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爱情篇(下)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8112853181468373
作者:卢克文
1998年的《玻璃之城》,导演还是擅长文艺爱情的张婉婷。
张婉婷的电影有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电影里从来没有人爱得死去活来,对爱情永远是明月清风,值得久久玩味,坚韧渊长,很有部分民国上海电影人的风骨。
也可以说,是于平静中自生力量。
《玻璃之城》的前半段略好于半后段,黎明和舒淇相爱的校园情境拍得电影院里全是浪漫的氛围,空气中《Try to Remember》的歌声绕梁不散,到了后半段降显乏味,略带白描开水的枯燥,失去了前半段娓娓细述的轻柔感。
电影里舒淇看黎明时的眼神,根本不是在演电影,那是真正的深爱时的眼神。
俩人因为这部电影相恋,谈了七年,大概拍电影时附带着真情实感,舒淇演得分外动人。
电影讲述有情人难成眷属命运弄人的故事,但从另一个主角来说,其实也只是讲了一次包装过的婚外恋,但是爱情的细节部分过于美好,电话亭,操场,飞机,try to remember等等让人感到真实的疼痛感,道德便让开了道路,供大家吸食甜蜜的鸦片。
算是四分之三部好片,可惜第二年,题材近似的《心动》上映,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1999年的《心动》,是张艾嘉作为导演,最好的一部电影。
《玻璃之城》更适合二十岁左右的人看,有爱得炽热的浪漫感,《心动》更适合中年人看,有回望人生时的悲切感。
故事分为两段,前段平铺直述,讲述1977年,金城武和梁咏琪高中时相恋又一时负气分手的故事,后段花式穿插,回望22年后,两人深爱着对方最终又没在一起的恩怨史。
莫文蔚在里面起先是梁咏琪的闺蜜,趁两人分手时,去日本追到金城武结婚,得知两人恢复联系时,果断又离了婚,不久死于癌症,在她的遗书里,有很爱梁咏琪又爱金城武的双性恋倾向,她的人生充满矛盾,有一种始终抓不住人生的错觉,让人爱不起来,又恨不起来,看着她平静地装进棺材里被灵车拖走,全片突然充满了低低的悲凉怜悯的氛围。
金城武和梁咏琪的故事则起于甜腻,行于酸涩,归于平静,两人都深爱着对方,高中相爱的片段拍得傻甜气十足,因为负气而分手,多年后见到双方瞬间难以自控,中间反反复复几十年,始终没有走到一起,好像看着人生的命运潮起潮落,但浪花始终上不了岸。
导演将情感的洪流先死死勒住,中间只有莫文蔚的死带了一段节奏,压着感情不任它泛滥,一直到结尾时,主角双方日渐年老,再也没有机会在一起,金城武送给梁咏琪那些天空的照片,记载着他每一个想念对方的时刻,那一刻,导演松开了双手,任情感奔流而出,命运的泪珠还在女主的眼眶里打转,观众却已体会到肝肠寸断的滋味。
《心动》是一坛上好的老酒,你起先品它,以为滋味只是清甜,想不到后劲如此醇厚,你越品它,你越爱它,你越爱它,越忍不住品它。
电影结尾时,金城武和梁咏琪回到1977年,站在夕阳的大树下遥望远方。
仿佛看到自己的青春,正缓缓日渐西沉。
1989年的《阿郎的故事》,是一部立人物全面胜利的故事。
我在前面讲过,电影无非立人物和讲故事,这片一共有三个成功的人物被立住了。
第一个是扮演周润发儿子的黄坤玄。
这个人物比主角周润发还要成功,正是因为黄坤玄自然而然的演技发挥,将十岁儿子的纯洁,懂事,活蹦乱跳惹事生非的调皮劲演出现实感,全片的情感联络都在他身上得到了传递,父子亲,母子亲,父母爱情,依次经过他传导才有了价值,如果不是这个人物精彩的演出,全片根本不会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后来,周星驰拍《长江七号》时,找到的阿娇,直接照着黄坤玄的样子来描。
可惜还是没有黄坤玄演得好。
第二个是周润发饰演的阿郎。
阿郎是一个暴躁的回头浪子,他所有的表达方式都是粗暴简单的,比如不知道怎么劝儿子回到母亲身边,直接打一顿逼他离开,他根本不懂沟通,也不解风情,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懂道歉,他没有心机,跟儿子成天嘻嘻哈哈,家里打打闹闹充满粗俗与生机,他是深度的直男癌,赎罪也要选择最激烈的方式。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大明星都敢于做表情,做动作,周润发演浪子时就是一头乱发,时不时面目狰狞,丑陋真实,后来大陆的电影电视,演员都怕做表情影响到了个人形象,显得面目呆滞,毫无生气。
第三个是张艾嘉
张艾嘉饰演的阿郎前女友波波,从对阿郎的憎恨,冷漠,到见到儿子后缓缓产生的温情,疼爱,慢慢对阿郎的谅解,包容,但最后并没有回到过去,在到这时候,幸好导演收住了感情,没有让他们回到爱情,阿郎对波波的伤害是不可逆的,是痛入心扉的,波波不可能因儿子的存在就原谅那么可怕的伤害,这个情感上的及时刹车,使这个人物得以获得足够的真实感。
《阿郎的故事》是一部立人物立得非常优秀的电影,贴近生活的表演让几位主角都有血有肉,但讲故事并不是特别优秀,结尾时阿郎赛车丧生是比较突兀的,并没有像《梁祝》里那样充满必死无疑的逻辑性,这是为了煽动观众的情绪而强塞的死亡,但是因为人物立得太好,观众们已经留意不到这种突兀感,依然会因人物的死亡而感受到巨大的悲伤和同情。
因为本质上,《阿郎的故事》,只是一部用爱情包装的亲情片。
第二档
《都市情缘》,《志明与春娇》,《半生缘》,《新不了情》,《花样年华》
1994年的《都市情缘》是我很偏爱的作品,我一直犹豫是把它放在第二档还是第三档,故事格局比较小,一直觉得只能放第三档,但考虑到剧本精致出色,还是决定放在第二档。
这片其实讲了一部小品剧,黎明在深夜等待吴倩莲约会,结果被卷进了一桩凶杀案---为了节省剧情空间,直入重点,直接把两个人勾搭的细节用一个电话就交待了。
就这么小的格局,编剧还是很认真的给爱情做了起起伏伏的铺垫,中前期还让人感觉不到有什么深情厚意,巧妙安排的传呼公司的八卦女员工们,对情感做了很好的催化作用,观众的情绪在这里开始被点燃,真正投入到影片里去关心起男女主角的命运。传呼公司的设计是剧本很出彩的地方,直接将爱情线拔高了一个档次。
本片其实有两条线,亲情线也处理得很出色,上来交待懦弱的吴孟达给儿子造成的心灵创伤,黎明因此叛逆自残,父子之间的矛盾隔阂日渐加剧,互相鄙薄,吴孟达先是误会儿子,知道真相后极力为儿子洗冤,懦弱一生的父亲最后在警察局动手打人,不惜被打断了腿,父子俩终于冰释前嫌,自己救赎了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电影里,家庭的灾难和痛苦,其实都来自于吴孟达这个父亲角色的懦弱,当这个角色不再懦弱时,叛逆的儿子就会变成正常人,有了正常人的生活,才有正常人的爱情。
一个家庭里面,母亲有问题,可能只会毁了她自己,父亲有问题,一定会毁了全家。
编剧还十分聪明地让吴孟达和吴倩莲街头两次偶遇,爱情线和亲情线串连在了一起,两种感情在观众内心蔓延,百感滋味交集,爱情和亲情因不理解而生,又因理解而解,影片情感价值一下得到了提升。
香港很少见到这样在剧本上下功夫的电影,前面每一幕后面都有回应,紧凑干净,不说废话,巧妙的情节安排配得上放在第二档。
2010年的《志明与春娇》,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
特别淫荡,特别清纯,特别生活。
淫荡在于,片子里到处是荤段子,充斥着成年人的性暧昧。
清纯在于,讲的是一段追求灵魂伴侣的故事。
彭浩翔敢于直面当代都市男男女女间的龌龊面,从污浊中见真情,都懒得包装美化,港男港女站在高楼大厦间的小巷垃圾桶旁抽烟的情境分外真实,同黄真真一样,只有土生土长的香港本地人才拍得出这种大都市的逼仄压抑和暧昧,以及深入骨髓的寂寞感。
但凡香港电影,离不开环境本身,而香港最大的两个地域特点,一是粤语,二是拥挤狭窄的生活空间。
粤语使对白市井化,空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志明与春娇》是这些年来,香港最有年轻人生活气息的电影,几乎每个场景都在狭窄的空间里发生,巷子里,旅馆里,车子里,店铺里,荷尔蒙在咫尺间激发,老练的情场老手在半幽闭的空间里相互试探,相互猜疑,相互信任,两个人既懂得收,又懂得放,平凡无奇的对白里是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感情生活。
片子里有一种“大家都不干净,但还是对爱情心存向往”的诡异氛围,这种氛围特别有趣而美好。
可惜这部系列越拍越差,第二部和第三部完全没有第一部这么正宗的港味了。
《志明与春娇》拍的是人,也是香港本身,所以显得十分十分珍贵。那种人居繁华处,心向独处寻的淡淡寂寞,以及笑过之后涌上来的轻微忧伤,特别香港。
《志明与春娇》是21世纪后,香港到现在为止,暂时最好的爱情电影。
我在前面说过,1997年的《半生缘》比同样讲民国故事的《滚滚红尘》要好不少。
我也说过,《滚滚红尘》的问题是男主角秦汉没有立起来,要是能花点章节讲讲胡兰成当年睡遍上海才女的手段,故事就有说服力得多,到了《半生缘》,男主角就丝毫没有这个问题了,除了原本就有一个好本子,选角真是神眼光,黎明那温温吞吞看起来又帅又窝囊的样子,太适合这个角色了。
不仅主角好,配角也极出色,葛优的奸滑狡黠和梅艳芳的自私心机不着一丝痕迹,吴倩莲本来就天生清淡,演这种乱世风雨,信手拈来,王志文一出场几句话就能搅动人物关系,腹黑十足,所以,人物都是动人的,灵范的,有生命力的,保持着很高的水准。
还有民国味道,民国读书人该有的味道,在电影里还原得十分出色,得益于许鞍华扎实的文艺底子,对白和服饰十分迷人,在电影的前半段,你就是听听这些人用民国时的语言斗嘴,都觉得分外有趣。
因为人物立住了,故事才有了说服力。只有王志文黑化了梅艳芳,才有了吴倩莲的人生悲剧,只有黎明这种懦弱又不坚定的性格,才又造成了吴倩莲的爱情悲剧,一切看起来就顺理成章了,多年后再度相聚于小酒馆,吴倩莲一句无比神伤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充满命运弄人的味道。
犹记得吴倩莲落难多年后见到黎明背影,跌跌撞撞奔走在上海的情景,她曾经以为那是自己家的方向,只是命运本身,从来身不由己。
1993年的《新不了情》幸好有了袁咏仪,才是一部看得见浓情燃烧的优质佳作。
袁咏仪在这部电影里达到了今生演技巅峰,使整部电影从平庸升华到了优秀,不过考虑到《金枝玉叶》里她的角色定位跟《新不了情》是一样的,我严重怀疑她生活中就是这种性格。
刘青云饰演一位郁郁不得志的音乐制作人,因为不满行业商业化住到香港贫民区,认识了同样在底层卖唱为生的一家人,他在这里见到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音乐家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底层百姓里同样拥有才华横溢的普通人,坚强乐观的同行,这家人的女儿袁咏仪,更是异样的热情而坚强,自在而坦率,说起话来连珠炮响,大大咧咧,每天都在恣意地享受生活,她的出现不仅重新唤醒了刘青云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也意识到了自己酸朽的一面。
中间有一段刘青云带袁咏仪去他们的乐队,乐队们抱怨听众只喜欢流行歌曲,专业乐队没有市场,袁咏仪一针见血指出自己街头卖唱都不怕丢脸,唱点别人喜欢的东西又怎么了?只玩爵士乐的刘青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清高和寡,并惊讶于袁咏仪的认知。
世上的高级知识分子,通常也是厌恶于底层的粗俗与愚昧,不屑于和底层民众交往的,但是,拥有社会高端知识与技能的人,如果不能用自己的优势去了解世人,帮助世人,他的知识与技能又有什么意义?到最后只有自恋自怜的清高罢了。
袁咏仪用热情与朴实的认知感化了刘青云,刘青云也终于走出封闭的自我,变得阳光自信,写出了传唱到今天的《新不了情》。
电影的后半段,袁咏仪死于骨癌,要让观众催泪,爱情片里死人是最常用的桥段,但编剧水平的高低,在于死亡的逻辑性,《阿郎的故事》里,人的死亡没有充足的铺垫和逻辑性,袁咏仪的死,从她出场时,编剧就有做好铺垫,她珍爱生命是因为她知道自己随时会死,她热爱生活是因为这些东西随时都会失去,也因为她独特的人生环境,她才有这样的性格,才能感染到刘青云。
如果人生最坏只是死亡,生活中怎会有面对不了的困难。
至此,袁咏仪的死不仅是催泪,更使人反省。
所以《新不了情》比起其他爱情电影,更有力量,更有深情。
王家卫本来有两部电影可以入选第二档,最后我删掉了讲述男同爱情的《春光乍泄》,因为2000年的《花样年华》更贴近于普通人的爱情。
《花样年华》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
年轻人是无法拍出《花样年华》独特的味道的,那年,王家卫42岁,梁朝伟38岁,张曼玉36岁,只有这个年龄的人,才能拍出中年人隐忍的暧昧的压抑的爱情故事。
电影里到处是平移的特写镜头,凝神伫立的面容,黄昏的打光,悠扬的大提琴,悄悄响起的《Queuizas Queuizas Queuizas》,把全篇的氛围烘托得暧昧得要死,每当这些元素出现,你就知道,王家卫同学开始要装逼了,但是他装的逼,全国人民都心服口服。
梁朝伟和张曼玉扮演的已婚角色有大量独处的时间,互相也有试探与沟通,情节始终克制含蓄着叙述,两人互为知己,谈了一场无可奈何的精神恋爱,相互爱慕又不越雷池一步,奇异的距离美配合片子大量气氛渲染,很容易让观众深深着迷这种看起来像迷幻剂一样的情绪。
这部电影的情节简单得如同一条直线,只是好在王家卫独特的氛围,那种像有一只小猫在挠观众的心,让你心痒无比又抓不到的闷骚感,两人在电影里始终在一起,又终究不能在一起。
大抵因为,再好的感情也敌不过世俗。
电影最后,梁朝伟又回到香港原先的租处寻找张曼玉,可惜再次错过,最后他只能在柬埔寨,对着树洞,说出了深藏在心里的秘密。
这段秘密,就是东方人这种欲说还休的味道,久久难以散去。
第一档
1996年的《甜蜜蜜》,是第一档里,唯一的一部作品。
《甜蜜蜜》也是华语电影里,最优秀的一部爱情片,没有之一。
我甚至觉得,《甜蜜蜜》可能是全亚洲最好的爱情片,它是世界级的作品。
这世上大多数爱情电影,喜欢美化爱情,或者贬低爱情,《甜蜜蜜》优秀的地方在于,它既不美化也不贬低,它第一着落点,反而在黎明和张曼玉这一对大陆同志,从香港到纽约的艰难求生之旅。
《甜蜜蜜》先讲生存,再谈爱情,立意就比其他电影高许多了。
黎明与张曼玉孤独地在香港奋斗,一个憨厚,一个精明,除了对方都没有一个朋友,两个人最初的感情,纯粹是战友情,是活在同一个战壕又有相同大陆文化的友谊,在漫长的奋斗过程中,两人从相依为命中产生了爱情,不过,黎明分不清楚理想跟爱情,张曼玉则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她非常清楚自己来香港是为了金钱,而不是跟一个同样来自大陆的穷小子谈恋爱,她会因为心理生理需求跟黎明滚床单,但从没想过要跟他过日子,等她发现黎明对自己产生爱情时,现实主义马上站了出来,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分手,碰巧香港股灾,只能去做了按摩女,从而成为黑社会豹哥的女人。
故事不会讲一个穷小子的发家史,黎明从香港到纽约都是一个普通的厨师,对他来说,从一个送货工上升到厨师已经是最高端的阶层跨越,张曼玉靠黑社会老大走了短平快发家致富的路线,但是很快就沦落到偷渡国外无处安身,连想要一个普通的家庭也不可得。
两人对爱情的理解也是从生活中磨砺出来的,一个做了厨师娶了老家的小婷,一个跟了黑帮大佬搞地产开发,但两人都觉得生命中缺失了什么,再相逢时都有点魂不守舍,直到香港街头遇到邓丽君,张曼玉痛苦地伏在汽车喇叭上,黎明仿佛被喇叭声震醒,飞奔回来痛吻张曼玉时,一个抛弃了理想,一个抛弃了金钱,他们之间的爱情终于得到了确定。
这段爱情至此有了说服力,不再是常见香港爱情片里病态的矫揉造作,或者歇斯底里死个男女主角来制造冲突-----大陆前些年盛行的狗血青春片,也是非常流行死主角来制造起伏。
他们都在生活里污浊不堪,但他们珍惜一起污浊过的岁月。
电影的主题是爱情,但所有的爱情,都铺陈在生活之上。
黎明的姑妈只跟偶像威廉吃过一次晚餐,便将晚餐的餐具偷藏了一辈子,但在生活里,她只是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孤独地死在出租屋里。
外教JEREMY跟芥兰生死相依,不离不弃,但是生活里,一个只是欧美底层吊丝靠教英文维持生活,另一个只是从越南过来香港讨生活的廉价妓女,还感染上了艾滋病。
哪怕只是几个微不足道的配角,都紧扣着爱情,却从不美化生活。
我前面说,现在大陆长相好看的女演员,都不敢做表情,生怕做表情显得丑,颜值巅峰时的张柏芝在《喜剧之王》里哭得那么难看,但有哪一个观众会嫌弃她?只会因为真情流露而感动。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丑陋的,只有遇到真情时,才有稀世的美流露出来。
《甜蜜蜜》的爱情建立在滚滚时代大潮上,全篇以邓丽君的歌声为暗线,配以1986年到1995年两个年青人的艰辛岁月,使电影拎起来沉甸甸的,没有一丝其他爱情电影的虚无感,一个导游和一个厨师在异地的艰难奋斗史,能引出每一个华人内心的共鸣。
活着已经这么不容易了,爱情就成为世人最后的鸦片,是对生活最后的向往。
1995年,邓丽君逝世的这一天,黎明与张曼玉终于在纽约商场的电视机柜台前相遇,新闻里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那分明在提醒我们,这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也是华人的努力奋斗史。
与《无间道2》绑定社会大潮,使之不仅仅是一部黑帮片,也是《甜蜜蜜》比其他爱情电影技高一筹的地方,它是完美的爱情电影,是华语爱情电影的最高峰,因为它不仅仅是爱情。
----------------------------我是分割线---------------------------------------------
想了解本文背后的故事和写作技法,请加入卢克文工作室的知识星球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卢克文工作室;知乎:卢克文
这里有你最想看的纯原创文章哦
作者:卢克文 ,公众号“卢克文工作室”,ID:lukewen1982,防疫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