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宣布永远放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失去的领土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败国:两次战败使德国损失了三分之一左右的领土。二战后的德国一度成为一片废墟,紧接着又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被一分为二。短短几十年后德国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完成了国家的再度统一。如今的德国只有35737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这还没中国的云南省大(39万平方公里)。只要德国自己不提意见,那么邻国都是既得利益者。

德国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始于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诞生。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从来都不是指的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德意志大地上曾一度出现过三百多个邦国。经历拿破仑风暴的洗礼后三百多个德意志邦国经过整合形成了34个邦国。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和奥地利从中脱颖而出成为最有希望统一德意志的两个邦国。

奥地利的优势在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然而奥地利国内民族成分极其复杂且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维系。普鲁士则抓住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与此同时夹在二者之间的诸多德意志小邦则试图缔造一个政治经济体系的德意志共主邦联。1864年普鲁士拉拢奥地利以收复德意志失地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为名对丹麦作战。

战后普鲁士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分别管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1866年6月14日普鲁士为了统一德意志又发动了针对奥地利的战争。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的胜利使奥地利从此排挤在德意志之外。1871年1月18日在普法战争中获胜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以普鲁士为核心的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由此形成。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领土面积约为540857.54平方公里(不含殖民地)、人口约为6500万。如今波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丹麦的北石勒苏益格、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在当时都处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统治下。在不计算殖民地面积和人口的前提下当时的德国是仅次于俄国、奥匈帝国、法国的欧洲第四领土大国,也是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人口大国。

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是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海军强国。当德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崛起之后就强烈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然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导致自己损失了10%的人口和将近1/7的土地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1919年6月28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后与协约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德国在《凡尔赛和约》中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北石勒苏益格地区经过公投回归丹麦;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地区割让给一战后获得独立的波兰;东上西里西亚割让给一战后获得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马尔梅迪-欧本地区割让给了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割让给了给立陶宛。与此同时德国宣布放弃一切海外殖民地,承认奥地利和卢森堡的独立。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统一是以普鲁士王国为核心完成的,所以在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领地实际上就是现代德意志民族国家起源的龙兴之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普鲁士地区已被割让给波兰,而东普鲁士地区则成为了被波兰领土所隔绝的一块德国飞地。隔绝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之间的是一小块狭长的走廊状波兰领土,这被称之为波兰走廊(又名但泽走廊)。

一战后大片国土的割让、巨额赔款的背负以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所受到的严格束缚导致德国民众对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深恶痛绝。德国为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采用滥发纸币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结果导致德国陷入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当时德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对内摆脱经济危机、改善生活状况;对外解除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开始从美国纽约股市迅速向全球蔓延。德国本来就需要支付高额的战争赔款,还没得及从本国的通胀中缓过劲来就又遇上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因此形成了雪上加霜的局面。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利用当时德国混乱的局面向民众承诺对内改善经济状况、对外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到了1930年9月纳粹党以18.3%的支持率成为议会第二大党。

1932年7月斩获37.2%选票和230个席位的纳粹党成为了议会第一大党。这一年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一年后兴登堡总统的去世使希特勒成为了德国至高无上的元首。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小心翼翼进行着试探性的扩张:1935年希特勒通过全民公决收复萨尔区;1936年德军开进了莱茵兰非军事区;1938年3月德国与奥地利合并;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之后德国又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屡屡扩张得手的希特勒终于在1939年9月1日发动了闪击波兰的战争。一战结束后二十年左右德国又迫不及待地将世界再次卷入世界大战中。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就如何消除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进行了多次探讨。最后同盟国方面几乎一致认定作为德意志国家兴起之地的普鲁士历史上尚武好战的悠久传统正是德国军国主义的滥觞。

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谈话时指出“普鲁士是万恶之源!”1945年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战败。这时德国所面临的形势又和一战后有所不同: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时是自己主动投降,所以当时的德国的政府和军队都还处于完好无损的状态,外国军队也基本还没踏上德国领土。然而1945年德国在二战中战败投降时德国实际上已处于战胜方的占领之下。

这时同盟国已下定决心彻底摧毁德国的政权和军队。在1940年闪电战大显神威的日子里德国的西部边界曾发生过剧烈的变动:一战后被割让给比利时的马尔梅迪-欧本地区按希特勒的意志被重新纳入第三帝国的版图,在一战后被法国收回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则被置于德国文官政府(而不是占领军)的管理之下。也许有人会说比利时和法国在二战期间本就处于德国的占领之下。

可德国对比利时、法国等地实行的是军事占领,然而阿尔萨斯、洛林、马尔梅迪-欧本等地却是直接被纳入帝国版图。比如德军在法国就只是实行军事占领,而日常行政事务则交由维希傀儡政权处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则被直接划归德国版图。二战结束之后马尔梅迪-欧本地区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自然又还给了作为战胜国的比利时和法国。1945年9月10日戴高乐甚至提出了对德国的进一步领土要求。

法国要求把德国境内与法国、卢森堡接壤的萨尔地区割让给法国。1947年10月盟军成立了萨尔保护国:这个国家发行自己的货币,由法国代管其外交和国防。直到1955年在当地的公民投票中67%的选民选择加入德国。这迫使法国在1956年与当时的联邦德国签订条约:规定萨尔从次年1月1日起并入西德。在此之后法国仍继续占有萨尔的煤矿资源,直到1981年法国才将自己在萨尔地区所占有的一切权利全部归还西德。

不过总体上德国在二战后仍基本保住了西线的战前疆域,然而在东线的情况就与此截然不同了。根据同盟国方面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两次会议上的决议:所有奥得河-尼斯河一线以东的地区都将不再为德国所有。这使德国东部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划入波兰。与此同时苏联通过《波苏疆界条约》以法律形式获得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9.41万平方公里领土,从而使苏联、波兰、德国三国的领土来了一个整体西移。

在确定苏波边境的过程中苏联从波兰获得的东普鲁士地区中要来了北部的柯尼斯堡并将其更名为加里宁格勒以纪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至此作为近代德国统一国家与军国主义发源地的普鲁士几乎已完全不再属于德国。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领土变动之后如今的德国比起一战前减少了大约34%左右的领土。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1949年5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此后西德和东德分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岁月中分裂的德国成为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前沿。这一时期德国最大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统一。

为此德国在领土问题上对美、苏、英、法等大国及周边邻国作出了重大妥协。两德统一表面上应当是由两边的人民自行做出抉择,然而两德问题的产生本身就是在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的主导下形成的。两德统一势必改变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这会对美、苏、英、法四大国的利益直接造成影响,所以两德统一也就不单纯只是两边的人民所能决定的。

如果不能得到美、苏、英、法四大国的同意,那么两德人民的统一意愿无论由多么强烈也实现不了。1990年2月在渥太华举行的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23国外长会议上西德外长根舍提出了旨在促进德国统一进程的“2+4”方案。所谓“2+4”方案是指由东德、西德以及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的外长组成的会议进行关于两德统一问题的磋商。英国在磋商过程中提出:德国统一后不应再对以前的领土提出要求。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割让的领土分别给了波兰、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丹麦等国,所以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和英国没什么关系。然而长期以来英国外交政策的一大重点就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平衡。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的统一势必会改变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如果德国在统一之后进一步收复历史上曾属于德国的领土显然是致力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英国所不愿看到的。

事实上有此想法的不只是英国:美国、苏联、法国也担心一个强大的德国会破坏欧洲的地缘势力均衡,更何况当初德国割让的土地中有一部分就是给了苏联、法国。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作为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希望战后的势力均衡格局被一个强大的德国所打破。波兰、丹麦、比利时曾得到过德国割地的国家自然也担心德国会索要昔日的领土。

如果德国非要索取昔日领土势必激化与四大战胜国以及波兰、丹麦、比利时等国之间的冲突。当时德国为实现统一就明确承诺不再恢复二战前的领土并将这点写入宪法。如今德国宪法明确写道:“德国的每一寸领土已在德国版图里了”。这表明德国在主观意志上已不再争取恢复二战前的领土了。德国对待二战的反思与另一个战败国日本可谓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勃兰特总理甚至以下跪的方式向全世界表达德国对二战罪行的忏悔之意。在德国对二战罪行在道德上的忏悔和物质上的赔偿被视为是一项国家义务: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向德国就二战中迫害犹太人的罪行提出了赔偿诉求。尽管此时德国自己尚未从战争的废墟上恢复过来,但仍在第一时间向以色列支付了价值30亿马克的赔偿。此后德国还协助以色列进行对纳粹漏网分子的追捕工作。

截至1993年1月德国对欧洲各国受害者个人赔款支付总额已达905亿马克,德国民间企业也丝毫不避讳自己在二战中掳掠劳工等罪行:奔驰公司已累计向二战受害者赔偿2000万马克、大众累计赔偿1200万马克、克虏伯累计赔偿1000万马克......两次世界大战失败的惨痛教训使德国在战后走上了一条与战前截然不同的道路:曾经穷兵黩武的德国开始利用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手段致力于欧洲一体化。

如今德国已成为欧盟内部举足轻重的主导国家,当年希特勒用武力没能实现的统一欧洲的理想如今正被新时代的德国人用另一种手段所实现,而欧洲国家之所以接纳德国正源于德国对战争罪行的深刻忏悔。德国如果要强行恢复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领土,那么所直接面对的不只是波兰、捷克、丹麦等周边邻国,因为这将直接冲击到自二战以来形成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所以势必会引起美、俄、英、法等战胜国的警惕。

如果当时德国不承诺放弃恢复战前领土,那么德国的统一进程就会受到大国的干涉,而统一后的德国也势必会成为欧洲各国所戒备的对象。德国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深刻反思使自己重新被欧洲各国接受,然而日本却因为历史原因与亚洲邻国格格不入。如今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经济体量上大于德国。尽管日本是个名义上无军队的国家,可实际上日本自卫队的实力是强于德国国防军的。

如今德国的联邦国防军现役总兵力只有17.8641万,另有3万准军事人员。德国陆军目前只有大约800辆左右的各型豹2坦克,德国海军只有33舰艇。按说如今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强于德国,可日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不及德国。德国为弥补自身政治影响力方面的缺陷往往在欧盟的集体框架之下参与国际政治事务,所以德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往往可以依托于欧盟这一平台得到大幅提升。

相比之下日本始终与中、韩等亚洲邻国格格不入,所以日本的外交政策几乎是完全依附于美国的支持,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日本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今德国的边界有一个颇为显著的特点:德国大多数边界都是以自然形成的河流、山脉为界。这一点和我国的国界、省界倒是有些相似:我国与俄罗斯以黑龙江为界,与朝鲜以鸭绿江为界,我国的山西省与河北省以太行山为界,山西省与陕西省以黄河为界......

欧洲除了俄罗斯以外的其他国家一般面积都不大:德国的面积在欧洲排在俄罗斯、丹麦、乌克兰、法国、西班牙、瑞典、挪威七国之后(这其中丹麦还是因为格陵兰岛这块海外领土才排这么高的)。德国的正北面是丹麦,正东面是波兰,东南是捷克,正南是奥地利与瑞士,西南是法国、卢森堡,正西是比利时、荷兰。德国正北面与丹麦的边界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所有并没依据天然的大山大河为界。

德国在正东面与波兰的边界变化是很大的:1939年德国东部的边界都快划到了如今波兰西部的城市波兹南。现在波兰西部的西里西亚等地在当时都是德国的地盘。二战后德国与波兰原来的边界线被大幅向西推。最终德国与波兰形成了以奥得河为界的边界线。在两国边界的中部奥得河被单独划在波兰境内了。战后德国与波兰以奥得河的支流尼斯河为界。尼斯河一直流到捷克境内,德国与波兰的边界这才到了尽头。

在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上德国从捷克斯洛伐克手中得到了日耳曼人聚居的“苏台德区”。当时德国认为日耳曼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地区本就应当属于德国。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又从身为战败国的德国手中收回了苏台德。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从此以厄尔士山脉(克鲁什内山脉)为界了。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有一个大转折:先是由东北向西南,然后再由西北向东南,从而形成了一个“《”型。

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东北——西南的边界是厄尔士山脉,西北——东南的边界则是捷克林山、波希米亚林山、舒马瓦山。1993年捷克与斯洛伐克和平分家,但斯洛伐克并不与德国接壤,所以德国与捷克的边界并未因此出现变动。二战后德国也是一分为二的:东德与捷克斯洛伐克以厄尔士山脉为界;西德与捷克斯洛伐克以捷克林、波希米亚林山、舒马瓦山为界。

德国与奥地利的边界可分为两个部分:德国东南部与奥地利的边界就是以多瑙河、多瑙河的支流因河、因河的支流萨尔察赫河等水系为界。在萨尔察赫河东岸坐落着奥地利的名城萨尔茨堡。在萨尔茨堡以西德、奥两国以阿尔卑斯山北麓为界呈东西走向。奥地利和德国同属日耳曼人为主的国家,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也是德语,历史上奥地利与德国之间也是分分合合。

德国与瑞士以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为界(包括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交界的博登湖)。德国与瑞士的边界也是东、西走向,莱茵河在此由东向西流淌着:河北岸是德国,河南岸是瑞士。瑞士西北部的名城巴塞尔位于瑞士、法国、德国三国交界处。瑞士在历史上也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不过早在13世纪瑞士就已成为独立国家——这可比奥地利还要早得多。

出了巴塞尔以后莱茵河开始由南向北流,由此又构成了德国与法国的天然边界。当莱茵河进入德国境内后德国与法国东西方向的边界就不以自然地理为界了。这里有法国的两个著名地区:阿尔萨斯、洛林。我们的中学课文中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把这两个地区割让给了德国。一战结束以后法国从德国手中收复了这两个地区。

德国与卢森堡的边界全由河界组成:南边是摩泽尔河,北部是绍尔河。德国与比利时之间167公里左右的边界倒是没什么自然形成的河流或山脉。德国与荷兰的边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也不是以自然形成的河流、山脉为界。整体上德国多数边界都是以自然形成的河流、山脉为界,这是由德国与邻国的民族关系和长期的地缘博弈形成的。地处欧洲地缘博弈中心的德国其实是一个领土变动比较大的国家。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662008131811209

作者:百家号鸿鹄高飞翔九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