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可怕!每年有近1500多万婴儿的健康和超高死亡率等问题竟是由它导致的?是时候提高警惕了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Tiffany
导读:随着现代化工业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周围的环境质量也随着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其中,空气污染问题成了很大的一个危害人生命健康的来源。它不仅仅会导致呼吸道感染、心脏病、肺癌等疾病,还会造成人们的智力降低。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组科学家最近发现了空气污染竟然也可怕地给新生儿的生命与健康带来危害......
最近,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华盛顿大学的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和荟萃分析表明:2019年,空气污染导致了近600万早产儿和近300万婴儿体重不足。该研究量化了世界各地室内外污染造成的影响。
科学家将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PLOS Medicine》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家针对空气污染如何影响怀孕的几个关键指标进行的最深入的研究,他们探讨的这几个指标包括:出生时的胎龄、出生体重下降、出生体重偏低和早产。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室内空气污染的影响纳入这些指标的关于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出自炉灶,占所有污染来源因素的三分之二。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空气污染是早产和婴儿出生体重偏低的主要原因。其中,早产是全世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每年影响着1 500多万婴儿。出生体重偏低或早产的儿童在其一生中患重大疾病的风险较高。
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对室外和室内的污染空气进行了描述,他们估计:全球9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受污染的室外空气中,全球约一半的人口每天呼吸着来自于室内煤炭燃烧、粪便燃烧和木材燃烧所排出的的已被污染的空气中。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学研究所的预防和公共健康专家、同时也是该研究的主要作者Rakesh Ghosh博士解释说道:“空气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负担是巨大的,但只要人们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并付出足够的努力,这种空气污染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组织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来自华盛顿大学健康评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将由于室内外空气污染导致的出生体重偏低和早产的风险进行量化,同时也解释了空气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较大的幅度逐渐减弱的可能性。他们从这项研究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如果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空气污染较少到最小的水平,那么全球早产和出生体重偏低的发生率甚至可以降低近78%。在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些地区,室内污染非常常见,早产率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在世界一些较发达的地区,环境空气污染也给婴儿的出生带来了重大的风险。例如,在美国,2019年的户外空气污染导致了近1.2万例早产。
此前,这组科学家量化了空气污染对早期生命死亡率的影响,并得出:在2019年,空气污染甚至导致了50万新生儿的死亡!
Ghosh说:“现在我们的除了这些这些崭新的、全球范围内的更严谨的数据,我们发现:空气污染在我们的当今世界应该是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驱动因素,空气污染问题给人类造成的健康等问题不仅仅只有成年人中的慢性疾病那么简单。因此,世界各国都一定要采取措施缓解气候变化和降低空气污染水平,这给新生儿的健康带来的益处将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地,《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Americas》杂志最近也发表了一篇题目为“Risk of mortality for small newborns in Brazil, 2011-2018: A national birth cohort study of 17.6 million records from routine register-based linked data”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学家讲述了他们在另一项持续了7年多的新研究中的收获:在巴西,18%的由于早产、小于胎龄、或者出生体重偏低的婴儿会比正常水平体型矮小。这项研究对近1760万新生儿进行了研究和观察,由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卫生数据和知识整合中心带领,这个研究小组在这些众多婴儿中,由于早产、小于胎龄、或者出生体重偏低而造成体型矮小的婴儿占所有被研究新生儿总数的9%左右:
然而,研究人员首次运用了一种新方法对这些体型较小的活产婴儿进行了更详细的检查:他们将这些婴儿分为六种“小型脆弱新生儿”表型之一,即:早产儿、小于胎龄、出生体重偏低三种特征的不同组合。在所有活产婴儿中,18%被归类为“小型脆弱新生儿表型”之一,其中1%同时出现早产等上述三种情况,这些三种情况共存的新生儿是最脆弱的,他们的死亡率最高,而且是足月出生的非出生体重偏低或非小于胎龄婴儿的死亡率的62倍。
弱小型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一个月的死亡风险最高,在这一时期甚至会达到72.4%。然而,在持续一到四年的时间里,死亡的风险可能还会有增加。
研究人员认为,在评估新生儿风险时,对小而脆弱的新生儿进行这样更细致入微的分类,可以为他们的研究和调查提供更加具有细粒度的信息。这种方法也可以更好地监测和管理那些小型脆弱新生儿,并加强资源的分配,向最需要的群体提供预防和治疗。
该论文的一位作者Enny Cruz博士说:“以前的研究表明,出生体重偏低的、早产的、和小于胎龄的新生儿的死亡率风险增加。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说明每一组新生儿之间的实质性差异。我们相信,结合这三种主要表型的方法将更好地评估和为那些有着最大风险的新生儿提供治疗,从而提高他们的存活率。”
研究人员利用巴西在7年多的时间里积累的1700多万活产婴儿的这些国家数据为参考,分别估计了早产、小于胎龄和出生体重偏低的婴儿的患病率和合并表型的患病率。然后,他们量化了每一个确定的小型脆弱新生儿表型的死亡风险(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新生儿、新生儿后期、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死亡率),以预测哪一组的死亡风险最大。
他们发现:在1700多万名活产婴儿中,有1%是早产,小于胎龄,出生体重偏低的婴儿,在这些婴儿中,12%在出生后不到28天就死亡了,16%在还没有满5岁就死亡了。
9.4%为早产婴儿,9.2%为小于胎龄的婴儿,9.6%为出生体重偏低的婴儿。早产婴儿的死亡率是足月婴儿的16倍,小于胎龄婴儿的死亡率是足月婴儿的3倍。出生体重偏低婴儿的死亡率是正常出生体重婴儿的25倍以上!
Cruz博士补充说:“同时具有早产、小于胎龄和出生体重偏低的婴儿在生命早期死亡的风险最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降低这一风险。我们的新分类将更好地挖掘出造成不同类别弱小脆弱型新生儿的其它原因和机制,并且帮助优化未来的干预措施,从而拯救更多新生儿的生命。这是向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终结可预防新生儿死亡迈出的重要一步。”
综上所述,早产、小于胎龄和出生体重偏低是造成婴儿生长不正常、死亡率搞得很大的三个因素。然而,造成三个因素的最开始的源头又是什么呢?如文章所说,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空气污染导致的。因此,保护我们的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保持空气清洁对新生儿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不仅仅如此,空气质量也关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希望世界各地提高对空气质量问题的重视,并共同努力为我们的生存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参考资料: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9-links-air-pollution-million-preterm.html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8-babies-brazil-born-small-early.html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热议」可怕!每年有近1500多万婴儿的健康和超高死亡率等问题竟是由它导致的?是时候提高警惕了
热门·文章
基因测序
【热议】更统一、准确的基因检测如何实现?震惊!两家顶尖基因检测公司给同一批癌症患者做了液体活检,结果竟然大不相同
新冠病毒
【Nature热议】新冠病毒愈演愈烈,然而疫苗的保护效力却在逐渐削弱,我们该怎么办?
新冠病毒
【Nature热议】福建疫情已蔓延四地!以色列110万大规模研究:接种加强针比只接种过两次注射的人感染新冠的可能性低19.5倍
新冠病毒
【Science】近5亿人生活在冠状病毒可能溢出的地区,新冠只是冰山一角,还会有更多SARS样病毒!
肠道微生物
【Genome Medicine】迄今为止首个将肠道微生物数据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后研究,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的关键!
类器官研究
【Nature子刊】利用人工合成的新型凝胶可轻松培育出胰腺“类器官”,精确复制人体胰腺
肿瘤研究
【柳叶刀子刊】低剂量CT筛查肺癌真的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吗?英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带你揭晓答案!
新冠病毒
【重磅】新冠疫苗对德尔塔病毒保护作用有多大?美国疾控中心给出了答案:未接种人群的死亡率是接种人群的11倍!
基因测序
【Nature子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DNAm基因研究:确定了与血液中420,509个DNAm位点的DNAm相关的遗传变异
肿瘤研究
【重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基因的自我矫正功能能够抵御血癌,这有望成为治疗血癌的重大突破!
基因检测
【Nature子刊】150万规模最大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近600个与反社会行为、酗酒、阿片类药物成瘾有关的基因位点
新冠病毒
【Nature】重磅!德尔塔变异病毒为何能够如此快速而凶猛地传播?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带你了解它
推荐·活动
第三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五届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336432070125425
作者:转化医学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