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能同时与美国和俄罗斯交好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有些人在分析国际关系时往往简单粗暴地总结出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样的原则。其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远不是一句简单的“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就能总结的: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同样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无不是以本国利益为导向的。近年来印度与美国的关系越走越近导致很多人以为印度和美国是盟友关系。

可仔细一想似乎又觉得不对:印度在和美国越走越近的同时与俄罗斯的关系也颇为密切。印度海军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就是从俄罗斯引进的。事实上印度每年都会从俄罗斯进口大量武器装备。2020年6月24日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式时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几乎集体缺席,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却带着印度三军仪仗队前往莫斯科参加了这次阅兵。

美国和俄罗斯在地缘、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博弈竞争关系是人所共知的。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孤立俄罗斯时印度却跑来为俄罗斯站台。像这种能与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战略对手同时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除了印度好像还真不多。印度为什么能做到同时与美、俄交好呢?印度是一个有大国情结的国家:印度自诩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始终以大英帝国的继承者自居。

尽管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然而印度却由此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旧上海的英租界内印度巡捕就自诩为仅次于英国主子的二等人,而上海本地人在他们眼中则是地位低于自己的三等人。这种心态同样存在于当时的香港、新加坡等地效力于英国殖民政府的印度人意识里。当时英国自诩为称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而印度人则认为自己同样享有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印度人以日不落帝国的大管家自居:尽管在英国主子面前低人一等,可在日不落帝国的统治体系中印度人的地位也就仅次于英国主子。印度尽管号称是一个文明古国,然而古代印度其实更多只是地理文化上的概念,却从未形成过统一的政治实体。直到英国殖民者到来后才首次把一盘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数千年来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尽管这是一个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

正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曾说过:“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个英国人而非印度人”。印度真正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其实是由英国人塑造的,所以独立后的印度从领导人到国民几乎都以日不落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以日不落帝国继承者自居的印度始终认为自己应当和世界大国平起平坐。

早在印度独立之前尼赫鲁就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对印度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印度以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是不能吸引我的,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在尼赫鲁的设想中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国,而继美、苏之后能真正登顶世界强国的只有中国和印度。

纵观印度独立以来历代政府的执政理念几乎都秉承了尼赫鲁提出的这一宗旨。这种大国意识自然也会反映在印度的外交政策上:以世界级大国自居的印度从独立伊始就带头搞“不结盟运动”,拒绝选边站,外交政策非常灵活。以世界级大国自居的印度并不愿过度亲近任何一个大国,而是试图在大国博弈格局中坐收渔利。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优势使其得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左右逢源。

印度独立之时世界正处于美、苏冷战的格局之下,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构筑的殖民体系自二战结束后就日渐坍塌,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国家。这些新兴国家出于维护本国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愿卷入到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决之中,于是强调独立自主的不结盟运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这一时期印度顺应了广大新兴国家的不结盟意愿以反殖民反霸权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迅速得到印度、缅甸等国的共同倡导。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提出了”不结盟“一词。尼赫鲁在这次演说中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的基础。

1956年7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发表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四年后的第15届联合国大会上这三位领袖又与印尼总统苏加诺、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在纽约会晤磋商建立美苏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1961年9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终于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由此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的尼赫鲁与埃及的纳赛尔、南斯拉夫的铁托并称国际不结盟运动中的“三剑客”。以世界级大国自居的印度并不愿过度亲近任何一个大国。

冷战时期的印度试图以灵活的外交政策在大国博弈格局中坐收渔利。印度因此得以避免卷入到美苏之间的两极对抗中,反而得以成为美、苏竞相争取拉拢的对象。50年代美国在南亚战略上更为倚重巴基斯坦,所以美印关系相对冷淡。整个50年代美国给印度提供的粮食和贷款援助极为有限,但这仍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粮食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美印关系的冷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印关系的密切:当时苏联需要在南亚寻求盟友以制衡美国,而印度则需要苏联的经济合作与援助。1952年12月印度与苏联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但印度拒绝同苏联结成盟友关系,由始至终印度与苏联的外交关系被定位成一种密切的非盟友关系。进入60年代后印度开始致力于同时与美、苏发展外交关系:1961-1964年印度从苏联得到军事援助1.3亿美元。

1964年印度与美国达成协议:美国在此后的五年内每年向印度提供1.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事实上印度的老对手巴基斯坦才是美国的盟友:1965年8月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时巴基斯坦的9个陆军师有5个是美国装备,空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更是全部来自美国。一旦美国不伸手援助,那么战争就不用再打了。尽管美国和巴基斯坦是盟友关系,然而在冷战格局下印度其实也一直是美国争取拉拢的对象。

美国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权衡之后最终向巴基斯坦表示:“我只能按照合同帮你在联合国斡旋”。1966年3月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访美期间争取到美国提供的350万吨粮食援助,然而印度并未因此放弃对美国侵略政策的谴责:当美国轰炸越南时英迪拉·甘地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一起谴责美国的侵略行为,当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她又敦促美国不要在背后支持以色列。

与此同时印度与苏联的关系依然密切:1966年7月英迪拉·甘地访苏期间争取到了9.7亿卢布的贷款。1970年印度与苏联签订了新的贸易协定。这不仅扩大了双方的贸易范围,更重要的是苏联同意从印度大量进口工业产品。苏联已发展成为印度外贸的主要伙伴。第三次印巴战争前夕的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在新德里签订了为期20年的《印苏友好合作条约》。

这份条约不仅使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同时还规定了两国在军事方面的合作。这份条约规定:签约双方保证不参加矛头针对另一方的任何军事同盟;避免对另一方的任何侵略,防止利用本国领土从事可能给另一方造成军事损害的任何行动;不向同另一方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援助;在任何一方遭受进攻或威胁时应立即共同协商以消除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保证两国的和平安全。

当时就有人指出:这个条约实际上具有军事同盟性质,是对不结盟立场的破坏。英迪拉·甘地拒绝承认这是对不结盟立场的背弃,只认为是在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处置。整个70年代期间苏联一面增加对印度的经济技术援助和扩大两国贸易,一面大量向印度供应包括米格-29飞机在内的新式武器。在当时美苏对印度洋地区的争夺中印度被苏联视为重点拉拢对象。

1971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希望在南亚格局中保持印巴力量的相对平衡。战争开始后美国停止了对印度的所有经济援助,其他西方国家随即纷纷效仿。不过美国也不愿将印度完全退入苏联的怀抱,所以战争结束后尼克松面对既成事实又施展起拉拢手腕:他第一次把印度称为”大国“和”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声称美国和印度并没利害冲突,表示美国正准备就双方未来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对话。

1974年10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印期间传达了他对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基辛格此行的结果是:双方同意共同建立一个委员会就经济、文化和技术合作进行磋商。同年美国的新总统福特访问了印度。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也有所增长。然而1975年美国向巴基斯坦大规模供应武器使美印关系再次变得波谲云诡。相比之下印度与苏联的关系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后更为密切起来。

1973年印度与苏联签订的议定书中苏联承诺帮助印度发展包括钢铁、化肥、石油冶炼、石油化工、发电等关键工业部门。同年11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问印度期间受到了热烈的接待。11月29日印苏两国领导人签订了未来15年的经济贸易合作协定。1976年英迪拉·甘地访苏期间在与勃列日涅夫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宣称双方在世界所有重大问题上观点完全一致。

直到这时印度在处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外交关系时尽管没公开加入苏联阵营,但实际上印苏关系的密切程度远远超过印美关系。这种状态直到英迪拉·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就任总理后才得到改变:拉吉夫·甘地执政的80年代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在发生不利于苏联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的相对缓和使印度对外国军事援助的需求逐渐减弱。

这一时期印度政府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拉吉夫·甘地鉴于这些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就将印度传统的政治优先外交转变为经济为主的外交。如果说在此之前印度在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中明显偏向于苏联的话,那么从这时起印度开始真正切实推行全方位外交:利用美苏之间的博弈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事实上这也是印度自独立以来的基本外交原则。

然而在之前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印度从自身利益出发实际上是相对更偏向于苏联的。1985年6月拉吉夫·甘地访美期间向美国请求提供技术援助。最终两国同意延长科技合作协定。美国还表示有条件地同意向印度出售1台超级计算机,这是美国首次同意向西欧盟国之外的国家提供这种技术。美国还原则上同意向印度出售先进军事装备。美国企业家也表达了在印度增加投资的愿望。

拉吉夫·甘地称此次和美国达成的协议是”实质性伙伴关系的开端“。印度媒体称这次访问标志着印美合作进入了新时期。印度之前明显偏向于苏联的外交政策以此为标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不过印度在致力于深化发展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之时同样也重视维护与苏联的传统亲密关系:在拉吉夫·甘地的五年任期内他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互访共有八次之多。

1985年5月拉吉夫·甘地访苏期间与苏联领导人签订了《2000年前印度共和国和苏联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合作基本方针协定》及《苏联和印度共和国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联根据协议向印度提供10亿卢布的优惠贷款和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1985年10月苏联同意向印度提供3台可用于原子能、国防和航天领域的高级计算机。1987年7月再次访问苏联的拉吉夫·甘地又签订了为期12年的科学技术长期合作纲要。

在努力向美苏双方寻求更多援助的同时拉吉夫·甘地继续在不结盟的旗帜下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跃的外交:在美、苏两极之外印度也致力于改善加强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及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关系,致力于发挥印度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地缘外交影响力。然而到了9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印度不得不对外交政策进行全面调整:苏东剧变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两大阵营对垒的格局不复存在。

在这种形势下印度开始把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作为外交主攻方向之一:1991年印度总理拉奥第一次宣布自己的外交政策时就表示印度非常重视取得美国的支持。这年印度商业部长率领一批企业家访美,表示欢迎美国投资和扩大印美经济合作。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印度统一美国战斗机在印度加油。同年美国太平洋地区军事首脑和印度陆军参谋长互访,印度同意印美联合举行军事演习并加强军事合作。

美国方面也对印度投桃报李:1993年财政年度美国援印金额比上一年增加27%,达到了1.27亿美元。乔治·布什总统还批准向印度提供第二台超级计算机并放松了使用上的限制。1995年1月美国商业部长R·布朗率一大型美国企业代表团访印并与印度签订了12项商业协议。同年2月美国能源部长H·奥利里访印期间签订了14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到1995年底美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国。

苏联的解体打断了印苏长期形成的亲密关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深陷经济泥潭,一时无暇顾及印度,由此导致这一时期印俄贸易急剧减少。这时极端缺乏外汇的俄罗斯要求印度以硬通货支付军火费用,这给印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过印俄双方都希望能继续保持两国的传统友好关系:1993年1月2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印期间同拉奥总理签署了新的《印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以代替原来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

新条约不再包括带有军事结盟性质的条款,而是更加强调经济合作与互利互惠。两国签署了9项协议,一致同意在军事、经贸、科技、安全、航天等多领域发展合作关系。1994年6月底7月初拉奥回访俄罗斯期间与俄方发表共同宣言,随后俄罗斯总理、副总理、国防部长先后访印。印度还邀请俄罗斯参与印度兴建核电站和水电站的计划,请俄罗斯帮助改造由前苏联援建的机器制造和冶金工业企业。

曾几何时印度85%的海军装备、80%的空军装备和60%的陆军装备都来自苏联。印度希望保住自己主要的武器来源地,俄罗斯希望保住印度这个最大的武器顾主。1994年12月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印期间签订了《2000年前实施长期军事技术合作协定》:俄罗斯向印度出售包括S-300防空导弹系统、T-90坦克、苏-30战斗机在内的先进装备,还帮助印度改进米格-21、米格-29战斗机和T-72型坦克等武器装备。

印度在发展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时与俄罗斯的关系同样密切,印度还致力于发展与欧盟、中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系:1991年拉奥率工商界代表访问了德国、法国和西班牙。1993年三国总理回访印度。1993年印度与欧盟签署了一个全面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此后印度与欧盟的贸易迅速增长:1990年在欧盟前身欧共体的商品进口国中印度名列第25位,1994年印度上升到第19位。

这一时期印度外交中还出现了所谓”东向政策“:加强与东亚中、日、韩以及东南亚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在拉贾斯坦邦的波卡兰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核试验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制裁:停止对印度的军事援助和武器交易,停止人道主义援助外的一切援助,停止向印度政府提供一切贷款和其他财政援助......

美国之所以制裁印度其实是为了杀鸡儆猴——防止其他国家步印度的后尘,从而威胁到美国的核地位。然而不久之后美国的立场就开始逐渐软化了。印度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美国的工商业资本家们不愿放弃这个巨大的市场。印度拥有核武器已成为既成事实,制裁并不能使印度屈服,只能使印度与美国日渐疏远,从而使美国丧失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启动重返亚太战略后印度就被美国视为自己在亚太地区遏制战略对手的一枚重要棋子,所以美国觉得有必要改善与印度的外交关系。2000年3月1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印。这是20年来第一位美国总统访印,是两个关系升温的突破性进展。克林顿访印期间与印度签署了两国关系框架性文件《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同时还签署了总值达4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和融资协议,之后美国重启了一项2500万美元的援助项目。

2000年9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美期间签订了在能源、电子商务和银行业方面5个合作项目的协议(总值达60亿美元)。布什担任总统后美印关系更加密切起来:当布什宣布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后印度外交部在第二天就发兵声明表示支持。2001年7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访印,两国宣布重新举行防务政策小组会议。911事件后印度立即宣布在世界反恐斗争中站在美国一边。

2001年9月22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取消对印度的制裁。2001年12月13日印度议会大厦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美国随即把策划袭击的塔伊巴军和穆罕默德军列为恐怖组织。美国增加了对印、巴两国的经济援助:2002-2003财政年度美国对印度的援助为1.643亿美元。2002年4月印度国防部代表团访美期间与美国签订了一项购买8套武器定位雷达系统的协议。

在此之后美、印两国以共同反恐的名义举行了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并开展了军事人员互访。2004年印美双方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后续步骤》:美国许诺将在民用核能、空间项目和高科技转让领域扩大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冷战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大原则是在美苏两极之间左右逢源,但实际上印度与苏联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冷战后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则开始越走越近。

然而与美国越走越近的印度却并没疏远与俄罗斯的关系。当初印度搞核试验时俄罗斯并没参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印度核试验的制裁。作为有核国家的俄罗斯其实同样不希望印度发展核武器,但深陷国内经济泥潭的俄罗斯不愿冒可能与印度的军火交易和经贸往来断绝的风险。1990-1996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价值35亿美元的武器,每年的武器交易额达8亿美元且呈增长趋势。

俄罗斯不愿失去印度这个大主顾,所以就趁西方事实制裁之时主动向印度示好:2000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印期间与印度签署了《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2001年11月4日瓦杰帕伊回访俄罗斯。2002年12月普京再访印度并与印方签署《德里宣言》。至此印度与俄罗斯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两国签署了经贸、科技、能源和空间技术合作的一系列协定。印度欠俄罗斯的27亿美元债务转为投资。

与此同时俄罗斯许诺帮助印度建立一座核电站。双方还确定了在空间技术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合作更为突出:2001年印度与俄罗斯签署了总值高达100亿美元的军备合作合同和意向书。俄罗斯还允许印度按许可证制造俄罗斯的苏-30MKI战斗机和T-90主战坦克以及按许可证利用俄罗斯的最新技术研制新型导弹系统。这标志着印度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已由单纯的武器买卖关系向共同研制开发过度转型。

印度海军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就是由俄罗斯卖给印度并开展改建工程的。印俄还联合制造了”布拉莫斯“导弹并将共同研制第五代战斗机和多用途运输机。苏联解体后印度在积极谋求密切与美国的关系时也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使印度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为广阔的回旋空间:美国在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关系时还是会有所保留的,以此作为控制施压的最后手段。

印度可以从俄罗斯获得美国不愿给予的东西,同样反过来印度也会以美国作为牵制俄罗斯的力量。2007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印度总理辛格在新德里发表《印俄联合宣言》及《印俄和平利用原子能联合宣言》。双方签署了涉及核能、空间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七项协议,同时决定2008年和2009年分别在印俄举办”俄罗斯年“和”印度年“。2009年辛格访俄期间与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了3项军事技术合作协议。

在印俄关系中比较薄弱的经贸合作近年来也有变化:2006年3月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访印,设立了由两国商工部长主持的”印俄贸易与投资论坛“。同年11月辛格访俄期间双方确定到201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100亿美元。2009年辛格再次访俄期间与俄方签署了6项经济合作协议,还确定在五年内把双边贸易额进一步提高到200亿美元的目标。两国同意在核能、计算机软件、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医药卫生方面开展合作。

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进已使印度在外交政策上更多向美国倾斜。目前越来越密切的美印关系对俄印关系实际上已造成了一些冲击,但切记印度不会完全抛开俄罗斯倒入美国的怀抱。印度的大国情结决定了这个国家不会与任何大国结成固定的盟友关系:印度的外交政策从来不是秉承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选边站原则。印度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坐收渔利的外交政策在未来势必仍将延续。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037546186031911

作者:百家号鸿鹄高飞翔九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