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毛主席专列“遇袭”,“凶手”被抓后,毛主席却亲自为他求情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1955年,毛主席乘坐专列前往全国各地视察工作,在火车刚刚行驶过萧山火车站时,突然听到“砰”的一声,毛主席专列其中一节车厢的一个车窗玻璃被打碎了,当警卫员赶到现场后,发现车窗被打出一个足足有大拇指宽的类似弹孔的洞,这可让在场的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要知道,这可是毛主席的专列,出现“枪击事件”非比寻常,所以需要十万分的重视。此时,警卫员就猜测这次枪击极有可能是国民党反动派下的“黑手”,上级命令侦查员彻查此事,务必要找出肇事者,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
然而,当侦查员经过紧密的侦察,顺利侦破此案,抓住肇事者时,毛主席不仅没有处罚肇事者,反而主动为肇事者求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既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了争取国内和平稳定和人民解放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前,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时期,还是在解放时期,毛主席都被国民党反动派给死死盯着,反动派经常对毛主席实施可耻地暗杀行动,但毛主席每次在生死考验面前,都能坦然面对,沉着应对,并最终安然渡过危机。
为何在毛主席专列遇袭事件发生后,众人会想到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所为 ,这还是有一些根据的,毕竟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主席都在特务暗杀名单的榜首位置。
就拿阜平县城南庄遇袭事件来举例说明。
1948年4月,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朱德,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人来到了河北阜平县的城南庄,此处也是当时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5月18日,毛主席等人在连续开了10天的会议后,众人心想终于可以放松下,睡个好觉了。
当毛主席回到自己休息的地方,就对跟在身后的警卫李银桥说:“银桥同志,我要休息了!”
李银桥立刻领会毛主席的意思,他左手拿着两片安眠药,右手拿着一杯温水,递给毛主席(战争年代,毛主席一直忙于工作,经常失眠,所以常常需要靠安眠药才能安稳入睡),毛主席吃完药后,李银桥就回到门外继续执勤。
没过一会儿,李银桥就听到房间里毛主席平稳地呼吸声,李银桥这才安下心来,心想:“毛主席平时太辛苦了,经常开会,而且回来后已经是深夜,他还坚持要办公,一直到清晨才休息,这下终于能好好休息一会儿,一定不能让人打扰到他!”
大约过了1个多小时后,城南庄突然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众人看到远处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两架来历不明的战机,李银桥心中自然很紧张,找到一处高地拿着望远镜仔细观望。
这时,聂荣臻带领一群战士赶来,他们决定立即叫醒毛主席,并将他安全转移到防空洞内。
聂荣臻也来不及敲门,直接推开毛主席的房门,走到毛主席身边,看到他正在熟睡中,只好轻声地对毛主席说道:“主席,现在敌人的军机已经飞过来了,他们很有可能对此处的房屋进行轰炸,形势很是严峻,请您立即转移到防空洞内!”
毛主席听完这话后,眼睛都还没完全睁开,就说:“什么?到哪里去?”
李银桥这时也进来,对着毛主席说:“主席,敌人派战机过来了,此地不宜久留,我们必须撤离到防空洞内!”
毛主席这才听清众人的用意,说道:“这有什么,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也就是丢下几块钢铁,正好我们缺几把镐头去开辟荒地呢?”
毛主席不愧是伟人,在这种危急时刻,还抱着这种乐观的态度,说出这种幽默话语。聂荣臻却心急如焚,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他立刻使眼神,让李银桥和晋察冀军区的参谋长赵尔陆一起把毛主席抬到不远处的防空洞。
众人刚刚进入防空洞,就听到外面炸弹爆炸声,等敌机飞走,外面一切归于平静后,聂荣臻让人去看看外面情况,侦察人员汇报敌军一共投下了4枚炸弹,一枚扔在院子口,一枚扔在房屋的东侧,一枚扔在防空洞外面,最后一枚恰好扔在毛主席的住所,房屋被炸毁得相当严重,毛主席的生活物品都被毁灭殆尽,如果当时毛主席仍然留在房屋,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轰炸事件绝对不是一个巧合,敌人怎么知道毛主席住在哪个房间,这个谜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方人员通过查阅敌军的档案资料,才被揭开。
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在当地开了一个工厂,国民党特务知道后,就收买了该厂的经理孟宪德,让他为特务搜集我军情报,孟宪德又拉拢司令部的司务长刘从文,两人狼狈为奸,将我党重要领导人的住所,我军驻扎位置等一系列关键情报泄露给敌人。
敌人起初是想让孟宪德和刘从文两人找个机会,在毛主席食物上动手脚,但聂荣臻非常重视毛主席的安全问题,从来不会向外界透露毛主席今天要吃哪些菜,且他还会经常让警卫员试毒,等没问题后才会放心地让毛主席食用。
敌人见要实施这个计划的难度太大,就转而决定采用战机轰炸的计划,通过两人的指引,敌军非常顺利地找到毛主席的居所,他们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开会的地方投下了一颗炸弹,也在毛主席的居所投下了一颗炸弹。幸好这次“城南庄遇袭”事件是有惊无险。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特意从全国位数不多的列车中抽调出几台列车作为毛主席的专车,这些列车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动力也很强劲,安全系数高,适合长期使用。毛主席就曾经乘坐着这些专列去全国各地视察。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历多年战乱,加上蒋介石将国内资产“搬空”,国内处于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境地,百姓生活非常困苦,为了制定一系列国策,毛主席就要亲自来到全国多地去了解详情,毕竟实践出真知,只有走到人民身边才能知道人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与很多国家领导人不同的是,毛主席去视察工作,几乎不会乘坐飞机,而是乘坐经济实惠的火车,毛主席认为飞机的噪音太大,且当时的新中国还无法造飞机,国内缴获的飞机大多老旧,性能较差,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受天气影响非常大,不能随时起降,影响视察进程。
但火车就不同了,毛主席可以在上面查看沿途的民情,看当地的自然生态怎样,如果觉得有整治的必要,还会在当地停下来,提出一些意见,与民众交流。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乘坐着他的专列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到不了的地方才会乘坐轮船或汽车。
1955年,新中国和苏联尚处于“蜜月期”,两国经常互派代表团访问,以此加深对彼此的了解。6月,时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马林科夫来华访问,为了让苏联使团感受到中方的热情,毛主席特意邀请他们一同乘坐自己的专列去浙江考察。
毛主席、马林科夫等人到浙江杭州考察后,马林科夫对浙江的发展赞不绝口,他与毛主席边走边聊浙江的历史人文风景,没一会儿天就黑了。考察结束后,众人回到专列,19时10分奔赴下一站,车厢中会谈气氛融洽,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但是也有不少人既兴奋又紧张,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的王芳就是其中一员,他身为毛主席此次行程的安全负责人,精神全程都保持高度集中,毛主席视察40多次杭州,其中由王芳接待的就有38次,外人都直呼他为毛主席的专职警卫员。
由于车厢中不仅有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还有外国使团,所以车厢内的安保措施都是按照最高标准实行的,但就算已经提升了安保等级,王芳还是不够放心,他和身边的几名警卫员商讨一些突发情况,如果有特务袭击,众人要在第一时间冲到毛主席身边保护他的周全。
当专列刚刚驶过萧山西道口时,王芳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声,他心中顿时就有不好的预感,立刻在每节车厢处检查情况。当走到第四节车厢的时候,他发现车窗玻璃有个与大拇指宽度相当的洞口,周围遍布少量“蜘蛛网”般的纹路,就像是被子弹击中玻璃而留下的痕迹。
王芳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有敌人袭击这辆专列,毛主席专列是从全国范围内挑选出来安全性能最高的专列,且还特意加厚玻璃,能够在玻璃上造成这么大缺口,敌人肯定是有备而来,幸好毛主席等人不在这节车厢,否则他们要是有半点损失,那真的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他立刻和警卫员们一起在那节车厢中去寻找“作案凶器”,可是找了半天,也没发现有子弹头,甚至连刀片都没有发现,这更让他感觉到事有蹊跷,他只能让众人加强防备,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如果再发生一点意外,在场的人都脱不了干系。
众人立刻在毛主席所在的车厢附近加强了巡逻力度,但是他们碍于苏联使团在现场,就没有第一时间告知毛主席发生了何事。好在,这一路上都没有再发生袭击事件。
等专列安全到达目的地后,王芳立即打电话给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吕剑光,将刚刚在毛主席专列上发生的事情通知了他。
吕剑光深知此事非同小可,毛主席专列竟然在自己管辖范围内遇袭,心中自然非常紧张,而王芳下令让他必须要抓紧时间破案,务必在一日内抓捕到肇事者。吕剑光又打电话给了萧山的公安局局长潘振铎,潘振铎接到命令后,立刻在当地展开了地毯式排查。
时任公安部副部长的许建国当时也正好在杭州地区视察,他也接到了王芳的报告,知晓毛主席专列被袭后,对此事非常重视,立刻下达一系列命令:“主席专列遇袭一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如果你们萧山的公安警力不够,我们可以从外面调,但务必要在1天内查明事情原委,否则将会给主席后续行程带来一系列麻烦!”
此时毛主席陪同苏联使团还想继续在当地考察百姓生活情况,当众人走到街道时,发现街上有的只是警卫人员,丝毫不见百姓身影,原来是潘振铎让老百姓都回到各自家中,暂时不要出来,并派警力在道路维持秩序,毛主席没有和群众交谈,了解当地发展情况,兴致全无。
他看到满街的警卫人员,扭着头对身边的王芳说:“这里的老百姓只有警卫嘛,你们这样做,老百姓就会误解我们共产党员,他们会觉得我们有很大的官架子,不与我们交谈真心想法!”
王芳只好在毛主席耳边轻声说到刚刚在火车上发生的事,毛主席说道:“那倒是我错怪你咯,不过,难道这里的老百姓都是特务吗?我们来的目的就是要和百姓们交流沟通,要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国家发展的政策!”
王芳只好撤掉一部分警力,让老百姓出来与毛主席近距离交谈,不过为了毛主席的安全着想,他让几名警卫员时刻盯紧可疑人员,不能让毛主席有一丝损伤。
话分两头,许建国下达指示后,马不停蹄地来到专列,他听随行人员讲述主席专列的行车路线,认定这个肇事者很可能就在附近的村庄中,而离这里最近的曹家桥村最有这个嫌疑。
许建国立刻让潘振铎带队去曹家桥村调查此事,他们挨家挨户地走访每户人家,却发现没有一个人的家中有较大杀伤性例如枪支类的“凶器”,众人没有一点头绪。
许建国接着来到第四节车厢,他看到破碎的玻璃后,本来皱着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对旁边人说:“这个洞不是子弹造成的!”
众人听完感到非常疑惑,这个洞口的大小分明就是被子弹击中后留下的痕迹啊,许建国接着说道:“这要是子弹的话,这片窗户的受损面积可不止这么小啊,你们很多人也摸过枪,也实弹射击过,子弹在出膛后,初速度极快,穿透性还是很强的,造成的破坏面积也很大,况且车厢里没有弹壳,玻璃上也没有一股火药味,而这块玻璃的空洞不大,玻璃损毁的面积也不大,仅仅只有几道小裂缝,这应该是用某种硬物所致!”
众人听完许建国的分析后,还是没有完全弄懂,如果不是用子弹袭击的,那到底是用什么砸的呢,这名“凶手”到底有何居心,主席的行程计划是否已经被“凶手”掌握?
许建国接着分析:
新中国已经成立好几年了,但是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始终没有提上来,有可能是附近的村民看到火车好奇,拿东西砸了一下。
主席每次的出行计划都是高度保密的,知道计划的也只有几个高层领导或是地方接待人员,如果特务真的得知毛主席要从此处经过的话,肯定会用炸弹或狙击枪暗杀,不会用普通的硬物袭击。
许建国认为这几乎已经可以排除是一场特务暗杀行动了,应该只是附近村民的误击罢了,所以就给办案人员放宽了侦破案情的时间,他让潘振铎重点调查曹家桥村。
潘振铎立刻带大量警力来到曹家桥村,该村的村民大多比较老实本分,头一次看到村中来了这么多公安,心中很是不安。
原本生活平静的小村庄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当公安挨家挨户问村民是否有人在傍晚时分朝着一辆火车扔东西时,有村民反映一名叫曹文生的人和几个朋友当时在火车边经过,不知道有没有做过什么事。
潘振铎立刻带人来到曹文生家中,询问他当晚人在何处,做了何事,曹文生看到大批公安来到自己家中,讲话吞吞吐吐,说自己当晚在家中,没有去过别的地方。
公安见他说话很可疑,就将他带回公安局做笔录,曹文生更加紧张,走路都在打晃,来到公安局后,警方问他好几个问题,他都是含糊其辞,经过警方的规劝后,曹文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没说实话。毕竟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公安来自己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大错。
警方问他是否当晚去过铁路附近,曹文生点了头,但没有多说一句,警方看他分明是个胆小怕事的人,说话支支吾吾,只好对他来硬的,说道:“曹文生,我们知道你家中情况,你全家都是本分人,没有犯过罪,现在你只有老实回答我们问题,你才有可能回到家中见到家人!”
曹文生听完此话后,只好开口说出实情。原来当晚,曹文生和几个村民在路边聊天,突然看到前方有辆火车驶来,虽然这里时常会有火车经过,但却不曾有这辆专列好看,美观和大气,他们此前就有扔石头砸火车的陋习。此时,他看到这辆火车如此美观,心情比较激动,直接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就朝火车砸去,至于车厢里面坐的是谁,他浑然不知。
潘振铎说完这话后,潘振铎问他说的是事实吗?何人能作证。曹文生说他的朋友曹培兴可以作证,潘振铎立刻找人去村子里找他问话,事实正如潘振铎所言。
事情进展到这一步,无论是许建国,吕剑光还是王芳,心中这块大石头终于落下来了,他们可以确定这个“凶手”不是敌特分子,而是一时兴起扔石头的曹文生,不过好在没酿成大祸。
潘振铎将曹文生的审讯笔录和证人的证词一起报到了浙江省公安厅,因为此事牵扯甚大,他只能上报到中央,当毛主席拿到案件的调查结果后,询问许建国等人要定曹文生何罪之时,许建国说曹文生虽然不懂法,但他毕竟犯的是破坏交通安全罪,险些给全车人员造成生命财产威胁,要坐几年牢。
毛主席听到后笑了笑,说道:“他是个没见过大世面的老实人,这次虽然扔了石头,但并没有造成重大事故,你们稍微批评指正一下就行了,犯不着把他关那么久,再说了,我们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扫盲,现在这里的村民仍然不懂法,有不少陋习,你们也有失职的地方。”
许建国听了此话,惭愧不已,不仅因为自己工作没有做好,更为毛主席的宽阔胸怀和为别人着想的处世态度所折服,“凶手”被抓后,毛主席却亲自为他求情。我想毛主席的伟大,正因如此吧,也正因为他的气度和与民亲近的原则才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深受百姓爱戴。
萧山法院原本是想判曹文生3年有期徒刑,最后,在毛主席的说情下,改为关押20多天,自此,毛主席专列遇袭这件大案终于以圆满的方式落下帷幕。
当曹文生得知自己用石头砸出一系列祸患后,以为自己下半生都要在监狱中度过,没想到只在看守所里待了20多天就出来了,只是他并不知道这背后是毛主席为他求情才换来的结果。
萧山县领导们经过此次教训,开始积极在各乡镇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教村民懂法守法,不可再做出砸火车这样的违法之事。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422001574173206
作者:奥古说历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