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日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兵源能同时对中、美、苏作战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1931年9月18日晚10点左右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河本末守中尉指挥数名部下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炸毁。事后日本关东军造谣称此事系中国军队所为,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随即以此为由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的历史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抗战期间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大肆鼓吹所谓“抗战亡国”的论调,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则针对于此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念。《论持久战》对中、日两国的实力进行了如下分析: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所以日本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以及组织力上都强于中国,然而日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退步的、野蛮的。
这势必激起日本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对立以及日本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日本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相对有限的国家在人力、军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均难以支持长期持久的战争;相比之下中国的抗战是进步的、正义的,中国又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多、兵多的国家,所以中国能支持长期的战争,而日本只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
事实上日本发动战争正是为了掠夺资源、开拓市场以缓解国内危机。然而以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足以支撑多久多大的战争呢?《论持久战》正是基于此而断言战争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中国的正规部队先后组织起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
尽管这些战役最终都以中国军队战败告终,然而这些抵抗有效阻滞了日军的行动。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人力充足,因此完全能以空间换时间。每次抵抗都减缓了日军的攻势,抗战逐渐转入相持状态,而这恰恰是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所不能承受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一个又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作战达12.5万余次。
在此期间敌后抗日武装歼灭日军52.7万人、歼灭伪军118.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挺)、各种炮1800余门。日军不得不同时面对来自国民党正规军和敌后抗日武装力量两方面的共同打击。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对他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
罗斯福这番话充分显示了中国战场对日军所起到的巨大牵制作用,然而回顾二战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疑惑:战争潜力不足的日本既然已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那么为什么又会在太平洋战场上去挑战美、英等国呢?事实上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在与中国作战的同时还曾在张鼓峰、诺门罕等战役中与苏联红军交锋,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本又在太平洋上与美、英等国展开激战。
日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四处开战呢?也许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小日本不过是一个弹丸小国。日本真是一个弹丸小国吗?其实这得看和谁比。日本的国土面积约为37.8万平方公里(在如今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62位)。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的火山地震带上。日本这种地理位置的坏处是地震、火山、海啸等地质灾害频发。
这种地理位置的好处则是火山地震带上盛产各种稀有金属矿产,同时肥沃的火山土十分利于农耕。日本自古以来就盛产金、银、铜、锡等贵金属,与此同时日本盛产各种海产,粮食产量也不低,因此日本自古就人口稠密。在公元1592年~1598年的万历朝鲜战争中日本一国动用的舰船数量就超过了英西海战中双方动用的船只总数。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很可能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
当时的西方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列强举国兵力不过数万,雄踞中东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国总兵力也就二十万人左右。日本的兵力人口在当时的世界上并不算少。到了1941年日本的人口普查数据是7800万。这还只是日本本土的人口数据,事实上这时的日本在朝鲜半岛、中国台湾等地都确立了自己的殖民统治,而且日本在二战期间的确曾在这些地区征召过士兵和劳工。
如果算上日本实际占领下的殖民地和占领区人口足有1亿372万7610人。同一时期英国人口约为4700万、法国人口约为4100万、德国人口约为7200万。当时欧洲列强的人口几乎都没日本多,只有幅员辽阔的中国、苏联、美国三国人口多于日本:当时的中国人口在4~5亿之间、苏联人口约为1.6亿、美国人口约为1.3亿。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实际控制占领地区的总人口只比苏联、美国略少而已。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日本的征兵提供了客观条件。比日本人口略多的苏联在二战期间战死的军人高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然而战争期间苏军人数却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开战一星期内苏联就动员了530万人入伍,到了1942年5月苏联已动员了1800万人参战(超过了苏联总人口的1/10)。如果日本也按苏联的这种标准征兵是足以凑齐上千万军队的。
人口基数只是为征兵提供了客观条件,但人口基数并不是决定兵源的唯一条件。你总不能让士兵们赤手空拳去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吧?士兵们在前线同样要吃要穿吧?要把没经历过实战的老百姓变成士兵还得训练吧?决定一国军队规模大小的除了人口基数之外也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工业生产力、兵役制度相关。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战争并不单纯只是军人的事,而是必须充分动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支援前线。
二战期间苏联不只征召了大量士兵在前线与德军浴血奋战,也在后方动员群众加班加点生产,从而得以源源不断生产出粮食、被服、药品、武器等各种军需物资以满足前线的需要。苏联之所以能在生产力上与德国拼人海战术是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实力基础上,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就无法在生产力上和日本拼人海战术。二战前日本的工业水平同欧美国家比起来属于二流。
当时工业生产能力最强的是美国,德国可以排到第二,第三就是苏联,后面就是英国和法国,日本只能排在这些国家的后面。日本因此被欧美列强讥讽为“贫穷帝国主义”,然而日本再穷再弱也得看和谁比。日本毕竟是亚洲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尽管日本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与欧美列强仍存在差距,但如果要和当时的中国比起来可就是遥遥领先了。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代领导人曾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和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化底子几乎就是一片空白。相比之下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二战期间曾自主生产过飞机、汽车、航母等各种军事装备。
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一共生产了6万辆汽车。这个数字和欧美列强是没法比的,但比起当时尚不能自主生产汽车的中国还是优势明显的。抗战爆发前日本年工业总产值约为60亿美元,而当时中国工业总产值约为13.6亿美元;当时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当时中国年产钢铁4万吨;当时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当时中年产煤国2800万吨;当时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当时中国年产石油1.31万吨。
可能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印象中小日本的人口再多也比不过我们中国,所以日本的军队规模再大也不可能大过中国。这种印象是否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情况呢?当时的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当时的中国对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均无自产能力。七七事变前中国空军仅有600余架飞机;同一时期日本海、陆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飞机。
日军的飞机数量相当于中国军队的4.5倍,而且日本方面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中国方面不仅无整机自产能力,而且一些主要零部件也无法自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中国空军由于缺乏零件导致实际能投入战斗的飞机仅有223架、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20人。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空军不只在武器装备上落后于日本,在兵力规模上其实也同样不占优势。
“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一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总吨位57608吨的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同一时期日本海军兵员约为十二万七千人,共有总吨位超过115万吨的舰艇285艘:航母4艘(近7万吨)、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在不考虑武器差距的前提下当时的日本海军光是兵力规模就是中国的五倍多。当然空军和海军都是对生产技术考验比较大的兵种,那么中国在陆军方面是否能凭借自己的人口优势碾压日军呢?然而直到今天为止我们也说不清抗战前夕中国人口的确切数字:有说“四万万同胞”的,也有说“五万万国民”的。事实上民国时期根本就没进行过我们今天这样的人口统计调查工作。
所谓“四万万同胞”、“五万万国民”的说法都是估计,而不是通过人口统计调查得出的数据。既然当时的国民政府连自己的国民总人数都搞不清楚,那么自然不会有高效率的战争动员能力。自拿破仑以来人类的战争形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兵员的组织管理与动员训练重要性日趋提高。世界各国的国防布局的大趋势是:平时精简现役军人数量、增加预备役兵员,从而节约资源用于更新武备。
一旦真正开战之后则通过迅速有效的动员投入总体战争。抗战前的中国正好与此相反:国民政府170万现役常备军编成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以及少量特种兵部队,与此同时受过军事训练的预备役兵员仅有150余万。这样的比例以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和经济基础而论是不合理的。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开始执行义务兵役制度:所有成年男性都有义务服兵役。和平年代不需要每个人都当兵,但日本仍大量招收士兵。这些士兵更多是作为预备役兵员储备。1927年日本制定的《兵役法》规定所有19岁男性必须通过征兵检查等待军队挑选。这种体检一共分为5类:患有严重疾病或传染病以及体力严重不合格者不需要服役,其余三类中第一类立即进入现役部队,另外两类服补充役和国民兵役。
二战前的日本法律规定:凡17到40岁之间的男子必须服役(患病或体力严重不合格者例外),所以理论上战时可以动员一千万人参战。服现役的日军士兵必须经过2年的严格训练。服役期满后的现役士兵会退伍转为预备役。预备役同样是会进行训练的准军人。预备役期满后转入后备役。一旦开战之后预备役和后备役可以迅速成为作战士兵编入一线部队。
七七事变前日本不到38万人的常备军兵力编成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以及守备队等。受过军事训练的可迅速形成战斗力者包括:后备役兵近74万、预备役兵约88万、第一补充兵158万、第二补充兵90万(合计超过448万)。要知道七七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只有170万现役常备军和150余万预备役部队。
日本在战争爆发后就开始执行以战养战的政策:日本在占领区内不仅强征各种战争所需的物资,而且也曾在占领区大量征召士兵和劳工。日本投降前在朝鲜半岛征集了61万朝鲜籍士兵,在中国台湾征集了24万所谓的“台湾青年志愿军”。韩国前首相朴正熙就曾以高木正雄的名字服役于日军中。由于日军在朝鲜半岛、中国台湾等地早已确立了殖民统治,所以这些从朝鲜、台湾征召来的士兵是被直接编入日军部队的。
这和当时中国大陆的伪军还不大一样。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大陆扶持了伪满洲国、汪伪政府等傀儡政权。这些伪政权的武装力量就是所谓的伪军。日军对这些伪军其实并不怎么放心,所以并不将他们像朝鲜兵、台湾兵一样直接编入日军序列。抗战期间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消灭了近200万伪军,抗战胜利之后还有118.6万伪军随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伪军的数量竟高达300多万。这几乎快赶上侵华日军的数量了。当然伪军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武器的地方伪维持团,甚至还有一部分是被日军日军裹挟强征来的根本不想为日军卖命的人,所以伪军中真正有战斗力的大约也就60万-90万人。伪军尽管在军事上没太大的战斗力可言,但起到了帮助日军维持占领区秩序的作用,从而使日军得以把精锐部队用于前线作战。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动员体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既可以利用朝鲜、东北到华北的铁路网,又牢牢掌握着中日之间的海权优势,所以兵力动员后投送效率也非常高。战前国民政府曾判断:日军输送其陆军经朝鲜至满洲每星期约二至三师团(含直属部队及其补给);经海道向我国海岸线任何一点输送兵力每十天约二至三师团(含一切附属品及补给)。
战争爆发后日军兵力输送推进的速度与此判断大体吻合。在上海战场日军的动员与输送能力甚至超出了中国政府在战前的预计。当时中日双方在兵员的训练上同样存在重大差距:抗战前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即使是基层军官中也不乏不识字的。截至1936年底中国经过军事训练的高中及以上学历的预备兵仅17490人、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补军官仅880人。
抗战期间曾担任国军排长的黄仁宇发现一些基层军官甚至连花名册都点不了。这些军官平日多不研究战术,打仗全凭血气之勇:进攻时以密集队形蜂拥蚁附,失利时又毫无纪律地作鸟兽散。由此可见当时中日双方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兵员训练等方面都相差悬殊。抗战期间国军通过抓壮丁等方式一度凑足了400万部队,然而真正有战斗力的一线作战部队始终不超过200万人。
当时日本国内在军国主义洗脑下社会大环境弥漫着狂热的情绪,所以日军的征兵始终保持着高效率。另外像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百万屯垦团表面上是种地的平民,可实际上这些人也都是经过一定军事训练的,所以他们一旦拿起武器就是能作战的士兵。在知晓这些事实后你还会觉得日本兵少吗?《论持久战》正是基于这样的实力对比才断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将会是一场持久战。
真实的抗日战争从来都不是像抗日神剧所反映的那般容易。在抗战早期阶段中国其实一度处于相当不利的境地。卢沟桥事变后占据着东北和华北北部的日军试图从北往南席卷中国。日军这一进攻方向并不是蒋介石所希望的主要防御方向。中原腹地除了有几条东西向河流和大中型城市之外大都是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形。这些地区大多处于地方军阀控制下,打起仗来并不完全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指挥。
蒋介石的高级幕僚蒋百里、国民党将领陈诚以及德国顾问冯·塞克特、法肯豪森等人都建议必须设法改变日军的主攻方向。这些人认为华北地区一马平川的地形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有关东军和驻朝鲜方面军作为后盾的华北日军随时可以集中优势兵力长驱直入。一旦日军在华北得失就会以主力沿平汉路南下直扑武汉。这样一来华中地区的中国军队将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
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有必要把日军吸引到南方,从而使日军的进攻方向由从北向南转变为从东向西。最终蒋介石接受了这些人的建议:以京(南京)沪(上海)作为主要的前哨基地,以长江作为战略中心,以四川作为后方基地。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西部地区有着广阔的战略纵深。诱使日军自京沪地区向西进攻意味着中国军队可以沿长江节节抵抗,从而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把侵华日军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为了引诱日本把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改变为由东向西就在上海主动对日军发起反击:中国军队调集了包括当时最精锐的中央军德械部队在内的70万人在淞沪地区组织了一场大会战。8月20日蒋介石下令实行全国总动员后三十万国军对上海日军形成了包围态势。9月21日蒋介石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亲自指挥淞沪会战。这时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已达到四十余万且几乎全为国民党中央精锐部队。
淞沪会战期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副团长的谢晋元带领由八百壮士组成的孤军与日军在四行仓库鏖战四昼夜。四行仓库保卫战只是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将士浴血奋战的缩影之一。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将士们在日军重炮、飞机、坦克的攻击下以血肉之躯顽强坚守阵地。许多阵地被日军的炮火摧毁殆尽,战士们就把牺牲战友的尸体垒成工事继续抵抗。中国将士的顽强抵抗迫使日本方面不断向淞沪战场增兵。
日军在付出死伤五万余人的代价后于11月20日占领了上海。淞沪会战尽管以失败告终,但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这场会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方面由此实现了诱使日军将进攻方向由自北向南转变为自东向西这一战略目标。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人力充足,所以完全能以空间换时间。
每次抵抗都减缓了日军的攻势,抗战逐渐转入相持状态,而这恰恰是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所不能承受的。1938年8月初武汉会战爆发:中日双方在数千里的战场上进行了近三个月的激战。同仇敌忾的中国官兵在武汉会战中毙、伤敌军四万余人。中国空军在三轮空战中以少胜多击落日军飞机七十八架、炸沉日艇二十三艘。尽管武汉最终还是被日军所占领,然而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武汉会战成为了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转折点。武汉沦陷后从长江中下游沦陷区逃出来的难民以及大量军用物资、工业器材被困在湖北宜昌。在日寇步步紧逼之际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不甘做亡国奴的难民到四川,从而得以成功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国民政府依托这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在西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
撤退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为前线的将士们源源不断生产着武器、药品、服装等各种军需物资,从而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一个又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从而使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始终处于人民战争的打击之下。日军不得不同时面对来自国民党正规军和敌后抗日武装力量两方面的共同打击。
1937年9月25日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的八路军在平型关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集中优势兵力对日军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民群众在敌后进行的各种破坏活动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从而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使美、苏、英等国都感觉到了威胁。1937年11月正在与日寇苦斗血战的中国军民迎来了第一支援助中国抗战的外国志愿队——苏联援华航空队,此后直到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为止这支队伍在中国的天空与日军战斗了4年,配合中国军民将制空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941年8月1日美军退役上尉克莱尔·李·陈纳德以私人名义成立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就这样日本在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之时又贸然将美国拉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美国的战争潜力在得到充分释放后是日本完全无法抗衡的:1944年美国的军火产量是日本的6.7倍。这一年美国生产了96318架飞机,而日本只生产了28180架。日本在南进东南亚、太平洋的过程中还对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也一并打包拿下。
这实际上意味着日本几乎把能得罪的国家给全都得罪光了。1944年6月20日马里亚纳海战结束后日本本土直接面临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的空袭,同时美军获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继续进军的前进基地,至此日本大本营划定的“绝对国防圈”已面临崩溃的局面。1944年6月16日美军B-29轰炸机从中国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九州,战火直接烧到了日本本土,这样的战略轰炸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在美军持续的战略轰炸过程中日本主要城市除京都、奈良等外均被摧毁。日本的战时经济也在这一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破坏:炼油工业生产下降了83%;飞机引擎生产下降了75%;飞机机体生产下降了60%;电子装备生产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的军事工厂不是炸毁就是破坏严重。到了1945年昔日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已是强弩之末:日本国内经济已完全处于满负荷运转、人力资源已近枯竭。
这时的日本几乎所有具备作战能力的成年男性都被征召,国内留下的尽是一班老弱妇孺。包括首都东京在内的日本本土已遭遇美军飞机越来越频繁的轰炸。这年3月26日硫磺岛战役的失败不仅使日本直接损失了23786名士兵,也使美军得以将该岛建设成供战斗机和轰炸机起飞降落的机场,从而大幅提升了对日本政治和经济工业中心进行战略轰炸之效果。
4天后中国远征军收复了全部滇西缅北失地并成功与美英盟军会师。仅仅只是又过了一天之后美军发起了冲绳战役,截至6月21日冲绳战役导致日军伤亡11万人、被俘9000人,损失飞机7830架、舰艇20艘。冲绳战役的失败使日本本土直接暴露在美军的攻击之下。这时作为日本战时盟友的德国和意大利两个法西斯轴心国均已投降。8月6日美军飞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这时日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调停之上。日本方面指望着通过苏联的调停使日本得以较为体面地结束战争状态,然而却被苏联方面告知:即日起苏联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8月8日苏联红军及蒙古军队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开始展开对日本关东军的“八月风暴”军事行动。一天之后美军在日本长崎投下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广岛核爆的瞬间造成了七万人死亡、七万人受伤;长崎核爆则造成四万人当场死亡。
这时日本关东军在苏联红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美军已开始准备在日本本土登陆,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也已从思想上、物质上做好了战略反攻的准备。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573791111521173
作者:百家号鸿鹄高飞翔九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