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3.9万剂接种基于mRNA新冠疫苗的大规模研究告诉你答案:接种新冠疫苗的过敏反应多吗?可以治疗吗?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Daisy
导读:美国曾报道出现首例接种Pfizer新冠疫苗的严重过敏反应,并宣称接种第一针新冠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人,不应再打第二针。最近,刊登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分析了接种38895剂基于mRNA的新冠疫苗的22种潜在过敏反应,发现在接种疫苗之前就可能对PEG敏感,而mRNA本身并没有引起过敏反应。对第一剂疫苗产生反应的个人,可以在医疗监督下安全地接受第二剂。
据报道,美国曾出现首例接种Pfizer新冠疫苗严重过敏反应。阿拉斯加州同一家医院的两名医护人员均在接种Pfizer新冠疫苗后接受急救。
在巴莱特地区医院注射Pfizer疫苗的一名医护人员,接种10分钟后出现严重过敏,面部和身上出现皮疹,呼吸急促且心跳加快。医院急诊部主任称,此人接受了标准的过敏治疗,但其症状出现反复,并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观察。第二名接受急救的医护人员于16日接受注射,接种疫苗10分钟后,出现了眼部浮肿、头晕和嗓子发痒等症状。他紧接着被送进急救室接受治疗。不过院方表示,其症状并不是过敏,在1小时之内就被允许出院。截至16日晚,这家医院已经接种了144剂Pfizer疫苗。阿拉斯加州首席医疗官 Anne Zink 表示,目前没有改变接种计划的打算。尽管Pfizer疫苗在44000人参与的临床试验中被证明是安全的,有效率约为95%,但阿拉斯加的病例可能会加剧人们对可能的副作用的担忧。专家表示,这些问题可能会促使人们要求制定更严格的指导方针,以确保对的不良反应进行仔细监测。(来源:New York Times)
美国CDC曾在一份新冠疫苗接种指导意见中表示,接种第一针新冠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人,不应再打第二针。CDC还称,首批新冠疫苗于13日发往美国各州后,目前全美已有27.2万人接种,6人在观察期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得到了及时治疗。
针对公众关心的有过敏史能否接种新冠疫苗等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于2021年9月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科普回应。他说:“关于疫苗接种过敏的禁忌,《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中规定了两点, 一是对疫苗成分过敏;二是过去打新冠疫苗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的。有这两种过敏情况是不能够接种疫苗的。平时经常出现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化妆品过敏、螨虫过敏的人群,通常情况下是可以接种疫苗的。”
他还表示:“怀疑出现过敏跟接种疫苗有关系,也需要确定是一般反应还是异常反应。各地都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组,会根据疫苗的特性、受种者的临床表现和既往史、诊治过程以及疫苗接种情况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是不是由疫苗接种引起的过敏性反应。”
关于接种新冠疫苗过敏的问题,最近,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对基于mRNA的新型新冠疫苗的过敏反应是罕见的,通常是轻微的、可治疗的,它们不应该阻止人们接种疫苗。该项研究结果于9月17日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上。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NADDISY基金会儿科食物过敏、免疫学和哮喘教授、医学博士Kari Nadeau说:“我们想知道新疫苗的过敏源,并了解导致它们的原因。”
这项研究分析了斯坦福大学医疗保健机构,在收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紧急使用授权后的不久,收到的首批39000剂Pfizer和Moderna新冠疫苗的22种潜在过敏反应。
研究中出现反应的大多数人对有助于稳定新冠疫苗的成分过敏;他们没有显示对SARS-CoV-2病毒免疫的疫苗成分过敏。此外,这些过敏反应是通过间接激活过敏途径发生的,这使得它们比许多过敏反应更容易得到缓解。
斯坦福大学肖恩·帕克过敏和哮喘研究中心主任Nadeau说:“很高兴知道这些反应是可控的。对这些新疫苗产生过敏反应是很少见的,如果真的发生了,有办法控制它。”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是前博士后学者Christopher Warren博士,现在是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的助理教授。
Nadeau 还表示,这项研究还提出疫苗制造商如何重新配制疫苗,以降低引发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传递蛋白质制造的指令
基于mRNA的新冠疫苗通过mRNA的小片段提供免疫,mRNA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分子指令。因为疫苗中的mRNA是脆弱的,它被包裹在脂质(脂肪物质)和糖的气泡中以保持稳定性。当疫苗被注射到人的手臂上时,mRNA可以进入附近的肌肉和免疫细胞,然后产生类似于SARS-CoV-2病毒表面的非感染性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触发免疫反应,使人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抵御病毒。
根据联邦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Pfizer和Moderna疫苗的严重疫苗相关过敏反应(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的过敏反应)的估计发生率,分别为每百万剂4.7例和2.5例。然而,联邦系统并没有捕捉到所有对疫苗的过敏反应,往往忽略了那些轻微或中度的过敏反应。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新疫苗的过敏反应有多普遍,以及有多严重,研究小组检查了医疗工作者的医疗记录:在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26日期间,他们在斯坦福医学院接受38895剂基于mRNA的新冠疫苗。这些疫苗接种包括31635剂Pfizer 疫苗和7260剂Moderna疫苗。
研究人员搜索了疫苗接种者治疗过敏反应的医疗记录,并确定了哪些反应与疫苗有关。22名受试者,其中20名为女性,可能有过敏反应,这意味着在接受注射后3小时内开始出现特定症状。研究人员在接受者的医疗记录中寻找以下症状:荨麻疹;口腔、嘴唇、舌头或喉咙肿胀;呼吸急促、气喘或胸闷;或血压变化或意识丧失。22名受试者中只有17人的反应符合过敏反应的诊断标准。三名受试者接受肾上腺素治疗,通常用于更强的过敏反应。22人全部康复。
在22名受检者中,15名有医生记录的既往过敏反应史,包括10名对抗生素过敏,9名对食物过敏,8名对非抗生素药物过敏。(一些接受者有不止一种类型的过敏。)
研究人员对11个人进行了后续实验室相关检测,以确定他们有什么类型的过敏反应,以及是什么引发了他们的过敏:是泡沫中的惰性糖或脂质成分,还是疫苗中的其他成分?
研究参与者进行了皮肤点刺试验,临床医生将少量潜在过敏原——脂质、糖(聚乙二醇或聚山梨酯)或整个疫苗注入皮肤。皮肤点刺试验可以检测由一种称为免疫球蛋白E(IgE)的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这些反应通常与最严重的过敏有关。
在皮肤点刺试验中,没有受试者对疫苗中的惰性成分产生反应,只有一名受试者的皮肤对整个新冠疫苗产生反应。后续血液检测表明,疫苗接种者没有针对疫苗成分的显著的IgE抗体水平。
由于皮肤试验不能解释受体过敏反应的机制,研究人员继续进行另一种诊断试验。疫苗接受者提供了血液样本,用于检测被称为嗜碱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的过敏性激活。11名参与者中有10人的血样显示,对Pfizer和Moderna疫苗中使用的惰性成分——聚乙二醇(PEG)有反应。此外,当整个mRNA疫苗与他们自己的嗜碱性粒细胞混合时,所有11名受试者的嗜碱性粒细胞都被激活。
所有11名受试者的血液中都含有高水平的抗PEG的IgG抗体;IgG抗体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激活嗜碱性粒细胞,这一发现表明这些个体在接种疫苗之前可能对PEG敏感。Nadeau 说:“看来mRNA本身并没有引起过敏反应。”
此外,数据表明,对新冠疫苗的反应通常不是最严重的过敏反应,这在疫苗安全性方面是个好消息。由IgG和嗜碱性粒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可以通过抗组胺药、液体、皮质类固醇和密切观察加以控制,这意味着许多对第一剂疫苗产生反应的个人,可以在医疗监督下安全地接受第二剂疫苗。
PEG被广泛用作家用产品、化妆品和药物的稳定剂,女性更容易接触大量这种物质,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女性中出现了更多的疫苗过敏。(反复接触某种物质有时会使免疫系统敏感并引发过敏。)
Nadeau说:“由于大多数反应是对聚乙二醇PEG而不是疫苗的活性成分产生的,因此疫苗制造商很可能会用不同的稳定剂重新配制疫苗,而这些稳定剂不太可能引起过敏。”
参考资料: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9-allergies-mrna-based-covid-vaccines-rare.html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热门·文章
基因测序
【Nature子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DNAm基因研究:确定了与血液中420,509个DNAm位点的DNAm相关的遗传变异
肿瘤研究
【重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基因的自我矫正功能能够抵御血癌,这有望成为治疗血癌的重大突破!
基因检测
【Nature子刊】150万规模最大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近600个与反社会行为、酗酒、阿片类药物成瘾有关的基因位点
新冠病毒
【Nature】重磅!德尔塔变异病毒为何能够如此快速而凶猛地传播?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带你了解它
肥胖健康
【柳叶刀子刊】警惕!200多万人群经过超900万次的BMI测量发现,18至24岁的年轻人在未来十年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最高
新冠病毒
【Nature】全球首款无针DNA新冠疫苗即将在印度率先使用!经2.8万人群的调查研究,其有效性达67%,甚至可预防Delta
疫苗研究
【Cell】你接种HPV疫苗了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如果趁年轻接种,25年后将免受咽喉癌、宫颈癌的折磨
肠道健康
【研究】“万能“的肠道微生物群:4万数据确认抗生素导致患癌的直接原因
推荐·活动
第三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五届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339619234416174
作者:转化医学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