国共二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为宋希濂指明今后的方向,他说道:“你心里不要有负担,多读点书,好好改造。”

宋希濂因陈赓的开导也止不住流泪,他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情,认真忏悔,用自己的行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

1959年12月,经过长达十年的改造后,宋希濂成为了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他走出监狱那天,陈赓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接他。

宋希濂十分惭愧地说道:“我对人民犯下如此滔天罪行,没想到共产党还对我这么宽大。”

陈赓笑着和他握手,并说道:“两军相争,各为其主嘛,我党政策从来就是既往不咎,只要真心愿意改过,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宽大处理的。”

这话说得不假,共产党对俘虏的优待是世所罕见的,也是成功的。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里就说过:“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

被“熔化”的宋希濂从狱中走了出来,先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全国政协委员,他勤勤恳恳地完成党与国家交予他的每一项工作。

1980年,经中央批准,宋希濂前往美国看望自己的子女,由于其子女已经在美国定居,且强烈希望能对多年不见的父亲在最后尽一份孝心,宋希濂也就留在了美国生活。

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宋希濂虽然身在海外,但每年都会准时回国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只要国家需要,他就会勇挑重担。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他始终为国家统一大业而奔走。

1980年7月19日,宋希濂向台湾当局写信,信中他提出两岸必须逐步实现“三通”这一观点。

为号召海外侨胞一起努力促进祖国大陆与台湾早日统一,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富强的新中国而努力,宋希濂在美国组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并担任总顾问。两年后,他又成立了“黄埔同学及家属联谊会”,提出“军校同学应一起为祖国统一而奋斗”的观点。

宋希濂的这些行为当然引起了用心险恶的台湾当局的不满,台湾《中央日报》斥骂他为“中共鹰犬”,此文一出,支持两岸统一的著名作家李敖率先为宋希濂鸣不平,他撰写《鹰犬将军》长文,批判国民党《中央日报》上发表的有关宋希濂的文章。

这篇文章被宋希濂看到后,他干脆将自己自传定名为《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以此讥讽国民党反动派。

1993年2月13日,重病缠身的宋希濂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嘱托家人继承他的遗志,代表他继续坚持争取两岸早日和平统一。

最后,这名白发苍苍的老人睁着眼看向自己的六个子女,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台湾回归祖国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临终前,宋希濂的遗言依旧是不忘祖国统一大业,这实在让人泪目。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608931515474349

作者:奥古说历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