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美国缘何放下了傲慢?中美为何能一笑泯恩仇?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历史真会开玩笑,50年前,原本不共戴天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居然能够冰释前嫌,一笑泯恩仇。那人们不禁要问,当年的美国为何非得要放低姿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件事上是如何的殚精竭虑?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来洞悉一下当时这个轰动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

01前奏

1969年12月3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办的南斯拉夫时装表演会上,突然发生了一件富于戏剧性的一幕。

当时“中国代办”(实为使馆二秘)离席,准备离开会场,谁知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尽收眼底。他见“中国代办”走了出去,便尾随跟出。又见“中国代办”坐进了轿车,准备离开。情急之下,美国大使也顾不上外交礼仪,一把拉住中方译员,用波兰语说:他得到了华盛顿的指示,准备恢复同中国大使馆的联系。中方译员有礼貌地答应代为转达,便匆匆离去。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

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便看到了发自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的电文。他立刻报告毛主席:“找着门道了,可以敲门了,拿到敲门砖了。”在这之前,毛主席和周总理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尼克松发出的一系列值得注意的信号,包括美国政府宣布放宽对华贸易限制、反对苏联提出的旨在孤立中国的建议、下令停止美驱逐舰到台湾海峡巡逻等。

中国也做出了回应。12月4日,周总理批准了外交部关于释放两名乘游艇进入中国海域的美国人的报告。随后,斯托塞尔应邀到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同中国代办雷阳会晤,从而成为第一位进入“红色中国”大使馆的美国驻外大使。12月,中美恢复了中断3年的大使级会谈。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

同时,周总理转告愿意帮助实现中美接触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尼克松如果要同中方接触,尽可能利用官方渠道。1971年,巴基斯坦方面传来美方口信:尼克松准备开辟一条白宫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

但随后发生了一些波折:因美国支持柬埔寨政变,中国方面连续两次推迟中美华沙会谈。6月底,美军撤出柬埔寨。10月,在欢迎罗马尼亚总统的宴会上,尼克松“第一次有意地”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并表达了希望同中方进行高级接触的信息。

同年11月5日,周总理在接见美国友人斯诺时指出:在台湾问题上,应该改变的是美国政府,我们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

几天后,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来华访问,并带来了尼克松准备派他的高级助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同中国相应代表对话的口信。周总理在回答叶海亚时重申:如果美方真的有解决关键问题的愿望和办法,中国政府欢迎美国总统派特使来北京商谈,时机可通过巴基斯坦商定。

12月18日,毛主席在会见他的老朋友斯诺时说:“尼克松早就说要派代表来,他对华沙那个会谈不感兴趣,要当面谈,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

这样,举行中美高级会晤的条件渐趋成熟,两国的关系即将实现一次重大突破。

毛主席会见斯诺

02美国为何低头?

大家都十分清楚,自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最凶恶的敌人。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美国又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政府解放台湾,造成中国大陆与台湾长期分离的局面。又在中南半岛进行侵路扩张,推行霸权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近20年的对抗中,中美两国几乎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但为何从1969年开始,美国又积极的希望和中国拉近关系呢?

毛主席会见斯诺

首先是因为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实力相对削弱。

1961年,在艾森豪威尔任期内,美国首次介入越南战争支持南越。到1968年,侵越美军已达54万人之多。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侵越战争中,美军死亡45937人,受伤303622人,用于这一战争的直接开支1400亿美元。

到尼克松上任时,越南战争已持续 8 年多时间。战争対美国社会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一威胁的严重程度超过了自大萧条以来的任何时期,引起了美国社会强烈的反战浪潮。因越战而内外交困的美国当局开始寻找出路。他们深知这场战争之所以不能速战速决,症结主要在于有中国作为北越的后盾。尼克松把结束越战作为最紧迫的外交问题,于是,为了尽早扫去越战带来的阴霾,美国开始主动向中国伸出友好之手。

毛主席会见斯诺

其次,美国想借助中国的力量来制衡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超强的实力,成为世界上第一超级大国。而苏联也不甘示弱,凭借二战战胜国的红利,在欧洲组建华约,与美国为首的北约进行冷战,在亚洲支持中国、朝鲜和越南与美国进行热战。

随着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1-1962年,美国拥有洲际和中程导弹100枚以上,苏联只有50枚;到1969年,美国拥有陆基洲际导弹1054枚,而苏联已达到1190枚,美苏的战略核力量开始出现均勢。

毛主席会见斯诺

在1962年之前,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苏联占据上风,这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就可以看出来,那时候的美苏争霸是美攻苏守。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发展军事,使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迅速缩小。到60年代末,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已经与美国势均力敌。苏联趁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不能自拔之机,加紧在全球进行扩张,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和全球霸权,这个时候是苏攻美守。因为苏联的扩张咄咄逼人,美国非常希望能与中国改善关系,借助中国的力量制衡苏联。

第三,中国越来越强大,完全可以作为单独的一极牵制苏联。

新中国成立2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上,新中国在短期之内便医治好战争创伤,并很快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军事上,美国和新中国交过手,在朝鲜战场被好好教育了一番,美国十分忌惮解放军的强大威力。以至于在越战时,对北纬17度线,丝毫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毛主席会见斯诺

在军事技术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300吨级的空投氢弹试验。这些技术成就表明,中国已经打破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政策,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六十年代末,在新的形势下,美国急于摆脱困境,于是决定尽早结束同中国20年之久的对峙状态。在此时中苏关系正好恶化,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改善对华关系的契机。

毛主席会见斯诺

03中国为何要接美国抛来的橄榄枝?

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一边倒”的战略,也就是在外交上全面倒向苏联,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在这种情况下,中苏关系刚开始一直处于蜜月期。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开始大规模进行援助,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156项工程”。期间,大批苏联顾问和专家来到中国,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中苏关系从50年代后期开始恶化。先是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论战,然后中国断然拒绝了苏联在中国境内部署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企图,紧接着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协议。到60年代中期,两国关系彻底破裂,苏联在中苏边界频繁制造武装冲突,规模不断升级。

毛主席会见斯诺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大量增兵中苏边境。1966年,苏联向蒙古大量驻军,两国对抗升级。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中国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四次大规模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地区,造成严重的流血事件。珍宝岛事件后,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继续发展,苏联的挑衅活动进一步扩大。8月13日,苏联侵入中国新疆铁列克提地区,又一次制造了严重的边境流血事件。

此间苏联国防部领导人甚至公开炫耀其核武器的强大威力,扬言要给“现代冒险家”以摧毁性的打击,暗地里向美国询问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可能性。

勃列日涅夫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毛主席和各位元帅们认为:根据中、美、苏三方斗争的态势,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苏联是中国当下最主要的敌人,对我国的威胁比美国大。叶剑英元帅认为:“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这个可以参考。”

于是,中国把战路防御的重点逐渐由南向北转移,全国人民积极备战,广泛修建防空防核设施,充分做好抗击苏联侵略的准备。在外交上,开始向美国倾斜,谋求与美国改善关系,以达到牵制苏联、遏制苏联的目的。

勃列日涅夫

04两国破冰

剩下的事情大家都比较好理解了。1971年3月28日至4月7日,在周总理的运筹下,中国乒乓球队前往日本参加比赛,期间,美国乒乓球队向中方提出了访华的请求。毛主席和周总理经过反复考虑,正式向美方发出邀请。当消息传到日本名古屋,立刻引起轰动,日本各大媒体都在头版头条登出消息,纷纷报道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

一周后,美国乒乓球队抵达北京,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乒乓外交”取得了“小球推动地球”的戏剧性效果。

勃列日涅夫

4月21日,巴基斯坦大使馆向美国递交了《周恩来总理给尼克松总统的口信》:“要从根本上恢复两国关系,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这只能通过高级领导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国务卿甚至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商谈。”

美国立即做出了反应,尼克松表示接受邀请,愿意在北京和中国领导人进行交谈。7月9日,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一行秘密抵达北京,与周总理进行了6次共计17个小时的会谈。事后他回忆到:“这次访问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圆满地完成了所承担的秘密使命”。

周总理和基辛格

1971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10月25日晚上,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压倒多数的表决结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台湾集团代表驱逐了出去。表决一结束,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是中国的胜利,也是世界的胜利。

1971年11月30日,新华社授权发表公告宣布:中美两国政府商定,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访问。两国的关系从此掀开了新纪元。

中美博弈

05结束语

时光荏苒,一晃50多年过去了,世界风云变幻,当年的苏联已不复存在,冷战已经结束了,现在的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备受世界瞩目,中华民族正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回首历史,我们不禁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感到无比钦佩,他们能够在那么困难的时期,胜利的打开局面,表现出了超人的魄力和智慧,他们的功绩必将永垂史册,永昭后人。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976816996948872

作者:凭阑听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