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因何失败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希特勒自1921年成为纳粹党元首以来就不断遭遇各种针对他的刺杀行动,然而这位自称是“被恶魔暗中庇护的元首”却每每都能化险为夷。在希特勒一生所经历的层出不穷的刺杀行动中发生在1944年7月20日的刺杀事件可能是最广为后世铭记的。二战后关于这次刺杀事件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可谓层出不穷。为什么这次刺杀事件会被广为铭记呢?主要是因为这次刺杀事件所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处于二战的关键时期。
当二战进行到1944年7月时战况已对德国越发不利起来:就在一个月前288万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行动开辟了欧洲大陆的西线战场。在东线战场上苏联红军自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以来就已转入战略反攻,1943年8月27日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德军在东线战场已完全失去了反攻的能力。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的东西夹击使德军在两线作战的状态下疲于奔命。
昔日不可一世的希特勒这时已在准备最后孤注一掷的反扑了,然而这时德国内部对希特勒的态度也已悄然改变。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在德国一定意义上是通过“合法”手段上台的:纳粹党的上台是经过民主选举的。在纳粹党夺权的过程中没爆发全国性的暴力革命,也没发生过宫廷政变。纳粹党夺权的过程在形式上是通过看似合法的民主选举实现的,然而实际上纳粹冲锋队在夺权过程中可没少在暗中干过威胁对手的事。
因此纳粹党所谓的“合法上台”是需要打引号的,但无论如何纳粹党的确不是通过全国性的暴力革命推翻原来的政府而上位的——纳粹党至少在形式上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在当时确实有很多德国人把自己手中的选票投给了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1928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大选中还只有2.6%的支持率,然而到了1930年9月纳粹党以18.3%的支持率成为议会第二大党。
1932年7月斩获37.2%选票和230个席位的纳粹党成为了议会第一大党。这一年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一年后兴登堡总统的去世使希特勒成为了德国至高无上的元首。纵观希特勒夺权的全过程可以说他是在德国人民的拥戴下成为国家元首的。一战后德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对内摆脱经济危机、改善生活状况;对外解除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希特勒之所以能在当时受到万众拥戴就是因为他迎合了这两大诉求。希特勒曾向选民许诺说:“要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这种宣传鼓动口号直接把关系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切身利益直接摆在了人们面前,所以这种口号对当时正处于生活困境中的德国民众会有多大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整个德国曾一度笼罩在对希特勒狂热的个人崇拜之中。
然而就是整个被万众景仰拥戴的元首最终把德国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二战早期阶段德国以闪电战的形式横扫欧洲。当时德国本土还没太多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可当战局开始朝不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时德国人开始真真切切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了。对战争的深恶痛绝促使一部分德国人开始反思(这其中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军人)。
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施陶芬贝格在7岁时就曾写下过颂扬德国精神的诗歌。当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失败时他曾说过:“我的德国不能这样沉沦下去。如果它现在真的沉下去了,那么总有一天一定会重新强大的”。正是这种民族情绪促使施陶芬贝格曾一度加入过纳粹党的武装组织冲锋队。那时的施陶芬贝格对帝国军队和民族运动之间的联系深信不疑。
然而当希特勒带领德国人民投入战争之后施陶芬贝格开始对元首产生了怀疑。作为帝国军官的施陶芬贝格陷入了两种感觉的斗争中:一方面要在战争中证明自己作为士兵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了希特勒在军队准备并不充分下实行的“闪电战”的危险性。希特勒在还没拿下英国的前提下又发动了对苏联的入侵。施陶芬贝格充分意识到了这种两线作战模式对德国的危险性。
1943年初施陶芬贝格远赴北非突尼斯战场指挥一个装甲师。同年4月他在战斗中失去左手两个手指和整只右手,与此同时他的左眼受了重伤、右眼则完全失明。已无法在野战部队继续服役的施陶芬贝格奉调回国。这个深受伤残折磨的军人在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之后出现了思想的彻底转变。施陶芬贝格曾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们作为士兵首先要赢得战争,当我们凯旋的时候要清除家里的瘟疫(希特勒)”。
像施陶芬贝格这种开始反思战争的德国军官当然不只是一两个人而已。这些有着相同理念的德国军官们组成了一个名为“黑色乐队”的组织。这个组织为了反对希特勒的独裁野心曾策划过多次多次旨在推翻希特勒和纳粹党的行动。事实上德军中对希特勒的反对由来已久:1934年希特勒暗杀政敌施莱歇将军和特来多夫将军的行为就曾激起德军谍报局和总参谋部一些军官的极大愤怒。
黑色乐队组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成立的。早在1938年黑色乐队就策划了第一次旨在推翻希特勒的行动:当时黑色乐队试图在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逮捕并公审希特勒、戈林、希姆莱等人。然而这个计划是建立在入侵行动失败的基础上:黑色乐队幻想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行动会以失败告终,而希特勒事先在德国民众面前所宣扬的颠覆凡尔赛体系的形象也会因此受损。
黑色乐队试图效法希特勒当初利用民众不满情绪的街头运动方式颠覆希特勒的纳粹政权。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希特勒在德国民众心目中的威望必须受损,而要实现这点就必须建立在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行动失败的基础上。事与愿违的是希特勒几乎是在兵不血刃的状态下就拿下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这下希特勒在德国的威望比以前更大了,所以黑色乐队只好放弃原来的行动计划。
1940年黑色乐队策划了第二次行动:计划由开赴西线的德军装甲师夺取柏林。这次政变能否成功取决于英、法是否承认“黑色乐队”政权。黑色乐队的目标是和英法停战,因此必须确定英、法和德国都能接受的条件。当黑色乐队的秘使在梵蒂冈和英国行将达成协议时希特勒党卫队在荷兰文洛镇绑架了两名英国情报局官员。英国外交部因此中断了梵蒂冈谈判。不久德军对比利时、法国发动的闪电战导致这个计划流产。
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惨败使黑色乐队更加坚定了推翻希特勒、拯救德国的决心。这次他们准备在希特勒视察苏联前线时刺杀希特勒。这次行动争取到了克鲁格元帅的默许:由克鲁格邀请希特勒访问其司令部,然后由特莱斯科夫将军把两个伪装成酒瓶的炸弹装上希特勒的专机。可希特勒的座机由于遇到了雷雨而飞到了高空,结果酒瓶炸弹的引信由于高空的低温被冻住失灵。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提出的无条件投降方案使黑色乐队成员预见到了德国彻底毁灭的前景。这促使他们进一步加快了暗杀希特勒的行动,然而他们随后策划的几次谋杀行动都没能成功。直到1944年7月20日在德国拉斯登堡森林中的希特勒大本营“狼穴”里伴随着突然发出的一声巨响一颗炸弹爆炸了。
这次刺杀行动正是由独眼独臂、仅有3个手指头的施陶芬贝格所完成的。爆炸发生后施陶芬贝格急速离开“狼穴”去报告“希特勒已死”的消息。与此同时德军国内驻军总部发出了“伐尔克里”的行动信号:开始占领柏林、慕尼黑等城市行政、通讯中心并包围党卫军总部,驻法国的西线德军总部也行动起来开始逮捕党卫军官员、夺取权力。然而实际上希特勒并没死于这场暗杀活动。
黑色乐队的刺杀计划是在希特勒地下碉堡的会议里由施陶芬贝格在最接近希特勒的位置上安放定时炸弹。一旦成功将希特勒炸死之后就立即通报柏林部队并成立战时临时政府:由贝克上将担任国家元首、格德勒担任总理。整个刺杀计划从执行到组织竟都靠着施陶芬贝格一个人,放了炸弹后还要乘飞机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德军大本营(狼穴)赶回柏林指挥政变。
如此重大一次行动竟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肢体不健全的残疾人身上未免太过于幼稚和理想主义。即使施陶芬贝格的意志再顽强,可他行动不便却是一个基本事实。紧急安装定时炸弹这种精密活需要把引信插进炸弹里,然后再用钳子把玻璃管捏碎,从而让酸液能流到触发引信的金属线上,金属线被酸液腐蚀后撞针就会弹出来击发雷管。行动不便的施陶芬贝格要完成如此复杂的一套流程未免太难了。
结果施陶芬贝格在仓促之下只来得及安装上原计划安装的两枚炸弹中的一枚。这就为行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按说像如此重大的刺杀行动一定是要预留后招的,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一击必中。如果万一炸弹没把希特勒给炸死呢?然而黑色乐队在1944年7月20日策划的这次刺杀行动不仅没预留后招,甚至连原计划应当安装的两枚炸弹也只安装了一枚。这其实就已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谁也不知道仅靠这一枚炸弹能不能炸死希特勒。谁也不知道爆炸具体发生时现场是否会出现不可预计的意外。事实上这种不可预测的意外的的确确发生了。首先由于地下碉堡的高温等原因导致希特勒临时决定将会议地点由地下掩体转至地上的木造建筑中。由于会议室的窗子都打开着,所以炸弹的威力被明显削弱了。1944年7月20日中午12时37分左右施陶芬贝格把装有炸弹的公文包放在希特勒右方的橡木大桌桌脚内侧。
施陶芬贝格在做完这一切之后就离开了现场。等到会议开始后又一个不可预测的意外发生了。参与会议的勃兰特上校在不知情的状态下为了看清桌上的地图而靠近桌子时无意间触碰到了施陶芬贝格放在现场的公文包。嫌公文包碍事的勃兰特上校顺手就把放着炸弹的公文包扔到了桌脚橡木板的一侧。爆炸发生时希特勒正趴在桌子上看地图,因此厚实的橡木桌实际上对希特勒起到了掩体盾牌的作用。
就这样会议室敞开的窗门和厚厚的桌子大大减小了爆炸引起的冲击波,所以阴差阳错之下希特勒最终只受了一点轻伤。现在看来黑色乐队把这样重大一次行动完全寄托在一个残疾人身上且不留后招确实是太过幼稚了,然而话说回来要想找到第二个能像施陶芬贝格一样近距离接触希特勒的人去实施这次刺杀行动也实在是太难了。不过即使他们真能成功炸死希特勒也未必就能成功控制德国的局势。
在黑色乐队的计划中一旦成功炸死了希特勒就应当发动国防军逮捕党卫军官员、占领包括首都柏林在内的主要城市。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行动甚至比炸死希特勒更为重要:即使成功炸死了希特勒,可如果没能解除纳粹的政治和武装力量,那么行动就有可能在纳粹党的反扑下失败;反之即使希特勒没被炸死,可如果黑色乐队已控制了政府和军队,那么希特勒也同样无力回天。
这个行动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政府、军队和人民的支持,然而这个行动计划偏偏是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计划。参与这个计划的仅仅是国防军内部少数几个军官而已,然而纳粹却是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专政。尽管随着战局对德国不利起来以后德国民众也开始对纳粹的统治有所反思,然而德国民众真正认清纳粹的真面目还是因为二战以后的宣传教育所致。
在1944年的德国绝大多数普通民众仍对元首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尽管他们已开始反思战争,可他们中不少人或迫于纳粹的淫威敢怒不敢言、或仍对纳粹抱有一定的好感期待。即使是在国防军内部很多高级将领也对这次刺杀行动是持否定态度的:尽管这时很多德军高级将领都已意识到战局对德国的不利,可秉承“以秉承服从命令为天职”这种理念的他们仍拒绝推翻本国政府。
当时像隆美尔、古德里安等一部分德军高级将领或多或少听说过黑色乐队的计划,然而他们绝大多数都选择了隔岸观火。1944年7月20日爆炸发生后黑色乐队成员们也没能及时占领广播电台、解除纳粹党卫队的武装,而是一堆人窝在办公室里议论纷纷、打探风向,结果用了几个小时才弄清楚希特勒是否被炸死的确切消息。当黑色乐队成员们知道希特勒没死的消息时一部分成员甚至出现了动摇倒戈的现象。
这一切都注定了这次行动的必然失败。这次失败的刺杀行动彻底葬送了“黑色乐队”。希特勒随即对参与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有7000多人遭到逮捕(其中将近5000人被处死)。遭到希特勒逮捕杀害的“黑色乐队”的核心成员有:德军谍报局长卡纳里斯上将、前德军总参谋长贝克上将、陆军元帅维茨勒本、施陶芬贝格上校、佛洛姆上将......隆美尔、克鲁格两名德军元帅也因为知情不报而被迫自杀。
第三帝国内部最大的反希特勒组织“黑色乐队”从此不复存在。1944年7月20日这次失败的刺杀事件并没能改变德国的命运。黑色乐队成员的行为甚至一度并不被人理解:包括施陶芬贝格的长子伯特霍尔德也曾在回忆录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一开始并不理解父亲的行为。直到战后的1952年也只有20%的德国民众赞同反抗纳粹统治。战后仍有不少德国人将施陶芬贝格等人视为破坏了德国人“忠于职守”传统的“叛国者”。
甚至直到1994年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仍表示:“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视为英雄,而应把他们作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重要的是对他们的错误和疏忽不要视而不见”。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反纳粹宣传教育之后德国人民依然不能完全理解施陶芬贝格等人的行为。然而到了2004年6月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在诺曼底登陆60周年仪式上的表态却相当于推翻了十年前约翰内斯·劳的说法。
施罗德说道:“施陶芬贝格等人的行动证明早在德国战败前一年一些德国人已在试图结束纳粹统治”。言下之意即是说德国人也有自己的反纳粹英雄。2004年7月20日德国为60年前未遂的暗杀行动举行了纪念活动。施罗德称赞施陶芬贝格等德军军官为所有德国人做出了榜样。如今每年的7月20日已成为令全体德国人骄傲的日子。那些当年不惜用自己的生命结束独裁统治的德国军人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223473097652907
作者:百家号鸿鹄高飞翔九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